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能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就说明她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而薄姬能侥幸活命,并不是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只不过是吕后不屑于动手而已。
公元前195年,在定下“白马之盟”不久,汉高祖刘邦便因病驾崩于长安,在他死后不久,深受其宠爱的戚夫人就惨遭吕后的毒手。
先是被罚去永巷舂米,随后,不解恨的吕后对戚夫人实施了残酷的彘刑,而戚夫人与刘邦的儿子,也就是赵王刘如意,也在这期间被残忍杀害。
除了戚夫人之外,刘邦在世时宠爱的几个妃子,都被吕后逐一进行了不同手段的报复,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下场十分凄惨。
但有一个妃子,却侥幸地逃过了这场劫难,不仅被吕后放出长安城回到儿子的封地,还在数年后成为了皇太后,这个妃子,就是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
为何吕后对其他妃子下手,却放过薄姬呢?要知道吕后向来以心狠手辣著称,睚眦必报是她一贯的风格,杀害戚夫人就是最好的证据,而薄姬一没有后台,二没有势力,吕后要杀她,可谓是易如反掌,这样的薄姬,又是如何让吕后对她网开一面的呢?
事实上,薄姬之所以能让吕后“厚待”,正是因为她没后台、没势力,并且,薄姬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也是属于那种在冷宫边缘徘徊的小透明,对吕后而言,存在感不强的薄姬,完全没有为难她的必要,因此,在吕后整治其他妃子的时候,薄姬却被放出长安,跟随同样存在感极低的儿子刘恒,回到封地。
薄姬在嫁给刘邦时,还是个二婚之身,她的前夫,是被刘邦打败的魏王豹。
公元前25年,刘邦派大将韩信、曹参率兵十万,攻打安邑城,守城的西魏王魏豹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带着全家人献城投降。
魏豹原本是魏国的贵族,在魏国被秦国灭掉后,他跟随兄长宁陵君魏咎逃亡,后魏咎投奔了陈胜的起义军,被陈胜封为魏王,但陈胜被杀后,魏咎也在皇宫中放火自焚。
而魏豹在兄长死后,再次流落天涯,几番周转后,魏豹开始跟随项羽和刘邦起义,并凭借战功被封为西魏王,手下更是掌控数十万大军。
作为曾经魏国的贵族,魏豹对于复国一直都有很深的执念,同时,自己的哥哥魏咎也是因为复国无望而死,因此,在魏豹站稳脚跟,并具备一定实力后,就再次燃起了复国的梦想。
因此,对于刘邦和项羽,魏豹早就不愿意跟随其后,只不过往日势力单薄,不得已才屈居人下,如今有了实力,就想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而在秦朝灭亡后,魏豹的这个心思就更加强烈。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爆发后,魏豹选择了作壁上观,来了个两不相帮,而在看到项羽在河南彭城大败刘邦的部队后,就决定联合项羽,去灭掉刘邦。
如同押宝一样,魏豹把宝压在了项羽身上,让他这么做的原因,除了他当前的实力允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娶了一个能生“天子”的媳妇。
这个媳妇就是后来的薄姬,不过这个时候,她还是魏豹的夫人,之所以说她能生“天子”,与她母亲有很大关系。
薄姬的母亲叫魏媪,某日,她突发奇想,要给自己的女儿看相,于是找来当时很出名的相士许负,据说许负在看了薄姬的面相后,断言薄姬在日后,定能生出当皇帝的儿子。
魏媪内其女於魏宫。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史记》
姑且我们相信故事是真的,不过,众所周知,薄姬生出来的“天子”,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也就是说,她生“天子”没错,但和魏豹没一毛钱关系,而是人家刘邦的成果。
但当时的魏豹肯定不知道几十年之后的事,在他得知自己的妃子能生“天子”这个事情后,主观上就认为,孩子是天子,那自己就是天子的爹,也就是说,现在自己正处在为儿子创业的阶段。
想到这里,魏豹更加对于刘邦、项羽不屑一顾,他的计划是先联合项羽,灭掉刘邦,之后找机会再吞并项羽,这样,天下就是他的了。
只能说,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刘邦由于担忧魏豹和项羽联合会对她造成更大威胁,于是先下手为强,在公元前204年,派大将韩信和曹参,攻打魏王豹,处在巅峰状态的韩信,三下五除二就打的魏王豹屁找不得北,最终献城投降。
魏王豹投降后,被押在荥阳看守起来,而他后宫的女眷,则被刘邦一一笑纳,来充实自己的后宫队伍,这其中,就有薄姬。
不过,最初刘邦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姿色一般的薄姬,反而对魏王豹的另外两个妃子管夫人、赵子儿十分感兴趣,日夜宠幸,至于薄姬,则在织布工坊中当一个苦力。
