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老人受邀来到《鲁豫有约》栏目接受采访。这位耄耋老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嘴上涂着当下最时兴的粉红色唇油,身着一套剪裁得体的黑色西服套装,此外再无其他修饰,但举手投足间却让人移不开眼,周身贵气不减当年。
这位老人便是清朝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按照皇室辈分来讲,她还是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因家族身份受尽苦楚,晚年幸得邓小平帮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各位看官往下看。
大清灭亡后,金默玉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她这一生经历了由格格到平民的角色转换,被迫从原来的环境剥离出来,尝试与那个她从未真正了解过的社会相融合。虽然格格不入、受尽苦楚,但金默玉仍在这个时代保持灵魂上的一角风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末代格格金默玉的世界,体味独属于她的辛酸苦辣。
末代格格金默玉,1918年出生于辽宁旅顺。金默玉,是父亲为她取的汉名,“默玉”即“墨玉”,代表美玉中的珍品,寄托了父亲对金默玉的美好祝愿。
金默玉的父亲是清朝八大世袭亲王之一——努尔哈赤的弟弟后裔第十世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在八大世袭家族中居首位。金默玉在家中排行十七,是最小的女儿。乖巧可爱的金默玉深受家人喜爱,哥哥姐姐们都喜欢叫她“十七妹”或“小不点儿”。
直到清王朝覆灭,皇族被军阀逐出紫禁城,四处流亡,肃亲王一家也在流亡的行列之中。即便如此,肃亲王在儿女教育方面十分开明。在他的安排下,金默玉背井离乡远渡日本求学。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加之语言不通,金默玉在学校被排挤,从小被捧在手心的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那时,日本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在社会建设方面比国内好很多。因为格格的身份,金默玉活泼的天性一直被繁文缛节所压抑。到了日本,没有了家人和下人的看管,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如此一来,没有朋友的孤独也算不得什么。
作为曾经的上流贵族,金默玉在金钱方面向来没有概念。在求学时期,她每月的生活费都有人按时寄来,不过这钱并不是家里给她的,而是大连的一个房地产公司寄来的,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生活费的金额是100块“小洋”,约等于现在一万元人民币。家里人告诉她:“在外不必委屈自己。如果钱不够了,就给家里发电报,到时候便再给你寄钱去。”金默玉当年只不过是个小姑娘,又还在念书,花钱的地方并不多。所以生活费是完全足够的,甚至还有剩余。
因此,金默玉一向出手阔绰,见了什么喜欢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买下来。当时日本流行卷发,但普通的学生没钱去理发店,大多都是自己在家瞎捣鼓。可金默玉二话不说,马上就去当地最好的理发店烫了个卷发,可把班里的小姑娘羡慕坏了,这让金默玉很得意。
其实,她对卷发谈不上多喜欢,这不过是她对从前的自己告别罢了,她一心只想成为真正的自己。
据金默玉回忆:“我出生后,大清已经灭亡了,所以我也没有享受到清朝盛年时格格的尊贵待遇,但那些皇室规矩却是自小就要遵循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按照规矩来,比如,我们坐凳子只能坐三分之一,说话时要稳重,不许摇头晃耳,要保证自己的耳坠子不晃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格格们是没有自由的,一个个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在逢年过节,家族亲戚过生日,或者是家族中有人结婚的时候还是可以出门的。只是得用面纱遮住脸,不能让外人看见长相。
后来我的家搬到旅顺去了,家里住着我父亲的侧妃和孩子们,除此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佣人,我处于一个人际网错综复杂的庞大家族中。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我只能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起生活,平日里由奶妈和仆人们服侍。到了重大
的节日,便可以到父亲身边去,平日里,我们是见不到他的。
大清灭亡,不过是没了所谓的太后和皇上,老祖宗的牌位还在,每每到了年节免不了拿出来祭拜一番。平日里见了同族的亲戚得请安行礼,佣人见了我也得行大礼,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
