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那要从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几方面来看。历史上,其实有很多的典范和楷模可以学习。
首先要有为政之德。北宋开国功臣曹彬,曾是后周宫内供奉官。当时赵匡胤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一天,赵匡胤的酒瘾犯了,派了两个小兵,来找曹彬讨酒。谁知,曹彬根本不买账,气得两个小兵大骂。没过几年,赵匡胤成了开国皇帝,就找来曹彬质问此事。曹彬的回答有礼有节:“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意思就是我持官守正,决不结党营私。赵匡胤一想,还真没错,就让曹彬做了客省使,辅佐自己。
其次,要有从政之道。在《纪效新书·练将》中,明朝将领戚继光认为优秀的将领应该坚守七种品德,包括“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应该克服七种缺陷,包括“声色害、货利害、刚愎害、胜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应该具备十二种素质,包括“尚谦德、惜官箴、勤职业、辨效法、习兵法、习武艺、正名分、爱士卒、教士卒、明恩威、严节制、明保障”等等。这些要求,戚继光不仅记在书中,也在带兵过程中加以实践。
第三,要有施政之要。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干部楷模、革命烈士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了解"三害",起风沙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引黄淤灌,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他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