管夫人、赵子儿与薄姬三人原是好友,三人很早就约定了“苟富贵勿相忘”,因此,在两人得到刘邦的宠爱时,自然就想起了薄姬,某日,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被刘邦听到,薄姬得以被刘邦召见。
顺其自然的,薄姬被刘邦宠幸,但在这一次后,刘邦就很少再来找她,可能是因为她姿色一般,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直到刘邦驾崩时,薄姬就处于一种存在感极低的状态,尤其在她生下刘恒之后,更是如此,甚至,连见刘邦一面都是难事。
遂幸,有身。岁中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自有子后,希见。---《汉书》
不受宠爱,地位低下,这就是薄姬在刘邦在世时的状况,即便是给刘邦生了儿子,也没能让刘邦对她有什么优待,只不过按照惯例,在刘恒八岁时,封他为代王,给他了一块封地。
刘恒的封地为代地,在如今的山西大同、朔州一带,不过在当时,这里可是贫瘠之地,极为荒凉,和其他受宠的皇子对比,就能看出来刘恒以及其母亲薄姬,有多么不受宠。
因此,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薄姬将会跟着不受宠的儿子,在这块贫瘠荒凉的封地上过完一生,但随着刘邦的驾崩,一切都改变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安,在他死之前,极为宠爱戚夫人,还多次想把他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要立刘如意为太子,那就要废掉原太子刘盈,而刘盈的生母,则是吕后。
吕后可以说是跟着刘邦一路走来,期间也吃了不少苦头,甚至还差点丢掉性命,在刘邦称帝后,她自然而然地就当上了皇后。
对于刘邦的不断地充实后宫,吕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自己和儿子刘盈的地位,他老刘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但戚夫人的出现,让吕后警觉和恼火,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已经三番五次地表达出要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若不是大臣阻拦,怕是早就成功了。
你刘邦纳多少妃子我不管,但敢动我儿子的太子之位,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事实上,刘邦对于吕后的怨念,并不是不知道,但他依旧还是一意孤行,同时在戚夫人的枕头风之下,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依旧强烈。
不得已之下,吕后放了一个大招,在张良的建议下,使用“留侯计”,以太子刘盈的名义,把商山四皓给请到长安,这才让刘邦最终放弃了立刘如意的想法。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吕后也升级为皇太后,习惯掌控局面的她,干脆将手伸到朝政上。
大权在握后,对于曾经让她不痛快的戚夫人以及被刘邦宠爱的妃子,吕后开始了一连串的报复行动,除了将曾经刘邦宠爱的妃子逐一幽禁起来外,对于曾经威胁到刘盈太子之位的戚姬母子,更是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先是戚姬,被罚往永巷永巷,并剪去头发,脖子上带上铁圈,让她终日在那里舂米。
一向养尊处优的戚姬,哪里受过这样的罪?忍不住苦役的她,在永巷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来哀叹自己悲惨的遭遇。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舂歌》
但这首《舂歌》,直接要了戚姬和她儿子刘如意的命,吕后听到这首诗歌后,勃然大怒,将戚姬施以残酷的彘刑,并在之后,借机毒杀了赵王刘如意。
本身,已经是汉惠帝的刘盈,有心护着刘如意,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与他同吃同住,让吕后无从下手,但这一日,刘盈外出,吕后便抓住机会,直接下毒害死了刘如意。
就这样,曾经刘邦最宠爱的戚姬和刘如意,在刘邦死后不久,便紧随其后。
按道理说,如此心狠手辣的吕后,完全没理由放过薄姬,但事实上,偏偏薄姬在这场政治清洗中活了下来,这就让人觉得十分奇怪,但细细考究,同时结合吕后杀刘如意等人的动机,就会发现,吕后放过薄姬,并非毫无理由。
首先,杀刘如意,是为了清除政治威胁
众所周知,刘邦在活着的时候,已经在朝堂上公开宣布要废掉刘盈而改立刘如意,这件事已经是人皆尽知,只不过由于大臣的阻拦才作罢。
当时的刘如意,尚且是幼童一个,就当时而言,他对于刘盈并没有威胁,但他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他能活到年富力强的一天,难道对刘盈还没有威胁吗?
