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社会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旧石器时代,其二是新石器时代。
而在新石器时代中,有一个仰韶文化,便是今天介绍的主体。
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到河南界内。
而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我们古代常说的采集狩猎便是仰韶文化的前期。
在仰韶文化前期,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刚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做了一个过渡。
主要的工具还是木头和石头,无论是在田地农耕,亦或是出外进行打猎,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于是,为了填饱肚子,古人开始了合作制,但是地域局限仍然是非常小,大致范围只有现在的村落大小。
在合作制内,可以互帮互助,偶有意外发生,也可以用集体去对抗个体的风险。
采集渔猎图
距今 5000-6000 年,仰韶文化中期,部落兴起了。
兴起的原因和一般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
因为在这几千年当中,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是十分缓慢的,并没有显著生产力的提升。
而史学界仿佛也没有太明确的定论,因此我自己猜测,是由于人性在作祟。
归根原因是由于我们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这一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也有所提及。
由于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导致了南北文化极大的差异。
南方的稻作农业中,因为经常遭受洪水的泛滥,因此需要协作完善水利工具,才可以天灾。
由此南方的文明更倾向于和平,而北方则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反倒多倾向于战争掠夺。
而在仰韶文化中期,部落产生的,也因此诞生了世袭制的首领,以及多个氏族组成的长老议事会。
简单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期,合并已经成为了趋势,多个村子不断合并城一个或者多个镇。
有了部落,也诞生了许多图腾和英雄传说,同时由于合并,村子之间的冲突也就减少了,这是好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合并为一个更大集体,自然会爆发更大集体之间的冲突,部落冲突增加,规模更大,死亡更多。
原始部落示意图
到了距今 4000-5000 年,这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早期国家。
但是规模其实并不如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那么大。
在当时所说的国家,领土面积其实也只是像现在的县城一样,有好几个镇进行组成的。
同理,县的形成其实也是不断扩张和合并的过程。
但是在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古代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城墙宫殿、阶级划分、原始符号和筑铜技术。
在这一时期的城墙,大多还是扮演一个防御的角色,但是形制和现在已经差不多,大多都为方形的。
阶级划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贵族和贱民阶层,并且贫富差距也是极为悬殊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原始符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占卜文字。
占卜文字算是最早的文字符号,是在动物骨头上进行烧制,出现的纹路被整理下来,成了文字。
同时,这一时期的筑铜技术也得以巨大的发展,但是史学家估计是从西北传来的。
甲骨文
距今 4000 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每一个千年都是一个巨大的变动。
从村落到部落到国家,其实就是从村落到乡镇到县城的过程。
这一时期,生产力并没有多大的变更,而扩张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旱地作物的农业习惯地理因素带来的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