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削藩是为了削弱地方藩王的势力,从而巩朝廷先后学区楚国、赵国等诸侯的部分领地,接下来刘启便将矛头对准吴王刘弼。只有削弱在诸侯国中占有土地最多、实力最为强大的吴国,才能进一步加强自己和中央的权威吴阿鲁。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影响力,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政治措施。
公元前151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承了皇位,他被后世称为汉景帝。不同于父亲汉文帝的低调隐忍,汉景帝刘启他继位之初踌躇自信。
他接过的是汉文帝励精图治的国家,但繁华的背后危机四伏,汉帝国依然要面对北方匈奴常年不断的骚扰,刘启不得不延续着和亲的安抚政策,而他也在暗渡陈仓积攒西汉王朝的军事力量,为建立统一帝国做好准备。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约定了白马之盟。从此,汉帝国的江山全部由分封的刘姓皇族成员统治,刘邦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仅有一步之遥。
而汉景帝要继承祖上遗愿,完成统一天下,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忠心耿耿的晁错是全力支持削藩的大臣,他坚定地站在汉景帝这一边。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
晁错才华横溢,他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在汉景帝做了皇帝之后便把晁错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与汉景帝心有灵犀,他与汉景帝对藩王的忧虑不谋而合。
晁错上任后不久便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他主张用中央的铁腕手段削减诸侯封地,收回旁郡,以此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
汉景帝看了晁错的《削藩策》后表示赞同。随后,一场空前的削藩行动即将开始。汉景帝三年,朝廷中央先后削除了楚国、赵国等诸侯的部分领地,之后便把削藩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当时最强大的藩王吴王刘濞。
汉景帝认为只有把诸侯国中占有土地最多、实力最为强大的吴国,才能进一步加强自己和中央的权力。
然而,削藩的诏令吴国便触动了刘濞最为敏感的神经,刘濞与汉景帝刘启有着杀子之仇,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动员了30万大军联合楚、赵等六个诸侯国公然反叛,反叛一度势如破竹冲向长安,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吴楚七国声势浩大,面对汹涌的吴楚大军,西汉帝国的中央政权岌岌可危。汉景帝刘启听闻叛军来势汹汹,一时间方寸大乱,刘启从未预料到自己下定决心的削藩政策会遭到各路藩王藩王的强烈反击。
就在此危难时刻,总有一些试图苟且偷安的官员向刘启提议,只要除掉晁错就能平息诸侯王们的叛乱,这场战争就可以兵不血刃地结束。
刘启再三斟酌之后便做出了一个帝王生涯中无情又艰难的决定,将晁错处死试图平息战争,一代忠臣晁错就此被腰斩在前往长乐宫的路上。然而,晁错死后却没有平息诸侯王的叛乱,反而还加紧了攻势。
在吴楚七国联军面前的时候,梁国依然选择效忠中央朝廷,梁国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梁国若破则长安必定会沦陷。
然而在梁王的率领下梁国的睢阳城嵬然不动,战士舍生忘死,没有一人出城而降,梁国成为了吴楚叛军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
梁国的殊死抵抗为汉景帝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他重新启用了周亚夫,拜为太尉,执掌西汉中央的军事大权。
周亚夫是西汉的名将,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屡将战功,可谓是天才军事家。在面对强悍的吴楚军队时,他准确准确地判断了战场形势,果断放弃与吴楚叛军的正面作战,转而制定了使用骑兵后路夺取叛军粮道的战略。
在城中军民的拼死守护下,睢阳城坚如磐石,吴楚国叛军粮道被劫,导致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周亚夫借机一举击溃吴楚联军,吴王刘濞率数千骑逃往东岳,七国之乱平息。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汉景帝刘启借着这个契机废除了六个发动叛乱的诸侯国,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的管辖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过七国之乱战火的洗礼,困扰了西汉王朝政权几十年的内忧问题终于在汉景帝刘启身上得到解决。
收回藩王分封土地和海岸线控制权的景帝刘启,享受着昔日秦始皇六合必,四海一的帝国海内完整的皇帝特权。
对于国富兵强的汉帝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为一代雄主汉武帝开辟伟业,完成集权帝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晁错上书汉景帝削藩,到吴王刘濞联合七国藩王起兵叛乱,再到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结束七国之乱,西汉王朝终于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削藩的胜利经过了汉高祖到汉景帝四代帝王的坚持和隐忍,镌刻着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在高祖刘邦的帝国蓝图上文,帝刘恒赢得了普天之下的民心,而景帝刘启则粉碎了诸侯的野心,完成了一统山河的使命。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