更重要的是,刘盈是一个性格软弱宽和的人,这一点,从他不忍看到戚姬被施以酷刑就可以得知,他不像他的母亲那样,有精明的政治头脑,更没有残酷的手段。
而他登基后,对于刘如意的百般呵护,就更加说明他是一个好人,但要知道,好人并不一定是好皇帝,至少吕后是这样认为的,经历过九死一生的吕后,十分清楚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她的儿子刘盈,就目前而言,十分不合适。
因此,吕后在担忧儿子以及内心的不踏实之下,就开始着手为儿子清除政治障碍,而刘如意和戚姬就是最大的一个。
其次,相对而言,薄姬母子就成不了什么气候
前文讲过,薄姬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小透明,生下刘恒之后,连见刘邦一面都难,而李恒在被册封时,封地也是贫瘠的代地。
这一切都表明,薄姬是如何的不受待见,包括刘恒,同样也不被重视,比如刘如意被封赵王时,刘邦还把著名的丞相周昌派给刘如意当班底,而刘恒呢?什么都没有。
本身不得宠,封国又十分贫瘠,身边能干的大臣属官更是没有,这样的薄姬和刘恒,无论如何都不会对长安造成威胁的,杀他们有什么用?
同时,薄姬母子本身就十分低调,不招灾不惹祸,如此听话,才让吕后的屠刀最终没有落在他们头上。
还有,就是吕后杀人的动机
吕后的动机,从表面看是为了报复后宫,实际上,就是为了儿子刘盈,只要对刘盈的皇位形成威胁的,都在吕后的清除范围。
什么标准才算对刘盈形成威胁?在吕后看来,威胁与否,取决于众多皇子们生母的受宠程度,因为受宠程度越高,刘邦就会给这个皇子越高的配置,比如刘如意,而配置越高,将来的势力就会越大,也就越容易对刘盈造成威胁。
既然有威胁,那吕后就必须动手,不然都等到若干年后,吕后老了,对方势力大了,一切就不再掌控之中了。
最后,吕后对薄姬根本谈不上什么“厚待”
说吕后放薄姬一条生路还算勉强,但厚待还真没有,事实上,即便是薄姬被放离长安,但吕后也并非对他们没有任何提防之心。
在刘恒到达封地前,吕后就“赐给”刘恒五名“家人子”,这五名女子,有女官,有宫女,可能还有嫔妃,但无一例外,她们的任务,就是奉了吕后之命,去监视薄姬母子。
刘恒的第一个王妃,就是来自吕家,据传是吕后的侄女。
这一切都表明,吕后对于薄姬,真的谈不上什么厚待,即便是她们母子活着去了封地,但还是没逃过吕后的掌控,如果有需要,这些派去监视薄姬母子的人,可能随时都能要了她们的命。
小结:
吕后在刘邦死后,以报复后宫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将包括戚姬在内的妃子以及皇子,逐一进行了诛杀,但却放过了薄姬母子,其原因并非是薄姬有什么过人之处,只不过是薄姬和刘恒的不受宠,让吕后认为不值得动手,而薄姬的低调,就是母子二人的护身符,有意思的是,在若干年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迎刘恒做皇帝,理由也是薄姬母子二人“为人谨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