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说起秦琼,我们大多会想起《隋唐演义》中英俊又忠义,有勇有谋,人品无双的秦叔宝,这样一个在演义小说中堪称完美的人物,却在真实的历史中有着不一样的结果。
其在演义小说中的最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倚靠的忠诚大将。但在
现实的历史上,在唐太宗取得政权登基后,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只排名倒数第一
,甚至其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基本没有太大的作为。
但秦琼本人在跟随李世民征战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一直是李世民手下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
这与在李世民登基后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差距
,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演义小说中又被塑造成完美的英雄。
那么
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揭开历史中秦琼真正的面貌,还原一下这个与演义小说中有着巨大差距的大唐名将的真实经历。
秦琼家世出身真的如演义小说那般坎坷吗?恰恰相反。
秦琼,字书宝,齐州历城人,即今天山东济南历城,为隋末唐初名将。
在历史及演义小说中,
秦琼在发迹之前的事迹,以及其出身都语焉模糊
,甚至对于秦琼的出生年限也一直难以确定。
而
在演义中,秦琼是北齐宰相秦旭之孙,马鸣关总兵秦彝之子。甚至家道中落,成为打铁出身,并被母亲拉扯长大
。
所谓描述得越坎坷,其后来演义中主人公的形象就越深入人心。因此,对于
小说中的描述是不能当真的
,但也不乏依据一些历史演义中对人物真实出身的研究。
那么秦琼的真实出身是怎样的呢?
这方面因为近些年关于
考古的发现
,尤其秦琼子孙墓志铭的出土,我们才得以一窥真相。
秦琼的先祖为秦彭,其为东汉山阳太守,祖辈历任前燕太守、北魏县令,其祖父秦方太自北齐发迹,
父亲秦爱做到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
,死后追赠瀛洲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公。
秦琼的父亲直到公元614年去世,其在北齐被宇文邕平定后,归家不再出仕。但
家世也算是出自汉初的世家
。
在当时隋末时期,秦琼的
家世背景也不是当时的庶族人士可比
。
世家士族自汉初崛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巨大的社会政治力量,其不仅把控了整个社会阶层的发展渠道,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王朝政治权力变动。
隋炀帝之所以身死国灭,根本原因也是动了世家门阀的利益,导致世家门阀对其统治的影响。
到唐朝初年,
关陇世家的势力共建立过四个王朝,分别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
。
世家门阀的强大可见一斑,而到唐朝后期崛起的庶族集团才对其有所掣肘,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对世家的打击,再至五代十国时期对世家势力的屠戮,南宋科举制度的彻底巩固,世家门阀才被庶族集团逐渐取代。
秦琼的出身,加上父亲秦爱直到李渊晋阳起兵之前的四年才去世,因此
根本不可能是出身低微到去打铁
,至于其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秦琼,杜撰这样的故事情节则完全是为了塑造演义人物的形象而需要。
早年跟随李唐之前的经历
秦琼的出身不算豪门大族,但也不是普通庶族,因此其出仕有着一定的政治资源,但本身也一定有着足够的才能,才能在纷乱的隋末时期有着不俗的作为。
正如我们所知,秦琼本人勇武非常,远近闻名,早年曾在隋朝为官,随着隋末战乱四起,秦琼的武勇被人所知,因此被各个割据政权所拉拢,开启了他在隋末乱世中的不俗的经历。
秦琼在一开始曾经在隋朝大将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的手下任职,并且因为本身的能力而受到一定的重视。
