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渤海太守袁绍以反客为主之计,蛇吞象收冀州入囊中。
其时的天下局势是:董卓退守长安,袁绍占据冀州,袁术占有南阳,孙坚坐镇豫州,刘表新定荆州,而曹操、刘备此时还未成气候。
一、公孙南下
据冀州后,袁绍听从谋士沮授的建议,雄心大起,以周喁为豫州刺史,南下进取中原,孙坚、袁术遂并力拒敌。此战虽击退周喁,但被公孙瓒派往联盟袁术的公孙越被流失所中而亡。
公孙越是公孙瓒的堂弟。袁绍在取冀州时,忽悠公孙瓒说我们南北夹击韩馥,然后平分冀州。但袁绍转脸忽悠韩馥说,公孙瓒要来打你,你不如把冀州让给我,我替你去抗公孙。结果韩馥果然让出冀州,袁绍却翻脸不承认对公孙瓒的承诺。公孙瓒本来就对袁结一肚子气,这下正好翻脸,遂带军南下,进攻袁绍。
袁绍一看要被包饺子,就南联刘表进行对抗。恰刘表的荆州和袁术的南阳地盘也有交错,就爽快答应联盟。
这就形成了袁绍、刘表阵营,对阵袁术、孙坚、公孙瓒阵营的新局面,中原大地一时烽烟遍地。
二、白马义从
初平三年(192年),袁绍挥军从邺城出发北上,在界桥与南下的公孙瓒军相遇。
此战,双方都精锐尽出。公孙瓒军派出的是白马义从。
公孙瓒所在的幽州,北临胡地。当时的乌桓(也作乌丸)、鲜卑常南下侵扰汉人。公孙瓒在与胡人的长期对战中,深感骑兵的重要性。于是他从各部选拔善射之士三千人,加以训练后组成精骑。
这支特种部队人人骑白马、持弓弩,号为白马义从。白马义从装备精良、作战迅猛,在与胡人对战中,长于追敌骑射,往往箭无虚发,打得乌桓、鲜卑人人避而远之。
此次南下,公孙瓒带白马义从与战,正是要乘白马威风,一举奏捷。
三、先登死士
袁绍这边派出的先头部队是麹义的先登死士。
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麹义在后世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路人甲。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麹义在袁绍初期的地位,远在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河北四庭柱”之上。
麹义是凉州西平人。凉州地处西北,
羌汉杂处,麹义在此,对羌人的战法相当熟悉。后来麹义看天下大乱,就带部曲投靠韩馥,后又在袁绍帐下效力,是先登营的首领。
先登营是一支编制为八百人的重装步兵,主要装备为大盾、长刀,尤擅与骑兵对抗。麹义携先登死士,曾大败
南匈奴於夫罗部。
此次对战,双方部队真正是针尖对麦芒。三国两支特种部队的巅峰对决,正式拉开帷幕。
四、界桥对阵
双方的决战之地在界桥南二十里处。
当时公孙瓒军的布阵方式是:以三万步兵结成方阵,以左右各五千骑兵为两翼。这一万骑兵中,三千白马义从为其中坚。幽州兵马纛旗翻飞,盔明甲亮,在阳光照射下,泛起耀眼的冷光。
袁绍军的布阵则是:麹义八百先登为前锋,前竖大盾,两翼则为强弩千张。而袁绍自己则带数万兵马布在后方。
白马义从为弓弩轻骑,惯常作战以追袭为主。但当公孙瓒看到袁绍前军仅有不到两千人时,他轻蔑地撇了撇嘴,大手一挥,步兵不动,两翼骑兵尽出,直扑袁军——他要以骑兵的机动性,破敌阵型,进而践而踏之!
敌万余骑纵敌来袭,铁蹄砸地,地动山摇,三百步、二百步、一百步……先登死士伏在盾后,一动不动!
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麹义令旗一挥:“杀——”长盾扑地,八百先登一片啸叫,尘土飞扬中,长纵而起,直扑对方。两翼劲弩同时发动,幽州骑兵前军顿时纷纷扑地。骑兵虽机动性强,但驻足不及,后军撞上前军,一时乱作一团……
此战,公孙瓒所署理的冀州刺史严纲阵前被射杀,先登死士枭首千余级。幽州骑兵返身而退,反冲垮自己步兵方阵,一时更加混乱。
麹义乘胜追击,直至界桥幽州军营。公孙瓒组织驻在此的后方军兵进行反击,但再次被麹义先登营所破。麹义纵军冲进幽州军营,拔其牙旗,留营幽州军狼奔
豕突,一时溃散。
五、战中插曲
此战还有一段白马义从与袁军大戟士的战斗插曲。
原来,袁绍在后阵观战,看公孙瓒军溃败,就下马解鞍,不自为备。当时袁绍的身边仅有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人跟随。
大戟士是袁绍手下另一支特种部队,首领是张颌。大戟士皆持长戟,着重甲,善于守御。
当时袁绍正在兴致勃勃地发表胜利宣言,不想一支残余的白马义从突然冲过来,将袁绍团团包围。白马义从长弓尽发,一时箭如雨下,袁绍立时陷入危险境地。
当时在近旁的冀州别驾田丰,急忙冲过来,要扶袁绍到残墙间躲避一时。此时,袁绍忽发英雄气,将头盔一摔:“大丈夫只可阵前战死,岂能墙间苟活?”
袁军一听,士气稍振。而白马义从不知对面是袁绍,乱射一通后也要引军而退。恰此时,麹义率先登营折返,白马残军一见立时星散。
此小规模遭遇战,可以看出大戟士与先登营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了麹义和张颌的战力对比。
经此一役,纵横朔方的白马义从就此从历史上消失。而麹义,后来却因居功
骄纵
,为袁绍所杀。
麹义亡后,“河北四庭柱”始走上前台,一段新的英雄故事又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