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黄克诚的秘书找到了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黄老在中纪委的讲话共分为三个部分,《人民日报》已经发表了第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评价毛主席的,他们没有发表,请你看看,是否可以在军报先发。”
华楠看完内容,又找到了总政主任韦国清和副主任梁必业,三人同意:“可以发表。”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黄克诚同时将这个讲话内容又送给了邓小平一份,邓小平看后也同意发表,不过需要润色。
找来找去,最适合给文章润色的人,就是曾任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
胡乔木很快将稿子润色完成送还黄克诚,黄克诚看着稿子,皱了皱眉,然后开口:
“改的可以,不过我不同意乔木同志改动对毛主席的称谓,从感情上过不去,我不习惯。”
黄克诚在中纪委谈话的内容具体是什么?胡乔木又是如何改动对毛主席的称呼呢?
特殊时期结束后,黄克诚正式复出,担任中纪委常委书记,1980年11月,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小礼堂召开座谈会。
黄克诚因为病情,没有参加会议,但是当会议进行到第12天时,
中纪委副书记王鹤寿却是接到黄克诚秘书丛树品的电话:
“黄老要参加会议,请您帮忙安排一下。”
王鹤寿有些疑惑,因为黄克诚尚在病中,他已经是近80岁的人,怎么会突然要参会呢?
疑惑归疑惑,
王鹤寿还是将此事安排了下去。
1980年11月27日,黄克诚拖着病重的身体缓缓走入了会场,参加会议的同志们都很诧异,不过大家并没有议论原因,而是安静的在各自座位上等待着什么。
王鹤寿开口说道:“今天黄克诚同志来参加会议,现在请他讲话。”
此时的黄克诚双眼已经看不见了,他在秘书的帮助下,稳稳站在了主席团上,黄克诚说:“同志们,我身体不好,现在很少联系群众和干部,我本来不准备讲话的,但是我是一个心里有话就要讲的人,有些要说的话,今天必须和大家讲一讲。”
顿了一下,黄克诚接着说道:
“我先讲讲
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
参会者一听到这个敏感话题,立刻端正了身体,当时在社会上充满杂音,特别是有关于毛主席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认为如果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非毛化”,
这让黄克诚非常气愤,他是党的老同志,素来以秉直,廉洁著称,在党的历史上,他多次和毛主席有过亲密交集,对于毛主席一生的功过是非,他是党内最了解,最明白的人之一。
黄克诚从大革命时期说起,一直谈到了毛主席逝世,他特别讲到了几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是毛主席在“危难中扭转乾坤,挽救了革命。”
黄克诚说,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毛主席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长征时期,是毛主席力挽狂澜,及时带领红军走向新生,抗战时期,毛主席实行战略转变,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使得我党,我党夺取了全国政权。
这是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做出的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这也奠定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中的地位,
黄克诚认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这面红旗,长征的胜利.......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
的主要缔造者,他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任何人都比不上的,如果有人硬是要说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是对历史开玩笑。”
谈完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前的功劳,黄克诚接着谈到了抗美援朝战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一直谈到了毛主席去世。
黄克诚最终总结道
:“
毛主席为革命操劳一辈子,一辈子都在为人民着想。对他的错误,我们应该谅解,应该抱着爱护、尊重的心情对待他,毛主席的
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黄克诚这次谈话,就像是刹不住的车,他一下子谈了4个多小时,谈话结束后,许多人受益匪浅。
这次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的谈话,被人传出去后,引起了党内外的议论,大家都被黄克诚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品德所折服。
后来,《人民日报》拿到了黄克诚的谈话内容,根据胡耀邦在当时的指示,加上按语和标题便发表了。
不过,发表的内容,少了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
黄克诚从秘书处得知此事后,并未觉得有什么,他知道胡耀邦不同意在当时发表,一定有更深处的原因,直到1981年的3月,黄克诚认为时间差不多了,就让秘书找到了总政副主任华楠。
因而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部分,华楠将黄克诚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内容,拿给了总政主任韦国清,以及另外一位副主任梁必业。
三人商议后,表示同意先行在军报发表。
不过,为了保险期间,黄克诚在得到三人同意的同时,又让秘书将这份稿子拿给了邓小平请示。
邓小平本身对于毛主席就是非常尊重的,而且他多次强调,一定要正确地评价毛主席,当邓小平看完黄克诚的讲话内容后,表示了同意发表,不过在此之前,最好找个人来对文章进行重新润色。
在当时的党内,最有能力,且最有资格来为稿子润色的人,只有胡乔木,因为在历史上,胡乔木曾做过毛主席25年的政治秘书,是最了解毛主席的人之一。
胡乔木为什么能够被毛主席选中当秘书呢?
