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君主帝王,无论在后世得到世人的如何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都应抱着一分为二科学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隋朝始于581年终于618年,共历经三十七年。隋朝皇帝有6位,顺序如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隋秦王杨浩--隋世宗杨昭--隋越王杨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从我们可以翻阅的史料上的记载可以得知杨广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后世对他营建东都、广筑离宫、开凿大运河而导致劳民伤的历史进行批判,世人为杨广总结了三大罪状:
1、基建劳民伤财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功比万里长城,造福了后世万代子孙的同时却遗祸当代。开凿运河中需要大量河工进行河道的挖掘,然而当时贪官污吏对百姓更是横征暴敛,克扣盘剥,民生为难。征调了大量挖掘河道的劳工自然就意味着农业耕种的人口中减少了,饭都吃不上了怎么可能不引起民怨沸腾。
另外为了迁都洛阳,又征调了大批民营建东都。两个庞大的工程项目占用了当时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加上隋朝当时南征北站兵役的缺口也非常地大,这对当时国家的经济是一个重创,对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直接导致国基不稳,风雨飘摇。
2、懒政胡为
其实刚登位时的杨广勤于国政,一心想继续文帝杨贤的治国雄才伟略,一展抱负于天下。然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国家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同时实施几项重大国策,只会让国家有限的资源得以快速地被耗尽。这几项国策单从国家层面上来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却需要循序渐进讲求方法,空有抱负只知道一味的急功近利,最后得来的是失败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大运河之外的其它几项国策都未实施成功,使得隋炀帝开始自暴自弃不问国事,便干出了很多昏庸无道之事。
3、征战不止
隋朝军队当时勇猛无比,虽然打仗百战百胜但是由于打回来的地域多在边塞地域,赢回来的疆土却无法实现统治,更无法派人去接管。于是很多抢回来的土地又被对方给夺了回去。但隋朝能打下来青海等地,却守不住,这倒不是因为大军压境,只是地广人稀,环境恶劣,距离汉地又远,杨广派出的官员和军队甚至都到不了指定地点,在这一点在吐谷浑、林邑、契丹、流求等战役中均是一般。战争不但没有使国家获得任何的利益,反而因为动用大量民工、粮草及兵器器械使百姓负担沉重。当时国内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家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评语:
隋炀帝的过在于忽视国家经济发展,好大喜功虽有抱负之雄心却未得其法,基建、战争都使当时的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继。
而作为一代帝王,隋炀帝的功在于营建东都,巩固了皇权的统治使得全国统一;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打通了全国交通大动脉,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大发展。没有这两项伟大的工程,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唐朝盛世之举了。
治国如烹小鲜,应掌握循序渐进之道,不可一蹴而就。世间万事万物的成功自有它规律,做事更应量力而行,只有掌握好“急”和“缓”之道,张驰有度才能把一个国家带向强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