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身边的小兵,投靠曹操后名震天下,70岁仍被司马懿重用!
创始人
2025-08-17 09:04:47
0

前言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一次惊人的选择,一段震撼人心的人生逆袭。

他曾是刘备麾下籍籍无名的小卒,却凭借过人远见,在乱世之中押对了宝。从此飞黄腾达,位极人臣。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位70高龄的老将,依然被权倾朝野的司马懿视若珍宝,三番五次挽留不让他退休!

他,就是让刘备潸然泪下的田豫。

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墙头草"。他三次"叛变",却每次都站对了队。

他是曹操最器重的幽州大员,却在临终前剑指司马氏。

他就是田豫,一个用一生诠释了何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传奇人物。

史书记载,他在投靠曹操的第一天就说出"天下大势,曹氏必胜"的惊人预言。这个预言,让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成为魏国的开国功臣。

但你知道吗?

这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最终却选择以死明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成为了魏国最后的忠臣。

从默默无名到让刘备落泪,田豫的选择为何令明主心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一个名叫田豫的年轻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他生于渔阳雍奴,本是北方边陲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源于他遇到了刘备。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田豫选择投奔了尚未成名的刘备。

刘备当时还是个四处奔波的落魄英雄,但他的目光犀利。这个年少的田豫,竟让刘备看出不凡。《三国志》记载:"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你见过刘备带兵打仗吗?他身边从不缺少武艺高强的猛将,关羽、张飞、赵云个个都是万人敌。可他偏偏对这个年轻的田豫青眼有加,这里面大有文章。

田豫不是武将,他有着过人的眼光和智谋。一次军议上,年轻的田豫对敌情的分析让刘备眼前一亮。自那以后,刘备常常与他密谈军国大事。

随着刘备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他的事业似乎开始有了起色。但田豫却在这个时候提出告别,理由是"母老求归"。

这一别,让刘备哭了。

史书记载:"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一个枭雄,为何会对一个年轻部下如此动情?

原来,刘备早已把田豫当作心腹谋臣来培养。他看中的不只是田豫的才能,更看重这个年轻人沉稳老练的性格。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这样的人才尤为难得。

田豫走后,投奔了公孙瓒。不久,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 - 投靠曹操。这一选择,成就了他的一生,却也注定要让刘备心碎。

田豫劝说好友鲜于辅时说过一句名言:"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这句话道出了他离开刘备的真相 - 他看不到刘备能成就霸业。

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从结果来看,田豫确实押对了宝。但从情义上说,他辜负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备和田豫都是有眼光的人。刘备成就了蜀汉帝业,而田豫在曹魏也官至太中大夫,位极人臣。

多年后,已经年逾古稀的田豫,会不会想起当年那个为他落泪的明主?会不会记得那句"恨不与君共成大事"的肺腑之言?

历史没有记载田豫对此事的感受。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一个年轻人的选择,一个主公的眼泪,一段动人的往事,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之中。

在你看来,如果换作是你,会选择跟随落魄的刘备,还是投奔如日中天的曹操?人生在世,是该坚守初心,还是该审时度势?

乱世伯乐相马:曹操为何一眼相中这个"叛将"?

建安五年,曹操的中军大帐内,一场特别的会见正在进行。

站在曹操面前的,是刚刚投奔而来的田豫。按理说,这样一个从刘备、公孙瓒阵营辗转而来的"叛将",不应该得到重用才对。

但曹操却破例了。

"国让有远见,此乃不可多得之才。"曹操当即拍板,破格任命田豫为从事。这个决定,让许多老臣都摸不着头脑。

要知道,曹操最痛恨背信弃义之人。他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狠话。可对待田豫,他却一反常态。

这里面大有学问。

田豫投奔曹操之前,做了一件令曹操刮目相看的事。他先说服好友鲜于辅投靠曹操,并准确预言:"天下大势,曹氏必胜。"

这番话传到曹操耳中,让这位枭雄眼前一亮。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能看清局势走向的人并不多。田豫不仅看清了,还敢于押注未来。

