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冉Jiang
编辑|
蒋冉Jiang
虽然李鸿章曾受到众人的非议,但他依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当时,李鸿章究竟建议灭掉哪个国家?
让清政府少赔10万、主张联合日本
1840年,李鸿章意气风发,
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鸿章没有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让他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时,李鸿章在父亲的帮助下,
到曾国藩的军队中,从基层士兵干起
,他不仅学到了训练军队的技能,还一举成为曾国藩的心腹。
于是,曾国藩在处理战争等事务的时候,也会将李鸿章带在身边,而李鸿章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深刻地意识到海军对大清的重要性。
在这之后,李鸿章一步一个脚印,直到被清朝任命为封疆大吏,此时的他已经44岁,他有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朝廷的信任,前途一片光明。
没过多久,
由于天津人民难以忍受法国人的欺压,一怒之下伤害了十几个法国人。
而法国代表得知事情的经过后,直接联合其他列强向清政府施压,扬言要给他的人民讨个公道。
此时,
天津人民也受到了控制,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清政府
,希望清政府能尽可能地保护他们。
不料,清政府生怕得罪法国人,一心想要赶紧解决这个麻烦,直接将处理案件的主动权送到法国人手里。
这时,法国不仅要求清政府严惩闹事的天津百姓,
还让清政府给他们整整五十万两的赔款。
清政府见状,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他们便将这个案子交给李鸿章。
而李鸿章也没有辜负清政府的希望,经过他和法国的交涉,为清政府节省了10万两赔款,最终,清政府用40万两堵住法国人的嘴。
在这之后,
清政府让李鸿章担任军事和外交双重职务,
这时,李鸿章的军事外交事业才刚刚起步。
当时,李鸿章兢兢业业地发展北洋水师,并为军队增添了一些新式武器装备,随着时间的发展,
这支军队已经有了现代海军的雏形。
不仅如此,
李鸿章还将一些年轻人送出国
,好让他们在外国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成为清朝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才。
此外,李鸿章和盛宣怀强强联手,让大清的军费等开销有了着落,这让慈禧看在眼里,越发地欣赏李鸿章,将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在他的手中。
不仅如此,光绪皇帝在位期间,自以为可以处理好政务,还没经过慎重考虑,就下达了一些重要指令。
李鸿章见状,连忙提醒光绪,以大清的实力,
不足以支持一些对外军事活动
,但光绪皇帝完全没有听进去,还是坚持下达军事命令。
果然,没过多久,清政府的军队就遭受重大损失,
光绪皇帝得知真实战况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李鸿章为了获得皇家势力的支持,在发展洋务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不该有的妥协。
不仅如此,李鸿章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曾对慈禧做出讨好的举动,这让一些官员看在眼里,纷纷远离他。
后来,张之洞发现了李鸿章的苦衷,总能在李鸿章做出一些重大决定之前,给李鸿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
朝中的众多大臣都觉得打仗烧钱
,而清政府也不富裕,就极力阻止清政府拨款给海军。
此时,只有张之洞支持李鸿章,
要在开战之前,先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李鸿章没能得到财政支持。
其实,李鸿章也没有想到,中日之间的战争来得如此之快,他甚至一度认为,日本可以作为大清的战略合作伙伴。
原来,
从日本到江浙地区,只有三天的路程
,这样看来,一旦清政府遇到危险,日本就可以最快派兵支援。
毕竟,
相比于沙俄等列强,日本和古代中国的交流更密切
,这样看来,实施联合日本对抗沙俄等国的举措,对清政府更有利。
然而,李鸿章联合日本的想法过于理想化,毕竟,当时的清政府,给不了日本想要的利益,当然不会答应和大清合作。
在这之前,天津是清政府的地盘,虽然外国人有在当地居住的权力,但处理重大事务的主动权,仍在清政府的手中。
可清政府不仅没有站出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百姓,还一味地寻求法国的原谅,
这在外国人看在眼里,觉得清政府过于软弱可欺。
于是,列强便追随法国的步伐,相继在中国为自己谋取一些福利,
与此同时,日本在大清面前比较收敛。
李鸿章见状,
认为日本可以成为清政府合作的对象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一想法上奏。
这时,慈禧也不懂外交,只是将一些事务一股脑地交给李鸿章等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没过多久,李鸿章就在清政府授意过后,和日本签订协议,从而让两国发展成友好合作关系,可李鸿章想破脑袋都想不到,没过多久,日本便亲手撕毁协议。
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原来,琉球半岛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依附于中国,后来琉球半岛上的人无意间到了台湾岛上,没过多久,两地人民之间就产生争执。
日本见状,还没有征求清政府的同意,就登上台湾岛,
可清政府的军队没能彻底赶走日本人。
没过多久,
中日之间爆发海战,此时的海军急需大量拨款购买新式武器。
要知道,此时的海军,由于常年拿不到清政府的拨款支持,
不仅人数十分有限,甚至连战船都年久失修。
毕竟,这些战船是曾经从外国进口的,清政府的海军没有维修战船的技能,一旦战船出现故障,就要重金请外国人维修。
然而,李鸿章再三请求慈禧拨款,可慈禧始终没有出钱支持海军,
在这之后,随着大清战败,大清派李鸿章作为代表与日本和谈。
当时,日本派出的代表是伊藤博文,他和李鸿章早在十年前就见过。
不仅如此,李鸿章也是在他的影响下,认为西方的一些制度对大清有利,
只是由于大清各省之间相互掣肘,导致新的制度很难推行。
这时,李鸿章只有尽自己所能,
在不出动慈禧和恭亲王等人利益的前提下开展洋务运动,从而守住大清。
后来,战败的大清派李鸿章出去和谈,
他见到伊藤博文,向对方大打感情牌
,可对方坚持要求,让日军在中国驻扎的同时,中国还要向日军支付军费。
