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耿飚将军研究会》
耿飚,1909年8月28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北乡严家冲,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没被授予解放军军衔的国防部部长。2000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源于新中国建国时,耿飚离开军队,奔赴了外交战线,开始了二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披荆斩棘。因此,耿飚成为了新中国的十位“”将军大使”之一。
1944年9月,耿飚被周恩来派遣,护送美军观察组去晋察冀,因为这次行动要从日军眼皮下穿过,是一次艰难的冒险。几十年后,这次冒险行动,耿飚被美国及世界媒体誉为“无所畏惧的领导”。
1950年,耿飚离开部队调外交部,被派往瑞典,成为新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一位大使。
1950年9月,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耿飚,同时兼任中国驻丹麦公使、第二年又兼驻芬兰共和国公使。创下新中国“一人任三使”的纪录。
1950年10月1日,在斯德哥尔摩最大的饭店里,500多位来自瑞典社会各界的贵宾欢聚一堂,庆祝新中国的周岁华诞。席间,有人问耿飚:“你是将军,曾经带过多少兵?”耿飚笑笑说:“我的那个兵,也就10多万人吧。”瑞典皇家海军最高司令听后肃然起敬,“啪”地一个敬礼,说道:“真了不起,您所率领的军队比我们全国的军队还要多。”这时,旁边的几位贵宾也主动凑过来与耿飚碰杯,称赞他是“伟大国家派来的伟大的大使”。从此,“将军外交家耿飚”的频频亮相于西方媒体。
耿飚在瑞典任大使期间,为了减轻大使馆司机的压力,自己拿了驾照,自己开车,被瑞典媒体誉为“自己掌握方向盘的大使”。
1956年初,当了五年新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的耿飚接到外交部通知,调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毛泽东为此独招耿飚授机密,在美国封锁的情况下,命耿飚打开西大门。在巴基斯坦,耿飚为了完成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建立一条中巴航线,开通中巴两国公路的建议,得到了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的赞赏和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为中巴友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耿飚曾说“中巴传统友谊必然像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越走越宽广”。
1963年7月,缅甸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缅甸政府决定同缅甸共产党举行和谈。毛泽东临阵换帅,派耿飚再度出使,赴驻缅甸大使。耿飚在缅甸期间,促成周恩来先后于1964年2月、1964年7月、1965年4月初、同年4月下旬4次访问缅甸。
1965年7月,耿飚回国陪同缅甸国家元首奈温首次访华,中缅友好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峰,毛泽东再一次亲自领略耿飚独特的将军外交家的工作能力。
1969年5月16日,毛泽东派遣耿飚飞赴地拉那,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阿尔巴尼亚当时被毛泽东誉为“欧洲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而耿飚在阿尔巴尼亚看到:马路边的电线杆,都是用中国援助的优质钢管做的。中国援助的化肥,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类似的浪费现象不胜枚举。耿飚如实地向国内反映了情况,毛泽东看了耿飚的信后,大加称赞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1970年1月,耿飚在阿尔巴尼亚使馆打扫卫生修窗帘时,不慎从高处跌落下来,左腿骨折。在治疗期间,周恩来想把耿飚从阿尔巴尼亚调回国,出任中联部部长,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再一次评价了耿飚,说:“耿飚是个好同志,老红军,可以到中联部去工作。”
【来源:《耿飚将军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