这些落后的思想就像看不见的牢笼,金默玉被禁锢在其中。了解到这些后,金默玉在日本的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在求学这段时光,金默玉过得很开心,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不得不中断自己的求学之路。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肃王府被国民党征用,金默玉无家可归。后来国民党大势已去,就连蒋介石也逃往台湾。突逢变故,金默玉的哥哥姐姐们火烧眉毛,他们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考虑到继续留在这里恐怕会有危险,于是他们便计划着逃走。
逃亡路上少不了要用银钱打通关系,可这些年来,他们遵守遗留下来的礼制,维护所谓末代皇族的尊严,并没有学到赚钱谋生的能力。无奈,他们只能将父亲的产业悉数变卖,之后拿着钱去寻找出路。
大哥安顿好妻子后准备独自一人逃往香港,对自己的孩子他无暇顾及。他找到金默玉,为难地说:“大哥如今自身难保,这几个孩子跟着我就危险了。十七妹,你就当帮大哥一个忙,暂时帮我照顾他们,时局稳定后我一定将他们接回去。”
金默玉明白大哥有难处,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放心吧大哥,孩子们就交给我吧,我一定将他们照顾好。”听了这话,大哥松了一口气,从兜里拿出一百块银元交给金默玉。
一时之间,金默玉从一个不知柴米为何价的格格,成为了挑起大梁的主人翁。
那年她刚满30岁,还没有结婚。时局动荡,出门得靠银子说话,没有一技之长的金默玉,只得变卖家中物品换些钱财。
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倒下了,但身边还有些值钱的东西,其中大多是肃亲王生前从国外买回来的洋玩意,比如钢琴、留声机、真皮沙发等。这些西洋物件是普通老百姓没见过的,可金默玉却不知见过多少。
在金默玉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美妙绝伦的八音盒,在所有西洋物件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这个八音盒。也许各位看官会觉得,不就是一个八音盒嘛,能有多珍贵?其实不然,这个八音盒就算放在当今,那也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这八音盒的大小堪比一架钢琴,要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合力才能将它搬动。它的内里也十分精致,一打开盖来,就能看见里面形态各异的木制小人儿。这时候只需轻轻扭动旁边的发条,小人儿便会敲锣打鼓,跳起舞来,任凭谁见了这玩意儿都会大为赞叹。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八音盒早已下落不明。
如今留在身边的东西虽远比不上那个八音盒,但也还算值钱。于是,金默玉靠着变卖家中财物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除去大哥的四个子女外,二哥的两个孩子和家中一个老保姆也都仰仗她生活,如此只出不进迟早会坐吃山空。
好在金默玉的大哥没有忘记他们。1950年冬,金默玉收到一笔来自香港的钱财,这是大哥寄来的。这些年金默玉的身份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早不是当年无忧无虑的格格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让她体会到作为
普通百姓的不易,明白贪图享受是不可取的。
金默玉决定好好利用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思索一番后,她决定开一家饭馆。毕竟民以食为天,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人总是要吃饭的。她为饭馆取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做“益康家庭食堂”。在这里,她先后卖过西餐、鸡素烧,但都无人问津,眼看饭馆就要开不下去了。
这时,一名四川小伙主动找来,想要与金默玉合伙售卖担担面,金默玉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答应了他。没想到就是这碗担担面,竟让这家饭馆起死回生,看着每天络绎不绝的客人,金默玉笑开了花。渐渐地,这家“益康家庭食堂”成了北京的名店。
不管怎么说,金默玉最终还是将这个家庭的重任扛住了,现在的生活虽远远比不上以前,但一家人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她像普天之下所有老百姓一样,忙忙碌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辛苦却也无比踏实。
原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很快金默玉就遇到了想要执手一生的爱人。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花鸟画家马万里,如诗句所说那般“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就相爱了。
那种感觉用张爱玲的话说便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954年,金默玉和马万里结为夫妇,当时金默玉已经36岁了,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谁能想到,当初她不仅没有结婚的打算,也不想和那些姐姐一样成为联姻的工具。
这马万里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让金默玉对他一见倾心呢?
