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到末帝溥仪,古代共有494人登极为帝,他们要么靠雄才大略而名流青史,要么因为昏庸无能被后人熟知,前者有汉武帝、唐太宗,后者也有唐朝懿宗李漼、宋朝徽宗赵佶等。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他的一生中存在两种极端,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万历中兴”,对外大败日本丰臣秀吉,称得上文治武功;后期却突然怠政,与文官大臣们“一刀两断”,连续28年不上朝。
不过,跟常人认知相反,万历虽然连续旷工28年,但朝中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外戚专断奸臣当道、党争不断等问题,事关明朝命运的“万历三大征”也取得了全面胜利。后人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评述,有人说他信奉道教,一心只想炼丹求仙,也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自他以后大明朝日薄西山……但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原因有三。
首先,如前文所说,万历皇帝并没有不干活。《万历十五年》里面提到过,明朝治国方略是崇奉儒家道德观念,讲究忠孝礼义,以德率众,自上而下秩序井然。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也只能“服从”这种无形的束缚。万历要作天下人的表率,所以太后病逝时,他只能遵守礼仪规定,让天下素缟,带动天下臣民一起怀念慈母养育之恩,甚至还要安排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往丧礼现场整齐划一地号哭致哀,这种典礼仪式一个接着一个,无穷无尽,他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参加这种繁文缛节,与之相似,万历也免了郊祭天地、祭祀宗庙、参加经筵将席等礼仪。
其次,繁杂礼仪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发展成熟的文官势力,他们把皇帝奉为一种制度、一种权威的象征,这个人不需要太多的个人情感,也不需要个性,越抽象越好,所以高高在上的万历实际上是受制于朝廷所有大臣的。也就是说,皇帝是谁不重要,最好毫无主见,任由文官集团操控。很多人认为,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生杀予夺,但是退一步讲,杀光了文官,谁能为皇帝干活?再招一批的话,又回到了老路子,况且还有很多文官以直言冲撞皇帝为荣,因为这样可以得到被史书记为“忠义直言”,名流青史。万历皇帝曾想立自己最宠幸的郑贵妃之子为皇太子,但仅仅因为郑贵妃所生是次子,得不到朝廷上下任何一个大臣的支持,史称“争国本”,万历一拖再拖,最终还是只能顺了文臣的意愿。
最后,万历是看透了这种文官制度下,皇帝实际上只是高级木偶的悲剧,所以他在明白自己无法册立和郑贵妃所生之子为储君之后,心灰意懒了。但是即便如此,万历也不能随心所欲,于是他假借老庄的“无为而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弭文官的悠悠众口。
当然,客观来说,万历皇帝的消极应对,也实际上造成了朝廷内耗,的确损失了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