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刘成琳 曹爱民
肖光盛今年95岁,他说,自己与三湘都市报的缘分,是从1995年开始的。那时的他喜欢看点文章,三湘都市报精彩纷呈的内容,非常吸引他,他也是第一批读者和粉丝。
2008年,肖光盛开始与报社联手助学,成为“合作伙伴”,“报社每年都会托举成绩优秀的困难学子圆‘求学梦’,我负责收集资料进行推荐,一直持续至今。”
“虔心资助寒门学子三千,雄心培养科技人才三百”,7月30日,肖光盛带着一面锦旗,来到报社。老人说,这些数字背后,是学生们梦想的实现,也是一段善行的记录。感谢的话语中,绝口不提自己为助学付出了多少心血。
图说:肖光盛老人在开展助学工作。
孩子一声“想上学”,老人换上胶鞋开始“助学长跑”
肖光盛,1930年7月出生,娄底涟源市税务局一名退休干部。1991年退休后,因为一次触动,踏上了长达30余年的爱心助学路。
那年冬天,雪落得比往年都早。肖光盛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去涟源一个偏远的山村看望朋友吴尧升。土砖屋里,火塘里只剩几点微红,吴尧升缩在草垫子上,怀里搂着两个瘦小的孩子。
儿子触电走了,儿媳改嫁他乡,这个家庭处于困境。肖光盛仔细询问情况,小女孩眼泪一掉,说出一句,“爷爷,我想上学”。一声“想上学”,像钝刀子割在肖光盛的心头。
他掏遍全身,只摸出刚领的500元退休金。他把钱塞进朋友布满裂口的手心,喉咙发紧:“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当晚,肖光盛辗转难眠,眼前总是浮现孩子那双眼睛。睁眼到天亮,他翻身坐起,在台历上写下一行字:“用十年,找十万人,筹一百万,让一百个孩子不再掉泪。”从那天起,退休的肖光盛把画笔、花盆、闲书统统收进柜子,换上一双胶鞋、一个帆布包,踏上了“助学长跑”之路。
30多年奔波筹款,帮助1800余名困难学生圆“求学梦”
走机关、进企业、到学校、跑农村,肖光盛一年至少有300天奔波在募捐路上。2005年,肖光盛圆满完成第一个“爱心十年计划”:发动了11万多人,募捐了100多万元,帮扶了108位亟须帮助的人,他把每笔捐款记在本子上,把每个受助娃的照片贴在客厅。
2009年,肖光盛又提前完成了自己的第二个“爱心十年计划”:发动了30多万人,募捐了300万元,帮扶了300位亟须救助的人。
这一年,肖光盛80岁(虚岁)了。“歇歇吧。”面对亲友们的好心相劝,肖光盛却怎么也放心不下他牵挂的人和事,“正因为我80岁了,时间对我来说尤为珍贵,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助学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1年4月,从涟源市七星街镇土珠村调查困难学子家庭情况回来的路上,老人不幸摔伤右腿,导致骨折,不得不住院进行手术治疗。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只在医院待了一个多月,就倔强地拄着拐杖再次上路,“等不了,还有学生需要我帮助。”
善行不止,到2024年止,老人行程超70万公里,筹集善款1200多万元,帮助1800多个学生圆了“求学梦”。
与三湘都市报携手助学,一面面锦旗记录“公益友谊”
7月30日,95岁的肖光盛又一次来到三湘都市报,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送了过来,“这是我们公益友谊的见证。”每年暑假,老人都会带着困难学子的材料来报社。肖光盛表示,眼下正是“入学季”,他也正忙着带困难家庭的学子去联系、申请公益基金,确保孩子们可以准时、顺利入学。
老人的善举,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2023年,娄底涟源桥头河镇井塘村的胡凤娇同学,考出了历史类582分的成绩,期待着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一名老师。父母年近六旬,一直在家中务农,家里几个孩子都要上学,经济拮据。高考之后她就来到长沙,在一家饮品店中打暑假工,希望减轻父母的负担。得知胡凤娇的情况后,肖光盛向三湘都市报推荐了她,希望能帮她申请到助学公益基金。
经过走访、摸底,详细了解到胡凤娇的情况,三湘都市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为她颁发了10000元的“正能量励志学子追梦奖学金”,胡凤娇如愿走入梦想中的大学。受到帮助的她,在学习之余,同样关注公益,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
“看到苦难家庭的学子能领到助学金,继续学业,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肖光盛坦言,对于困难家庭的孩子来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些年他接触了许多类似家庭,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助困先助学,要重点帮扶家庭困难、品德特好、成绩特优的“三特”学子。
受肖光盛的影响,老人埋在很多学子心中那颗善与爱的种子,一颗颗地萌芽。梁美英六年级时,家里突遭变故,父亲意外离世,家庭陷入困难。无助迷茫的时候,肖光盛伸出援手,帮助了她10年,直到大学毕业。如今,梁美英成为一名老师,她回到家乡涟源,走上教学扶智之路。
“我现在还干得动,目标是助学到100岁,也希望可以带动更多人助学。”肖光盛表示,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是他的“终身事业”。
图说:肖光盛老人在开展助学工作。
作者:高煜棋
责编:洪晓懿
一审:印奕帆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