1、公元614年,
秦琼被从来护儿军中派往张须陀的手下
,随同其一起参与镇压隋各地的农民起义。在张须陀部下还有一个比较勇猛的将军,就是罗士信。当时卢明月率领农民起义,军队有十万左右,而张须陀只有一万人,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的多寡对于战争胜负至关重要,张须陀只能采取奇袭。
①
在张须陀
剿灭卢明月的战斗
中,秦琼和罗士信在无人充当奇袭主力的情况下主动担当,并在战斗中配合张须陀击垮卢明月的军队,两人声名大噪。
②
之后秦琼又在张须陀
征讨农民起义军孙暄雅的战斗
中立下首功,其勇武之名已经广为人知。
2、后来
张须陀在征伐瓦岗军的战役中失败被杀,秦琼突围投奔裴仁基
。
3、但没想到
裴仁基反而因为和监军不和而投奔李密,秦琼也随同成为李密部下
,李密本人由于秦琼在与张须陀的战斗中的勇武表现,对秦琼非常赞赏。
此时的秦琼算是加入了反抗隋朝的起义军中了,从镇压者变为原来被镇压的对象,在乱世之中,秦琼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多么不光彩的。
①
公元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兵变中被宇文化及杀害
,一同遇害的还有秦琼的老领导,隋末大将来护儿。
②
随后在七月份,宇文化及攻打瓦岗军,李密率军击败了宇文化及,瓦岗军势力发展到巅峰。此战,
秦琼在乱军中救下李密收拢溃散军队,抵御了宇文化及的最猛烈的攻势
。并在九月份随同李密率领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
③
与宇文化及的战斗导致瓦岗军损失惨重,李密却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导致
王世充趁机击破瓦岗军
。
4、李密本人由于与翟让的矛盾而投奔李渊,而
秦琼被王世充军队俘虏,并随裴仁基在王世充手下任职一段时间
。
与秦琼一起被俘的还有程知节等人,在王世充建立的郑国内并没有得到信任,虽有官职但被猜忌,王世充本人也比较多疑。因此,
秦琼和程知节等人在随同王世充的郑国军队与李渊唐国势力交战中,于九曲作战时临阵投奔李渊
。
5、
李渊对于秦琼非常重视,推荐秦琼进入李世民麾下
。自此,秦琼成为李世民府上的重要亲随将领。
?
秦琼在前期随同各路将领和军阀混战,表现都较为中肯
,对待其投奔的势力也尽心竭力辅佐,即便在王世充的军队任职也是由于其上司领导裴仁基的投靠。
?
其
本人又能懂得临时妥协,随机应变
,在看清了王世充为人后,于唐郑交战中及时转换阵营,没有如裴仁基一样落得被王世充杀害的结局。秦琼有勇有谋,但并不迂腐。
秦琼随同李世民征战夺取天下的经历
一、秦琼被李渊推荐给李世民,足可以看出李渊对秦琼的重视,但秦琼本人也没有到演义中描述的那般受到李渊的礼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渊对待李靖和李勣的态度中了解一二。
1、李勣原名徐世勣,后改名李世勣,由于避李世民的名讳,改为李勣。其
与秦琼同在瓦岗军中任职,在李密兵败后随同李密投奔李渊
。
2、一开始
李勣在李密投奔李渊后,被李密安排接管瓦岗军
,其实说白了就是作为李密的政治筹码。李勣并没有因此将瓦岗军转为自己的晋升筹码,而是写信等待李密的安排。
李渊知道后对其非常赞赏,称他为纯臣,并赐姓李
,封其为右武候大将军,黎阳总管、上柱国、曹国公。
3、
而另一个唐朝名将李靖,投奔李渊后一开始也是在李渊手下任职的
。
4、李靖原为隋朝官吏,在
李渊起兵时基于自身职责所在想密告江都,后来被李渊抓获
,临斩之时仍面不改色,大呼李渊起兵就杀有能之人,是并非雄主的心胸,此举受到李渊、李世民的青睐而免于被杀。
二、李靖、李勣在投奔李渊后都曾被李渊派往李世民麾下协同征战,这里与秦琼不同,秦琼是被推荐去李世民麾下任职,李渊对待三者的封赏也很不同。
1、
李勣和李靖的资历、能力、背景要强于秦琼
,且名声更强于秦琼,李渊肯定要把最强的人才留给自己,其他的在选择之后分配给儿子们使用培养。
2、当年李勣随同李世民征战窦建德,战胜后论功行赏,
李世民为上将军,李勣为下将军
,从此可以看出李勣的位置是与李世民同为李渊的下属。
3、而秦琼则是李世民的府兵,说白了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秦琼的官职大多与李世民挂钩
,也是以李世民册封为主。
4、李世民击败宋金刚后,李渊论功行赏,因为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大败宋金刚最得力的军队,也使李世民免于损失多名将领,被李世民推举为首功。
而李渊是怎么赏赐的呢?
