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革命公墓,去世后有资格被葬入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战争时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革命烈士,建国后范围又扩大到为中国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
入葬八宝山对于革命人士来说是一种荣耀,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名叫曹荻秋的战士,他
就是一位有资格被葬入八宝山的民族英雄。
01
战争年代民间涌现了大批爱国志士,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中国探寻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任何艰难险阻也无法让他们停下前进的步伐,
我们如今享受的和平便是用鲜血和牺牲换回的。
建国后中国还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渡期,这一时期许多革命战士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
是继续奋斗在一线,曹荻秋便是其中一位。
曹荻秋原名曹仲榜,他出生于1909年8月1日,老家在四川资阳南津驿镇。他从小成绩优异,在校期间接触到进步思想,考入成都师大后便决心报效祖国。
1929年9月,曹荻秋正式入党,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曹荻秋上过大学,不
仅政治觉悟高,文笔也很好,加入革命部队后一直从事文秘工作。
1930年7月曹荻秋担任广汉特委书记,三个月后当地便爆发了起义,期间苏维埃政府的临时主席由曹荻秋担任。在这次战役中他表现突出,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谋略。
不久后他就被调往革命形势更为严峻的重庆,辗转多个城市后到了上海。
02
“九一八”事变后越来越多爱国志士加入了革命部队,曹荻秋也更加努力地想要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他加入了反日救国联合会,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担任总指挥。
可惜不久后曹荻秋就因为叛徒的出卖入狱,在狱中他经历各种严刑拷打,却从未吐露任何情报。组织上也没有忘记这些身陷囹圄的革命战士,抗战爆发后周总理想尽办法,
顺利救出了曹荻秋。
出狱后曹荻秋没有时间品尝痛苦,立刻投身到了新的斗争中,1939年6月他去往河南竹沟,担任豫鄂边的省委职务,四个月后组织上又紧急将他派往豫皖苏边区。
不稳定的调令和岗位对曹荻秋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任何时候他都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可以牺牲一切。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他都在偏远的革命根据地发光发热,这一时期的曹荻秋就是一块砖,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对于曹荻秋来说,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繁重的工作都不算什么,
只要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颜,他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1945年10月,曹荻秋被任命为华中五地委书记,职务晋升的同时也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曹荻秋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中,简直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在任期间他积极联络当地群众,同时配合组织的策略方针进行宣传,让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03
1949年2月,曹荻秋被派往华东,担任支前司令部副司令,他的多个正确决策促成了我军渡江战役的胜利。同年11月,在革命部队中历练多年的曹荻秋来到了重庆担任副市长,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各个省市也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
曹荻秋上任后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大胆提出多项改革措施,解决了许多现存问题,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1951年1月重庆投票选举市长,曹荻秋获全票,上任后他不负众望,带领着领导班子在重庆开创了新局面。1954年6月,因为优秀的工作能力,曹荻秋继续连任重庆市长。一年后组织上将曹荻秋派往上海,
江浙沪地区发展速度更快,因此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会更高。
曹荻秋最初在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几个月后便被评选为副市长,最终在1965年12月全票当选为市长,那一年他56岁。
即便成为了上海市长,身边开始出现许多巴结讨好的人,曹荻秋的行事风格却从未改变,他一直坚持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即便在特殊时期也坚持正确思想,即便被迫害诬陷也绝不屈服。文革期间曹荻秋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最终在1976年3月29日去世,
两年后才得以平反,骨灰被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