当时,马万里在花鸟画界极负盛名,但他的感情经历却十分坎坷。他曾经有过两段婚姻,可都没有维系下来。与金默玉交往时,马万里生活得十分窘迫,连一套独立住宅都没有,平日里他都住在女儿家里。
当一个人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对艺术的追求就变得不再那么浓烈,他必得花费更多时间去寻求温饱,所以在那段时间里,马万里十分颓废。心灰意冷的他,将曾经最爱的画笔搁置在一旁,任由时光给它蒙上一层厚厚的灰。
到后来,马万里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想要离开这个令他痛苦万分的世界。金默玉的出现让马万里如死水般的生活出现了光明,成为了他唯一的救赎。爱情是宇宙中最深沉的奥秘,他不需要具备什么魅力,他就站在那里,金默玉就自然对他倾心。
两人的婚礼布置很简单,甚至有些寒酸。请帖是马万里自己写的,婚宴上的饭菜也和平日里没多大差别,就连金默玉身上的那件半旧不新的旗袍,也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从前在北京的家人都说:“将来我们十七格格出嫁,那必当按照大清格格的礼制来,必得操办得风风光光,让全天下的女子羡慕!”谁承想竟是这样一番光景。
但满脸笑容的金默玉对这些全然不在乎,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和丈夫马万里携手安度一生。然而天不遂人愿,这愿望还是被一举毁灭了。
那是1958年2月,家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以肃亲王的女儿、特务的妹妹为由将金默玉逮捕,后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金默玉是肃亲王的女儿没错,但她怎么会是特务的妹妹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真的,具体过往就不在这里详谈了。我们只需明白这些都与金默玉无关,可她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金默玉明白自己在劫难逃,便买通看管牢狱的人为自己送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马万里女儿的,大体意思就是希望马万里能与自己离婚,两人没有孩子,只要离婚就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也就不会被自己连累。
此时的马万里神志已经有些不清,常常会忘记身边的人和发生过的事,但面对金默玉的离婚请求,他始终摇头,口里不停念叨着:“我不离婚,我等你回来,我一定等……”金默玉在狱中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可马万里的家人却不这样想。金默玉如今已身陷牢笼难以脱身,倘若两人不离婚,马万里随时可能会有危险。马万里精神状况不太好,在家人的连哄带骗下,同意与金默玉离婚。
收到离婚协议书的那刻,金默玉如释重负。这些日子里她时刻担心马万里,如今他肯离婚,金默玉心中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所以,尽管这离婚协议书上的笔迹与马万里的截然不同,金默玉还是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名字,从此一别两宽,永不相见。
在金默玉服刑期间,马万里的家中仍然维持着与金默玉结婚时的布置。虽已神志不清,但仍旧爱你如初,这就是马万里对金默玉独有的浪漫。
而这一切金默玉都是不知情的。长达15年的牢狱生活结束后,金默玉也迎来了全新的日子。在天津茶淀农场,她结识了一位农场的土专家,他为人宽厚,处事热情,对她很是照顾。
受尽苦楚的金默玉与他走到了一起,他的彩礼很简单,是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但也足够温暖金默玉孤寂的心,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金默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
但更大的喜悦还在路上呢!
原来,多年的牢狱生活使金默玉落下了病根,每到阴雨天气就全身酸痛,农场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金默玉的身体实在吃不消。
老百姓有问题只能找国家帮忙,于是在1979年时,金默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邓小平写了封信,信中对自己的身份和过往进行了说明。金默玉表明自己读过书,如今身体不太好,但脑子还算灵活,希望国家可以帮自己换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可没想到国家没有忘记自己。与回信一同寄来的,还有一份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书。这真是一份意外之喜,这些年困在金默玉心口的阴霾被一扫而空,今后的生活对她来说那都是蜜糖一般。
对于国家的帮助,金默玉心里很感激。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
于是,金默玉毅然拒绝好友的邀请,决定不去日本定居,坚持留在中国。经过一番思索,金默玉决定从自己的长处入手,那就是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一口流利的日语。
1992年初,金默玉创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1996年5月,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在河北廊坊正式挂牌。爱心喻指爱新,因为金默玉是爱新觉罗氏成员,又表示她为儿童奉献爱心。
“爱心儿童日语班”里的桌子、椅子、教材、文具等,都是由金默玉和丈夫亲自挑选、购买。为了成立这个机构,夫妻二人耗尽了他们大半生的积蓄。
后来,由于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夫妻二人
在原来
“爱心儿童日语班”
的基础
上,
建立起了
一个规模更大的廊坊东方大学城
。
在金默玉的操持下,学校越办越好,而她自己也爱上了教育事业。随后,夫妻二人还在廊坊安了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晚年。常年操劳使金默玉患上了脊柱炎,只能卧床休养,但她并不抱怨。在金默玉看来,这就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时刻,爱人在身边,日子也安稳。她常常望着窗外的云,一看就是一整天,神情温柔又幸福……
落魄贵族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发生着新旧文化的大碰撞。我们看着他们东奔西忙,看着他们如何格格不入,以我们后来人的角度去看,这无疑是残忍的。但金默玉的表现是刚强的,面对跌宕起伏的命运她不屈不挠,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从不放弃,始终保持超凡的风骨。
人生路途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施施然迈过每一道关卡。正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在采访中说的那样:“人这一辈子,起起落落很正常,生活的起落又何必埋怨,只需面对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