史料记载“李渊大悦,赏赐金瓶,
封秦王府右三统军
”
,虽然后来加封的上柱国,但属于虚职。所以秦琼的一切升迁都是在李世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李世民欣赏他,向李渊邀功,李渊就会按照规定封赏,但实职一定跟秦王府有关。
三、秦琼在李世民麾下的经历和作为如何?我们再详细了解一下。
1、李世民在
秦琼初来时就授予他马军总管的职位
,这样的实权也是对秦琼的认可。
2、公元619年,
秦琼随同李世民征讨宋金刚
,永安王李孝基、唐俭、于筠、独孤怀恩、刘世让等都败于宋金刚手下大将尉迟敬德。
3、李世民因此派秦琼和殷开山共同击破尉迟敬德,在之后的战斗中,宋金刚败逃,尉
迟敬德被劝降,李世民将其封为右一府统军
。
尉迟敬德和秦琼一个是右一府统军,一个是右三府统军,这是绝对的李世民手下的实权亲兵将领。
4、这里的亲兵将领地位是非常不同寻常的,我们来
对比一下另一个将领
,即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
①
薛万彻为唐初名将,但与其兄长薛万均分别归属齐王府与秦王府
,薛万彻的勇猛不下秦琼、尉迟敬德,因此被齐王李元吉重用。
②
在“玄武门之变”中,薛万彻听闻李世民向太子和齐王发难,率领齐王府军猛攻玄武门
,即便知道齐王与太子已死,仍然想要去攻打秦王府,勇猛和誓死的态度,使李世民惧怕,在尉迟敬德拿出太子与齐王首级后导致其军心溃散,薛万彻不得已才逃往山林。
③
李世民珍惜其才能,多次邀请下才将其收拢。这里可以看出
府军和各府的亲王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在特殊时期关系到彼此的性命安全。
5、
秦琼投奔李唐后的主要战绩是在秦王李世民府中任职时获得的
,这一阶段,秦琼的军事才能和勇猛迅速得到公认。
其主要的战绩为:
①
公元619年随李世民
征讨宋金刚
,于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
②
公元620年,攻打王世充,被
任命为秦王府最精锐的黑衣玄甲军四部将领之一
,与尉迟敬德、程知节、翟长孙一起,伴随着黑衣玄甲军的战绩而名声大噪。
③
公元621年,
随李世民攻破窦建德,导致王世充投降
,秦琼为首功。
④
公元622年,随李世民击
败刘黑闼
,记首功。
6、
秦琼的一生最主要的战绩就是两段
,一个是在
归降李唐之前
,一个是归降李唐后在
李世民为秦王时在其麾下任职
。
7、而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是秦琼展现军事才能的最佳时刻,却消失了应有的作为
。要知道李靖到六十三岁还不顾脚疾带病征讨吐谷浑,连李世民都欣赏不已,并多次赏赐。
秦琼作为李世民麾下最勇猛和比较早跟随的将领,在这种情势下没有什么作为,让后世多有猜疑。
尤其世人根据秦琼在李世民执政大唐后的表现,加上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地位和排名,推测其后期受到李世民的冷落。
那么我们就以此来展开,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排名最后一位,原因及分析
公元643年,唐太宗为了纪念一起与他打天下的功臣,特地建了一座凌烟阁,内部绘制二十四位最主要的功臣将领,按绘制时的每个人的官职进行排名。
一、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及其排名如下: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司空、凉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1、
排名以当时的官职进行排列
,其中唐朝大多数官员去世后,根据其生前贡献,一般还会进行死后的封赏,加官进爵,而文官靠左,同等排位要比武官靠前。
2、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
排名最后的是秦琼,倒数第二的是李勣,这两个人的争议很大
。
3、而同时人们也会
质疑李靖的排名低
,认为李世民实际有很大的私人感情掺杂。
4、我们先抛开排名的问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虽然也包含了李世民一些主观意愿,但大多数还是有据可循的
。
5、
要知道除了文官之外,武将里边还有一些先前去世的,去世后被追封的官职和爵位又会进一步。
二、那么这里边争议比较大的都有哪些?具体原因我们分析一下,并由此推断秦琼排名的问题。
?
1、尉迟敬德职位太高,可能排名基于“玄武门之变”的贡献?
?