更令曹操惊喜的是,在第一次见面时,田豫就拿出了一份详尽的幽州形势分析。这份分析不仅包含军事部署,还涉及民生、经济等各个方面。

"此子善谋远虑,不愧国让之名。"曹操连连点头,当即决定重用田豫。

你知道田豫为什么取字"国让"吗?"让"在古代有谦逊、推让的意思。这个名字暗示着他做事圆滑世故,懂得进退。这正是曹操最需要的人才特质。

在曹操看来,田豫离开刘备不是背叛,而是明智的选择。一个能在乱世中准确判断局势的谋士,远比一个一味尽忠的莽夫更有价值。

事实证明,曹操的眼光没错。此后二十余年,田豫在军事、政务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他不仅平定了幽州动乱,还在边境治理上贡献良多。

有趣的是,当时投靠曹操的降将不在少数,但能得到如此信任的却寥寥无几。这说明曹操看重的不是田豫的"叛变",而是他的才能和眼光。

曹操常说:"治国如治军,用人如用兵。"在他眼中,田豫就像一把尚未出鞘的利剑,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舞台。

后来的历史证明,曹操的慧眼识珠为魏国赢得了一位能臣。直到曹操死后,田豫依然是魏国的顶梁柱,就连权倾朝野的司马懿也对他礼遇有加。

世人常说曹操奸雄,但不得不承认,他在用人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能被曹操一眼相中的田豫,究竟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一个明主和一个能臣的相遇,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你看来,曹操为何会对一个"叛将"另眼相看?是因为才能,还是因为那份准确预判天下大势的远见?

运筹帷幄震北疆:一个投机者的完美逆袭

建安七年,幽州边境。

一场足以改变北方格局的战役正在展开。曹操派出新任幽州从事田豫,处理边境叛乱。

没人看好这个刚刚投靠的"新人"。但田豫用一场完美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昔日的"小兵"是如何完成逆袭的?

首先,他抓住了乱世的命脉 - 民心。田豫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调兵遣将,而是体察民情。他发现百姓苦于连年战乱,最渴望的是安定的生活。

于是,他向曹操上书:"治边之要,不在兵力,而在民心。"

这份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首肯。田豫随即推出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减免赋税、修缮水利、救济灾民。短短半年,边境百姓对朝廷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转变。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叛军失去了民心,就像失去了根基的大树,注定难以持久。

其次,田豫深谙"以夷制夷"之道。他善于利用部落之间的矛盾,挑动叛军内讧。一次,他仅用三封信,就让两个叛军首领自相残杀,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种手段,让曹操都赞叹不已:"国让用兵如神,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克敌制胜。"

更令人惊讶的是,田豫在处理边境事务时,展现出惊人的经济头脑。他注意到幽州物产丰富,但因战乱导致商路断绝。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边境设立互市,允许各部落进行贸易往来。这一举措不仅繁荣了边境经济,还消除了各部落的敌意。

《魏书》记载:"豫治边十年,边境晏然,商旅往来不绝,民不加兵革之困。"

这哪里是一个投机者的作为?分明是一个智者的远见。

田豫的成功,在于他深谙"以和为贵"的道理。在那个人人崇尚武力的年代,他却用柔性的手段化解了边境的危机。

更高明的是,他懂得把握分寸。在立下赫赫战功后,他主动请辞,表示"恐位不称职"。这种谦逊的态度,让曹操更加信任他。

你可能会说,田豫不过是个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乱世中活下来,本身就需要过人的智慧。

而田豫,恰恰把这种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仅让自己活了下来,还帮助千千万万的边境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到了魏国建立后,田豫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他先后担任太中大夫、征北将军等要职,成为魏国重臣。

一个当初投靠刘备的小兵,如何能在乱世中走到人生巅峰?或许答案就藏在他的为政之道中: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当年那个不得不离开刘备的年轻人,最终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但这种成功,真的能抵得上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吗?

你觉得,在乱世中,究竟是应该坚守节操,还是该像田豫这样审时度势?

落日余晖映功臣:老臣田豫如何对抗司马氏?