1912年,胡乔木出生在江苏盐城,少年时期的他非常热爱阅读,喜欢写作,不过之后,他却是走上了学习理科的道路。18岁时,胡乔木考入了清湖大学物理系,入学之初,胡乔木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物理这门学说,因而转到了历史系。
清华大学当时的历史系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是没多久,胡乔木再次发现,自己似乎也并不是很喜欢历史学说。
就在他为自己的专业头疼时,学校的学生运动吸引了他,当年年底,胡乔木加入了共青团,从此,胡乔木正式走上了革命事业。
1937年,25岁的胡乔木满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了延安,那个时候,胡乔木并不知道,自己与毛主席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在此期间,作为有为青年,胡乔木先后在
中央宣传部、战时青年训练班和中央青委工作,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文字有关,曾主编过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
1939年,是“五四运动”20周年,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发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
让胡乔木和许多人想不到的是,正是凭借着这篇文章,胡乔木正式走入了毛主席的视线内,毛主席夸赞
:“乔木是个人才。”
不过,想要到毛主席身边工作,还差一个契机。
机会很快就来了。
1940年,一所特殊的学校在延安文化沟成立,其名字叫“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就是由毛主席的名字命名的。
学校成立后,胡乔木被任命为教务长。
这时,胡乔木距离被毛主席选中已经很近了,1941年2月,机会来了。
一天,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来到学校,找到了胡乔木:“
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政治局秘书。”
胡乔木很是惊讶,他有些震惊地说:
“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呀。”
王若飞继续说:“实际上,毛主席早在两年前就注意到你了,你当年发表的《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毛主席看完后夸赞你是个人才,现在周小舟去冀中当宣传部长了,所有毛主席点名要你去接替他。”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推辞也不是个事,胡乔木当即同意了。
不久,胡乔木正式来到毛主席身边“上班”,担任毛主席的秘书,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当,就是25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胡乔木兢兢业业,完成了毛主席交给的任何任务
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毛主席为了坚定全世界人民对反法西斯胜利的信心,决定写一篇比较有分量的文章。
几天后,毛主席找来胡乔木:“乔木,你写一篇社论,名字叫《苏必胜,德必败》,要抓住四个点写,第一,
德国师出无名,苏联是卫国战争,士气高涨,第二,德国资源短缺,苏联恰恰相反,第三,德国四面出击,形式上是外线作战,实际却是内线作战,这些困难都是苏联没有的。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
这是毛主席头一次正式地给胡乔木下达任务,
这一年,29岁的胡乔木激动得很,他不愧是一位“能人”,回到窑洞后,仅一个小时,就将文章写成了,毛主席看了看,只是稍微修改了一下,第二天就发表了。
对于胡乔木的文章,毛主席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不过胡乔木知道,毛主席对于
文字的要求之高是众所周知的,毛主席没有批评,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表扬。
也正是由于这篇文章,胡乔木声名鹊起,他此后用自己的笔杆子,紧紧配合毛主席,他出色的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担任毛主席秘书一职的任务。
在当毛主席政治秘书的25年间,胡乔木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中共中央一支笔”的美誉。
1961年,胡乔木因为诸多原因请了病假,毛主席批示:
要“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的打算。”
之后,胡乔木虽然名义上仍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实际上,他已经淡出了毛主席的视野。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在他的提议下,胡乔木出来工作,参加《毛泽东选集》的整理工作,邓小平建国后长期在党中央工作,深知胡乔木的文字功底,因而嘱咐胡乔木道:
“毛选的稿子,文字上一概你说了算。”
邓小平的信任,让胡乔木深为感动,特殊时期结束后,他历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到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胡乔木已经离开毛主席身边近20年的时间,但是毫无疑问,他依然是最了解毛主席,最明白毛主席思想的人之一。
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当黄克诚的秘书将黄克诚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稿子送到邓小平处时,邓小平批示,由胡乔木对文章进行润色。
胡乔木没有让邓小平和黄克诚失望,他确实是将文章重新梳理了一遍,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且含深意。
不过,黄克诚对胡乔木改动文章中对于毛主席的称呼有些不太满意。
原来,胡乔木将黄克诚写的“毛主席”,都改为了“毛泽东同志”,黄克诚看后,告诉秘书说:
“文章改得可以,但是修改稿中把称谓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说不过去,还是“毛主席”好。”
根据黄克诚的建议,秘书很快将消息报告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同意恢复“毛主席”这个称谓,因而胡乔木再次修改稿子,将称谓“毛泽东同志”,又重新改回了“毛主席”。
黄克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在历史上
一心为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1986年他去世后,他的妻子给他写的挽联中的一句话:
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