2、李靖军功大,但排名甚至低于尉迟敬德,排名第八,因为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
3、李勣为唐初仅次于李靖的名将,排名倒数第二,因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
4、秦琼作为李世民秦王府中的左膀右臂,排名倒数第一,因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大的问题是围绕着“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成了李世民一生的缺点,也成了许多问题质疑的源头。
三、那么我们就依据以上四个主要质疑点挨个儿来分析一下:
(一)尉迟敬德排名高,源于其“玄武门之变”中的积极表现
。
对也不全对
。
1、
尉迟敬德本人是李世民在攻打宋金刚时收降的将领
,其本人勇武异常,当时许多唐军将领败于其之下,后被李世民用计使秦琼和殷开山击败。宋金刚败逃后,被劝降归顺李世民。
①
在尉迟敬德刚刚归顺时,
很多将领劝李世民,防备尉迟敬德反叛
,因为其的勇猛,不如杀掉,并将他囚禁起来,等李世民发落。
②
李
世民不仅阻止了麾下将领的提议,还亲自赏赐尉迟敬德,以表示诚意
,并说如果你想离开,这些财物就当作送给你的礼物和路费。尉迟敬德感动非常,立誓追随李世民麾下。
2、在剿灭王世充的征战中,李世民在外出狩猎时恰巧遇到王世充军队,当时只有少量亲随和
尉迟敬德在身边,其亲自抵挡并击败王世充手下大将,掩护李世民从容退走
。
3、尉迟敬德在之后的讨伐窦建德、刘黑闼之战中屡立战功,尤其是
在与刘黑闼之战中,李世民被刘黑闼埋伏四面包围,尉迟敬德率军为李世民争取突围机会
,自己深陷包围,好在他勇猛异常,才最后脱身。
4、
玄武门之变中
,前期尉迟敬德多次提醒李世民要早做准备,以免被齐王和太子逼迫;侯君集、张公瑾也多次谋划;当李世民犹豫不决时,尉迟敬德首先晓以大义,并
联合长孙无忌、侯君集多次劝谏
,最后李世民才下定决心。
5、在
发动对李建成和齐王的行动时
,尉迟敬德率先出动。
①
其
一马当先冲向太子与齐王
,一点不顾自身安危。
②
当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追杀齐王之时,所骑战马被缰绳绊倒,
李元吉上前要反杀,李世民还没有反应过来,尉迟敬德就大喊一声,冲过来阻挡齐王李元吉
,李元吉反杀不成回身就跑,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尉迟敬德可谓是多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
③
而当太子与齐王府亲兵听闻消息在薛万彻、冯立等人的带领下赶到时,久攻玄武门不下,即便
听闻太子被杀依然不放弃,并计划反过来攻打秦王府
,在此情况下,李世民极为担心,
尉迟敬德急中生智
,割下太子与齐王首级,在城墙上向齐王和太子府兵示众,导致其军心涣散,士兵溃逃,薛万彻等人逃进深山躲避。
6、在
玄武门之变前
,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被李渊调离秦王府,并勒令不许再与秦王接触,李世民联系两人时,杜如晦以道士打扮应邀而至,
房玄龄惧怕不敢来,尉迟敬德主动请缨去房玄龄府中查看情况,如果房玄龄背叛秦王则直接诛除
。
7、而
玄武门之变后
,尉迟敬德又应李世民要求,持剑入宫,面见高祖李渊。
①
禀报齐王与太子谋反已被秦王诛除,并
请高祖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储君
。
②
在请示一切结果后,
尉迟敬德请李渊写一道命令
,让还处于混战中的双方人马、羽林军守卫、城中衙门士兵都停战,并一切交由李世民处置。
8、从中可以看出,
整个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的作用居功甚大
,加上其多次在危难中救了李世民,临危受命而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李世民也因此是非常感激尉迟敬德的。
9、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尉迟敬德为太子左卫率
,这个职位看似不高,但直接管理和保卫太子李世民的安危,主管一万精锐。李世民还将齐王府连同所有财物整个赠予尉迟敬德。
①
此次事变后,
有人提议诛除跟随李建成和齐王的主要党羽二百多人,这个时候的尉迟敬德反而极力阻止
,并说明太子和齐王已被诛除,其他人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这样也要连带惩处,那就不能显示李世民的心胸了。李世民也听从了尉迟敬德的提议。
②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尉迟敬德必定也因为其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前,但其又不全是,
其本身粗中有细,又多次在危急中救李世民
,在征战中也都被李世民带在身边,几乎成了贴身保卫,加上他的战功,
即便没有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的排名也不会太低
。
10、而另外,尉迟敬德在李世民执政时期,多次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冲撞,其本身勇武过人但比较粗鲁,对待大臣的缺点一点不避讳的点出,导致
朝中很多大臣都与其关系不佳
,而正是这一点让李世民最为欣赏,作为帝王不怕功臣愚蠢和有矛盾,就怕这些开国功臣勾结在一起无法掌控。
