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北京,是清太祖的宏愿。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太祖遗愿,将其视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关键步骤,生前曾多次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这次出征之前,孝庄太后再次将太宗要迁都北京的话,宣示臣下。
清兵进占北京月余,脚跟已经站稳。多尔衮便于六月十一日,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建都燕京(北京)。遂派遣辅国公吞齐喀、和托及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携奏章回盛京迎驾。奏章中称:“仰荷天眷及皇上洪福,已克燕京。臣再三思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摄政王以“臣”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请皇帝“俯”身采“纳”。皇太后和留守摄政王济尔哈朗替他做主“俯纳”,决定八月十五日起程。
迁都之前,要做两件事:一是派人统兵镇守盛京。盛京为清朝发祥龙兴之地,满族的故乡,东北的最大城市,并有满洲贵族的祖宗陵墓和大宗房地家产,迁都之后改称“陪都”,仍保留除吏部以外的政府其他机构。其地位相当重要。八月初二日,任命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何洛会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有意任命他为盛京总管,特派他同吞齐喀等前来迎驾。皇太后见派来的人中,唯有他当过固山额真,有统兵和管理才能,便由顺治帝任命他担此重任。
二是安葬太宗皇太极宝宫(骨灰罐)于昭陵(今沈阳北陵)。八月十一日那天,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陪同顺治帝,率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齐集山陵殿前西阶。皇太后率皇太极众妃及公主格格、和硕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固山额真、尚书等官以上命妇,俱集东阶。皇太后率众妃及公主等,来到殿内正中皇太极宝宫前,举哀,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这是两宫皇太后与已故丈夫灵柩的最后告别。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等,奉宝宫进宝城(墓室),奉安于地宫正中宝座上。葬毕,陈设祭物,皇太后、众妃,及诸王、官员,献爵,行祭礼。
迁都起程时间比预定的晚五天,于八月二十日,大队人马出发,顺治帝福临居于前列,两宫皇太后及皇眷继之,两黄旗拱卫御营四周。其他各旗随于其后。络绎不绝,一路向西行。行动缓慢,全程共1600余里,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二十八日,来到魏家岭关,从这儿拐向正南,经过广宁、塔山、宁远等地,九月初九日入山海关。十日,皇帝就纪律和政策问题,向地方官员发布训谕说:你们所属的地方兵民,孤寡贫苦者,多加抚恤,各安其心。随后我军搬移家口将接踵而至,各有章京统领。你们要通知商民,不得在城内交易,只在城外互市,以免扰民。“如有抢夺者,可即拿送该管章京,勿徇情面。”这是清朝皇帝首次授权地方官制止旗人的非法活动,但还不能自行依法责罚,需交其领导者章京处理。
九月十二日,行进至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顺治帝赐食,并就“逃人”(指逃亡的八旗奴仆,大多是被掳的汉人)问题发一训谕,说:你们各自安心关爱所属军民人等,爱养孤贫,使之各得其所。另外,必须严査属下,“遇有逃人,立即抓获解送京城,如果隐匿不解,被原主认识,或被旁人告发,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并将此训谕传达山海关方面,通知各自属下执行。九月十四日到达丰润县,又重申这一训谕。说明此时奴仆逃亡增多。
不言而喻,这些训谕是皇太后和郑亲王主持发布的。
距北京越来越近。九月十八日到通州,多尔衮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赴通州迎驾。顺治帝派人赐给摄政和硕睿亲王一匹鞍马。多尔衮跪受之后,偕诸王到通州城外临时搭起的行殿附近,跪候皇帝大驾通过。皇太后和顺治帝进入行殿升座。两宫皇太后并列,坐于正中偏西,顺治帝坐于正中偏东。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官员先到皇太后面前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到福临面前,再行三跪九叩头礼及抱见礼。众汉官也随同行礼然后退下。见面仪式完毕,略事休整,全体动身入京。九月十九日下午两点左右,福临车驾从正阳门(今北京前门)入紫禁城,暂时随母后住在东北角破坏较小的宁寿宫内。
顺治帝还在迁移途中,北京就已开始准备登基大典有关事宜。一年前的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已在盛京登基即帝位,那时,清朝仅据东北一隅,尚无全国统治权。清军“入定中原”,取代明朝统治全国。通过在新首都举行登基大典,以法律程序确定清朝皇帝为天下共主,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主宰全国;宣布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正式举行顺治皇帝登基大典。唱主角的是7岁的福临。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遵从原有章制。皇太后根据皇太极生前在盛京皇宫大清门处理政务的经验,精心设计、安排了御门听政仪式。顺治尚未亲政,仪式只是一种象征,其目的在于教导幼子,要以朝廷政务为己任。后来顺治亲政,将到乾清门听理政务定为制度,即御门听政之制。
同日,以多尔衮奉命代理幼主率军入主中原之功,封其为“叔父摄政王”。十月十三日,加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两人的权力、地位距离进一步拉大。
登基大典后,即派出大军进军陕西,征讨大顺军;渡黄河,征讨南明弘光政权。大清政权安定北方,统一全国的征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