这让双方的谈判十分不顺利,不仅如此,
他还遭到日本人刺杀,脸上血流不止
,把周围的人吓得不轻。
外国媒体得知这件事后,很快就发文表示,日本与大清和谈不够真诚。
日本人见状,生怕李鸿章在国际舆论的支持下回国,这样一来,他们在谈判桌上便处于不利地位,
于是,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抓捕刺杀李鸿章的人。
在这之后,李鸿章带伤参加谈判,虽然清政府要支付的赔款少了一亿两,但日本没有通过战争得到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
李鸿章回国后,遭到不少同僚和百姓的指责,毕竟,在谈判桌上丢掉中国的领土,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来,慈禧见到失落的李鸿章,只是简单地说一些安慰的话,
最终,她迫于朝堂上的压力,罢免了李鸿章,果然平息了一些怒火。
在此期间,
同僚都羡慕李鸿章过得清闲,但他一直在等重新回到朝堂的机会。
不仅如此,
李鸿章还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但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就遇到了新的问题。
原来,光绪皇帝支持康有为等人发动戊戌变法,很快就触及到慈禧的利益,遭到她的强烈反对。
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的改革举措偏理论化,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要知道,
大清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变法只能循序渐进。
于是,戊戌变法虽然有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光绪权力有限等原因,导致变法活动只进行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
这时,在慈禧看来光绪翅膀硬了,
二话不说,直接将光绪囚禁起来,她甚至已经找好替代光绪的人选。
不料,
外国媒体得知慈禧的决定后,很快就向她施加压力,让她将大清国还给光绪
,毕竟,相比于光绪,外国人更不喜欢慈禧。
不仅如此,外国媒体还大肆宣传慈禧之前的错误决定,慈禧得知后,觉得这有损她在国际上的形象,
她一怒之下,直接向八国宣战。
其实,慈禧向八国宣战,并不是一是兴起,这其中有她的考量。
原来,
北京城只有一万洋人
,
而义和团和新兵的人数加起来一共有二十多万
,这样看来,大清和洋人开战,有着很大的胜算。
然而,慈禧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宣称自己刀枪不入的
十几万义和团士兵,见到洋人撒腿就跑
,而新军由于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败在洋人的手下。
毕竟,洋人虽然人数有限,但他们手中有长枪大炮,导致拿着长矛的士兵还没有近前来,就倒在洋人的枪口下。
之后,在清政府与洋人的战争中,清政府节节败退,一直败到要和向外国人求和的地步。
而正当清政府缺外交官的时候,慈禧首先想到了李鸿章,
便重新任命李鸿章,派他去和外国人和谈。
当时,李鸿章被气得吐血,
但他还是咬牙完成这次谈判,为清政府换来一段和平的岁月。
在这之后的两个月,李鸿章依然拖着病重的身体为大清效力,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笔者观点:
李鸿章虽然为大清延续做出了努力,但他也做出过不少的错误决定,于是,我们看待古人的观点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其实,制度已经限制了清朝的发展,而李鸿章尽量挽回损失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当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固有问题时,应当尽早解决。
同时,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清朝海军没能发展起来,
而此时的我们,在开展一些活动之前,可以先做好准备工作。
当时,由于大清落后,导致他们在列强面前没有话语权,此时,我们应当通过发展经济和科技,让祖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有利地位。
不仅如此,镇南关大捷只能暂时守住海岸线,清政府最终还是要面临和谈,
于是,我们要努力发展海军事业,有力地守卫国家的安全。
此外,列强为了自身利益都来瓜分中国,而如今的我们,
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并留住人才,为祖国发展积攒力量。
不仅如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掌握跟多技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在我们自身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沟通等方式,帮助身边发展滞后的人
,让他们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适当地关注他人,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和生活
,并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对他们做出开解。
同时,我们在生活中,
应当教导自己身边的晚辈,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让他们为祖国科研等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此外,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要避免一味地依靠他人,毕竟,他人能为我们提供的帮助有限,
而我们应当多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做出一些改进。
虽然如今的中国已经通过不断发展,有着一定的国际地位,但我们依然要时刻警惕一些潜在的危险,从而督促自己时刻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危机与危机利用:日本侵台事件与李鸿章和淮军的转型》王瑞成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试论日本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影响》黄宇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