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后才去世,去世后其又被加封,如果按照其去世后的加封排位,其还要再高些。
(二)“大唐战神”李靖仅排第八,位列尉迟敬德之下,有失公允,因为其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此事不对。
我们前边说过了,李靖与秦琼和尉迟敬德不同,其本身是李渊的臣下。
1、如果以君臣论,他与李世民属于同朝为官,
不是秦王府家将,没有必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
2、史载李靖当时为灵州都督,其因为代表关陇集团的军事势力,受到李渊的猜忌,加上李靖辅佐李孝恭在南方立下大功,李孝恭因此被李渊猜忌而软禁,
李靖也被打发到远离受其影响的北方,在此情况下李靖更不可能有机会参与玄武门之变
。
3、由于李靖在李世民做秦王时期与李世民没有臣属关系,李世民成功与否与李靖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只是李渊的一个将领,加上
李靖为韩擒虎外甥,关陇集团的重要代表
,若说就算帮也更应该帮助代表关陇集团的李建成,
李世民因此也不可能真的完全信任李靖
。
4、但提前
试探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最起码看明白主要势力的态度
,因此李世民也在之前试探过李靖,《资治通鉴》中记载李
靖的态度是“请辞”
。这就很中肯。
而《旧唐书》中的李靖主动鼓动李世民发动事变的说法不可信。
5、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争斗,说白了就是一场皇室内斗,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只要结束就不会对国家有太大影响。但
如果李靖带兵参与,那么就从皇室内斗演变成了国家内战了
,其中必定有支持太子、齐王的军队和支持李世民的军队,在当时洛阳以东是李世民主要征战下来的,
这样可能就会导致国家两分,因此外臣基本没有参加的
。
6、即便当时的城防衙役兵员和羽林护卫也是因为自己职责所在
被卷入内斗
。
尤其是其中的羽林护卫,被杀红了眼的薛万彻等人攻击,甚至守门将领被误杀,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情势的混乱。
7、
李靖虽然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但在之后李世民执政时期,仍然是唐朝的重要将领。
①
李世民对于李靖的职位有打压之嫌,这也是帝王手段之一,毕竟
李靖的军功太过巨大,而且又是李渊提拔和倚重的旧臣
。
②
在玄武门事变之后,
一段时间内李靖也有着主动退隐的意味
。
③
但后期
随着李渊去世,其影响越来越减少,李靖逐渐也受到李世民的重用
,尤其在对外用兵上,李靖在六十多岁依然活跃在一线,足见李世民对李靖的信任。
④
李靖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的将领,
除了李世民的军功,其他后世帝王很难驾驭的住
,军中很多将领也对李靖很是信服,
李世民有意打压李靖也是必然的
。
8、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李靖的排名之前,除了几个文官和去世的功臣,其已经是最好的位置,也是非常高的位置了。这方面
李世民做得比较客观,与李靖玄武门之变是否参加无关
。
①
相反如果
以李靖的军功,加上再参加玄武门之变,那么李世民对于李靖的封赏就很难了
,李靖的位置也会很尴尬,而其结果也不会太好。
②
以
李靖的位置和代表的势力,其在当时不参与就是支持
,因此也避免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赏无可赏的尴尬给自己带来危机,更暗中表明了态度。
9、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除了封赏了众参与事变的秦王府功臣,为了笼络太子和齐王的旧臣,也对魏徵、薛万彻予以重用。但在
当时所有封赏名单中还出现一个特别的不知名的人~李客师,此人什么来历呢?他是李靖的哥哥
,这个就是李世民表态了,对于李靖的态度的认可,也给予了褒奖,但又没有直接针对李靖。另外,明面上李靖属于中间派,为了安抚最多的处于中间的势力,以李客师为代表,赏赐是表明对于中间派的大臣没有怪罪,安抚人心。
(三)李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倒数第二,因为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
这件事对,但其中还有另一部分原因
。
1、
李勣是唐初军事才能仅次于李靖的开国武将
。
2、
李勣本身的资历也不错,但远远低于李靖
,在秦琼投奔瓦岗军的时期,李
勣还是李密的重要倚靠,其作战多出奇袭
,李密投奔李渊后将瓦岗军交由李勣,李勣没有以此做筹码投奔李渊,这点也被李渊甚为赞赏。
3、
李勣本身也是李渊的旧臣,其与李世民有过共事,但要说同一阵营,这个还达不到
,因为
李勣此人史上评价其属于“墙头草”的性格,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其能力偏偏还很高,这样的人
很难把握,因此也最难以让帝王放心
。
4、
玄武门之变时李勣为行军总管,说白了就是代替李渊临时督管出征军队
。他的权力很大,如果参与此事,那么其影响将非常大,李世民为此也提前试探过李勣,其
得到的态度与李勣相同“请辞”
。
那么为什么李勣的排位这么低呢?
