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最得力的助手就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是一个非常会拍马屁的人,在斯大林的生日宴会上赫鲁晓夫当众吹捧斯大林,并奉承斯大林为慈父。
但赫鲁晓夫同样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虽然他在斯大林面前的时候表现出一副百依百顺,非常的恭维的姿态;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对斯大林本人以及斯大林实行的制度很厌恶。
后来,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用尽一切手段和贝利亚展开了一系列权力斗争,最后贝利亚被弄死,赫鲁晓夫才坐上了苏联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但是,等赫鲁晓夫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才发现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各种制度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
在面对苏联经济极速萧条的情况,赫鲁晓夫一心想改变斯大林后期,整个苏联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是要如何改革?阻力是什么?
赫鲁晓夫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苏联经济不景气的罪魁祸首就是斯大林模式。
而要改变斯大林模式就要打破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且赫鲁晓夫坐上宝座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行使自己权力的机会或者自己的命令根本实行不下去,原因是什么?
赫鲁晓夫认为是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他要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才能使得自己的政策能够贯彻下去。
于是,在1961年十月革命节前夕的一天深夜,赫鲁晓夫派人把斯大林的坟墓给挖开,把斯大林的尸体从坟墓中挖了出来,然后公开侮辱了一番,被烈火焚烧之后,重新埋在了克里姆林宫的城墙脚下。
斯大林的痕迹被公然抹去。《斯大林文集》被没收,以至于后来出版时最后一部分很不完整。他的许多信件和电报被焚烧。他的大部分文章和著作的草稿不见了。苏联数以千计的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工厂、街道和集体农庄被重新命名。在伏尔加—顿河运河旁的巨大的斯大林青铜塑像,也被推倒,送往工厂熔化回炉。
在大家看来,赫鲁晓夫这个莽撞的做法确实是显得有一些愚蠢,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一手提拔上来的,在斯大林面前赫鲁晓夫是一位忠诚的追随者,甚至称斯大林为慈父。但是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他开始对斯大林大加批判。
有人说赫鲁晓夫这么做,更多的是对斯大林的恨之入骨,带着更多的私人恩怨。
赫鲁晓夫与斯大林有个人过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赫鲁晓夫的儿子被希特勒俘虏然后,赫鲁晓夫恳求斯大林出面进行营救,斯大林却无动于衷。而且斯大林的儿子也被希特勒俘虏,也没有进行营救,甚至拒绝了德国提出的交换俘虏的条件,这在当时的苏联非常正常,只要是成为俘虏,首先是非常耻辱的事情,再者就是连在被俘士兵的家人都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
赫鲁晓夫因为不救自己儿子的事情,恨斯大林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并不是赫鲁晓夫要批判斯大林的主要原因。在斯大林末期苏联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人生活贫困,同样作为超级大国,这与美国社会安逸、经济腾飞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严重影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
这时候最需要就是改革,需要赫鲁晓夫大刀阔斧。赫鲁晓夫认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就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所以这时候必须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才能保证苏联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赫鲁晓夫显然找到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全面批判斯大林,纠正斯大林的个人主义,并且把斯大林的尸体移除列宁墓。
都说掘斯大林坟墓的行为,说明赫鲁晓夫只是一介莽夫,政治上小人。
我看恰恰相反,历史向来都是成功者书写的。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通过各种强压手段,不管卑鄙也好,小人也罢。重新树立了一个领导人的形象,打破了人民根深蒂固的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经济从低谷,拉向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