正始年间,魏国朝堂上,一场暗流涌动的较量正在上演。

已经年过古稀的田豫,面对着如日中天的司马氏集团,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抉择。

这一次,这个曾经的"识时务者",选择了坚守。

当时的魏国,实权已经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许多老臣不是选择归附,就是选择退隐。但田豫却一反常态,开始频繁上书,为魏室进言。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位曾经以"明哲保身"著称的老臣,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

一封奏折尤其引人注目。田豫在折中写道:"国之兴衰,在于君择辅臣。今日之势,恐有隋侯之祸。"这里提到的"隋侯之祸",正是在暗指司马氏专权。

这封奏折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司马懿对此极为震怒,但碍于田豫的资历和威望,一时也不好发作。

有趣的是,当年劝说鲜于辅投靠曹操时,田豫说过"顺势而为"的话。而此时的他,却选择了逆势而上。这种转变,令人深思。

田豫的反抗并非无的放矢。他先是联络曹真、曹爽等宗室重臣,试图加强魏室力量。接着,他又暗中支持一些忠于魏室的年轻官员,为魏国储备力量。

但司马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采取了一个极其高明的手段:表面上对田豫礼遇有加,实际上却在暗中削弱他的影响力。

每次朝会,司马懿都让田豫坐在上席,称其为"国之元老"。但同时,他也在不断调离田豫的亲信,使其逐渐孤立。

面对这种情况,年迈的田豫选择了最后的抗争。他开始撰写《治国箴言》,将毕生经验写成一部政论,意在告诫后人。

这部著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史书记载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许多对司马氏专权的警告。

正始五年,田豫在一次朝会后突发疾病,卒于家中。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但愿魏室江山,永世不移。"

司马懿在得知田豫死讯后,亲自前往吊唁,并题词:"忠臣死社稷,终得其所也。"这句话既是赞美,也是讽刺。

你看,这是何等的讽刺?一个曾经的"叛将",最终却成了魏国最后的忠臣。

田豫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抉择: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对抗司马氏。前两次,他选择了顺势而为;最后一次,他选择了逆势而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或许,这正是一个政治家的成熟与觉醒。年轻时的机变圆滑,到老年时化作了一份难得的担当。

在魏国历史上,田豫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既不像王朗那样刚直不阿,也不像钟会那样过于激进。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乱世中寻找着平衡。

结语

你觉得,田豫最后的选择是明智还是愚蠢?在面对强权时,是该明哲保身,还是该像他这样坚持到底?

在乱世中,究竟是明哲保身更重要,还是坚持原则更可贵?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作者:陈寿
《资治通鉴·魏纪》,作者:司马光
《魏氏春秋》,作者:孙盛
《曹魏政权研究》,作者:田余庆
《三国政治史》,作者:韩复智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毛主席博学多识,对中国古代的历史非常熟悉,经常评价历代名人,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高祖李渊等历...
原创 北... 厄者,人之本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遭遇厄运。“厄”的意思就是险恶、困苦、灾难,而万物相生相克,既...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中央有21个衙门,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国家管理架构。 从兵部开始,下面有太仆寺,还...
原创 为... 在楚汉战争当中,如果光论个人能力,那么项羽毫无疑问要甩刘邦一大截。 诸侯们却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很...
原创 张... 提到三国时代,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应该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而在东汉群雄之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建...
原创 一... “一入九品,便非凡俗”。 这句话,是庆帝在悬空庙遇刺之后,对自己的几个皇子所说。 庆帝这句话的意思再...
原创 “... 1927年,日本在所谓的“东方会议”上,提出了以武力手段率先夺取“满蒙”的国策,为了寻找一个说得过去...
原创 他... 1955年,眼看着新中国首次的军衔评定工作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可是刘子奇的级别却成了让所有人都头疼的事...
原创 选... 选谁训练开国受阅部队?周恩来想起一人 毛主席很熟悉 1934年11月底红军长征之初的湘江突围战,是中...
原创 周...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三国的纷争中,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这三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各自书写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