这方面就有李世民的考量了。
5、
李渊当时对投奔他的李勣赞赏其为“纯臣”
,什么叫纯臣呢?就是他并不忠于某个帝王,
他只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其他的他认为不是他的本职工作,那就不会做
,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但只对国家和职责负责。说的不好听,其有时候可能更是只看利益。
6、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勣也确实这样做了,但
问题是他与李靖不同
。
①
本身功高震主,又有着李渊的信任
。
②
李靖被李渊猜忌而打发到北方,李勣可是被李渊授予很大的信任和职权,李
勣这样的作为还不如直接倒向李世民
。
③
李勣年龄小李靖二十多岁,他还很年轻
。而李勣未来如果一直是这种政治态度,李世民会担忧后世之君很难掌握得住他。
④
为此,
李世民在去世之前告诫李治,其将李勣外放贬为刺史,李治登基后再将李勣提拔,使其感恩,用以驾驭李勣
。可见李勣这个人的性格比较让帝王难以驾驭。
7、在绘制二十四功臣图时,
李世民将李勣排位垫底,但又高于秦琼,就是敲打他
,李世民看出了李勣的为人奸诈的性格,为此有所警醒。当得到旧主信任时不表态,但又不果断取舍,所以
他与李靖同样的作为,但出自本心不同,结果也相反,而且两边都得罪了
,
即便李世民试探时其表态反对,也无所谓,没有把柄的情况下,李世民的试探也是虚虚实实
,其与李建成之间应该少不了这方面的试探,只是谁也不知道哪次真哪次是试探。
8、加上李勣的军功和能力,加上年龄,李世民打压了李勣,但
随着在李世民统治时期的任用,李勣职位不断提升,成为仅次于李靖的唐初重要将领
,李世民前期对李勣的打压,也使后期李勣的提拔能够有更多的空间,毕竟他还年轻。
9、李勣这样的性格也导致后期李世民传位李治时又用了这一手段。但
李世民的担忧也最后成真,高宗李治“废王立武”时李勣的态度直接导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失败出局
,在最后其为了两不得罪,维护自己,又做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只是这次的选择不是李世民这样的比较客观的帝王。
(四)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排位倒数第一,比李勣这个狡猾的没做任何选择的李渊的旧臣还要低,就是因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
这件事对,但也有一些其他小问题
。
1、
秦琼自投靠李渊后就被推荐跟随李世民,在多次征战中也表现很不错
,但真的说到有什么太大的征战成绩,
除了在征讨宋金刚战斗中与殷开山击败尉迟敬德,其他好像不多了
。
2、在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
,秦琼每次遇到大的征战也都
表示“自己陪着皇帝征战,一身都是病,现在老了没有办法参加其他军事行动了”而推辞
,其基本没有再做出太大的军事成就。
3、
秦琼应该比李世民大,但却绝对没有李靖岁数大
,要不然也不可能前期有那么勇猛的战斗力了。
①
要说秦琼真的老了,我们难以知道,因为秦琼的出生年月不详细,只知道
投奔李渊时还有家中妻儿,当时李渊曾说道“你抛弃家中妻儿不顾而来帮助我,我愿意割肉回报你”,而秦琼去世时他的小儿子即秦怀道才十四岁
。
②
所以秦琼说自己陪皇帝征战
有伤在身肯定没问题,但说他老了那就是推辞了
,毕竟李靖的岁数都能带病上战场。
4、秦琼在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前还陪着他在征战中勇猛冲杀,但玄武门之变后就突然有病不能上战场了
,这就很蹊跷了。
5、李世民登基后,秦琼
一遇征战就推辞,并长期修养,导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很长时间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作为就没有太大的官职变动
,说实话,在当时很多老将出征的情况下,秦琼依然抱恙不出,不仅于国家无益,甚至也于皇帝是一种消极态度。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琼这样的转变呢?我们看一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玄武门之变!
