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登法环》——干货攻略汇总
作者:小黑盒——gdtop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朱元璋
提及明朝历史的畅销书籍,往往会想到《大明王朝1566》和《明朝那些事儿》,前者利用“改桑为稻”的财政视角切入明朝的权斗史,后者则是基于史料聚焦君王名臣的历史故事,二者对明代以来的军事制度设计着墨不。特别是朱元璋开创的“卫所制度”,这对更轻松地去理解明朝历史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大明财政
明朝的兴衰史,历来是明史爱好者关注的地方,而大明财政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明一代,在王朝中后期始终面临着非常大的财政危机,所以就有了桂萼和张居正等人贯彻的“一条鞭法”,来对土地与税制进行一些改良措施。
正是这些改良措施,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提升,让明朝中期喘了一大口气“续命”。我们知道,在古代税制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土地所产的粮食,宫廷用度比如嘉靖给李妃的赏赐需要粮食,处理危机比如海瑞赈灾也需要粮食,军队打仗比如万历三大征需要粮食;
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多次提到了粮食税制的问题,每岁的财政收入难以负担支出,多亏靠着漕运艰难维持运转。我们都知道,粮食是土地里种出来的,保障耕地是国之根本,所以明代全国耕地数,一直都是后世学术界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
耕地数
既然财政与耕地挂钩,那么这与本文的焦点军事”卫所“制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明朝朱元璋初期,全国土地不仅仅是供行政和税制系统管辖,同时也有一部分由军事系统管辖,行政税制由户部汇总,大概就是《明实录》中记载的400万顷左右。
但是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诸司职掌》中,记载全国耕地面积有近850万公顷,足足翻了一倍,实际上850万就是同时包含了军事系统所辖耕地在内的数字!《明史》志卷五十三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
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
朱元璋
明初洪武年间的850公顷与后来的400万相去甚大,但我们没理由去质疑太祖朱元璋统计的数字,因为当时没有人几乎敢于欺骗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更何况耕地数乃国之根本,根据明史学者顾诚的推测和证实,二者数字之差极有可能因为850万公顷不仅仅是各布政司、直隶府和州管辖之下。
另外400多万公顷耕地,来自卫、直辖都司的千户所掌握的土地,逐级汇于都司、五军都督府,竟达400万之巨,这就不得不提到明初的卫所制。表面上看,卫所制度思想似乎承自于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区别于唐代中后期逐渐兴起的募兵制,府兵的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唐朝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不过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朱元璋偏好卫所制的思想摹仿元制,卫所便为元朝的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明朝之后也被清朝改善沿袭使用。
屯田
明初的卫所制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军事制度还有一些差别;首先是都司、卫、所掌控的一块类似于布政司、州、县的地盘,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单位,同时在内地人口密集的地方,卫所一般还有一块不属于州县管辖的屯田;
其次是卫所的军士一般都有家属,除了正军之外还有军妻、余丁和其他幼小子女,有的还有父母。都司和卫所的军官子弟被称为舍人(馀丁),进行屯田工作的劳动力并不仅限于正军。正军、馀丁,这些名词则涉及到元代的军户制。一般来说,入军户后,世代为兵。
元朝军户每户必出一人,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实质上是一种世兵制。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各地设立卫所,一卫有军队5600人,旗下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每个百户所总旗2人及小旗10人。
卫所制
各卫所都隶属于都司或(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明朝先后一共设立了接近500个卫,按照每卫5600人,则一共有大约270万的军队,不过按照前面的叙述,并非所有人都是士兵。
他们分工承担着种田、守卫、戍边,特殊时期从征等任务,也有直接隶属皇帝执行守陵等众多专职卫所。电影《绣春刀》中提到过不少卫的官制。每卫有:指挥使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指挥佥事2人,正四品;镇抚使2人,从四品。每千户所有: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
每百户所有:百户1人,正六品;试百户不等,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剧中张震所饰演的沈炼就是百户。通常一卫中十之七八的人都会从事农业,在朱元璋时期,卫所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卫所还可以开垦新得到的荒地,并且藩王戍边拱卫中原,可保太平。
名将录
故有了本文开篇朱元璋得意的那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地规定军户“罚弗及嗣”,到了成祖时期,靖难功臣被给予特殊优待,后代无论水平高低均可袭职,俞大遒世袭泉州卫百户,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李成梁、李如松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
然而除了名将外,军户家中还有一些庶出的舍人,但因为血缘关系,也是军户身份。这些人不需要承担卫所的义务,可以参加考试做官。比如李东阳祖先世袭京师金吾左卫籍,包括高拱、张居正、沈鲤、叶向高、方从哲均为军籍进士。
不过这套卫所制度随着时间发展,卫所基层士兵逐渐发展成上级的佃户,冗官和逃兵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堡宗土木堡一战损失大量精锐。到明中期倭寇盛行,卫所制的屯田沦为上级的私产,吃空饷问题严重,以至于兵员大量空缺,于是募兵开始占据主流,戚家军威震华夏!但募兵也加重了大明的财政负担......
《艾尔登法环》——干货攻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