所以,这件事与玄武门之变有很大关系。
6、玄武门之变是皇室的内斗,两边的家将府兵才是主要力量,谁也不能幸免,有人
说秦琼没有参加这一事件,这是不对的
,但
在整个事件中秦琼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
①
通过史料我们知道,
秦琼当时被安排为与长孙顺德负责支援
,当时薛万彻等人攻击玄武门非常激烈,几乎快要攻破城门时,是长孙顺德和秦琼率骑兵赶到,才遏制了薛万彻等齐王与太子军队的攻势。
②
秦琼的武力值非常高,单从擒拿尉迟敬德一事上就可看出,当时的战斗如果要选择作为支援的也应该是其他的人,
秦琼与尉迟敬德应该在最激烈、最危险的前线,而当时只有尉迟敬德来回策应,
这也导致李世民差点死于李元吉之手,幸亏尉迟敬德赶过来的快。
③
玄武门事变前策划、鼓动这件事的人员也没有秦琼
,要知道秦琼本身也不同于纯粹的武将,其表现一直有勇有谋。
④
那么
只有一个原因说得通,秦琼不赞成,且极力反对
,但当事情决定下来,他又只能遵从,他是秦王府家将,定下来的决定只能跟随。
7、加上秦琼在前期投奔李渊之前的作为和表现,
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很有道德,底线高,有些迂腐
。李渊也赞他是“纯臣”,其实说白了,真正的纯臣应该是秦琼。
8、推测当时面对如此惨烈的兄弟相残之争,秦琼是很难接受的,其对李世民的认可度也直线下降,但这件事中
李世民对秦琼却未必那么介怀
。
①
因为在这件事中,论功行赏,除了尉迟敬德的赏赐确实高出大多数人很多,
秦琼在食邑封赏上,也就是工资方面,与程知节是相差不大的
。
②
而当时
其实际的职位也不低
,秦琼(左武卫大将军)与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程知节(右武卫大将军)一样,都是正三品。
③
要知道
当时的唐朝,最高的实权官员就是正三品
,再往上,就是虚衔,类似司空、太子仆射之类,这些虚职还有一大部分属于皇亲国戚的头衔。
④
当时武则天时的
狄仁杰最后才授予正三品的内史,其就被称为阁老,受到各地都督刺史的尊敬
。当时三省六部制中正二品的尚书令就很高了,但李世民因为担任过这一职位,所以后来的官员再高也做不了正二品,只有死后追封了。尚书令下边的中书和门下省分担了尚书令的职责,中书和门下省则最高就是正三品。
⑤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对于秦琼的信任是没有问题的,其
让秦琼主管的军事职务也很重要,相当于掌管帝都的主要军事实权人物,即“掌宫禁宿卫”
。
9、但秦琼在之后的
逃避和拒绝再征战,导致没有军功,其又长期修养,因此职位没有再变动过
,除了去世后的追封。
综上所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比较客观。
1、其根本原因还是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之后,
秦琼有意远离政治中心,对于李世民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以身体抱恙为由不再积极应事
,其
甚至可能惧怕李世民效仿刘邦的手段
,这方面他与程知节和尉迟敬德不同,其本身就是有勇有谋的人,加上
李世民的杀伐果断和狠辣手段,让秦琼避之不及
。
2、但
至秦琼去世,他也没有真正明白李世民这个帝王与刘邦有所不同
。当然,李世民这么聪明的人,
也应该明白秦琼的想法,因此即便如此,秦琼消极怠工,也没有受到任何责难,死后更是被李世民准许陪葬昭陵
。李世民还
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
,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这在其他大多数武将里都没有,算是殊荣了。
因此,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垫底,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客观评价,秦琼也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冷落。
感谢点赞、关注、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