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朝之中,皇权争斗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最出名的桥段莫过于清朝的“九子夺嫡”。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皇权的争斗最高峰,也诞生了中国的最后一位太子。而
这场九子夺嫡中最精明的人却不是最后取得了皇位的雍正,而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
,如果不信的话,就让我们来看看康熙在九子夺嫡的各阶段都做了些什么。
复立太子
康熙皇帝的二儿子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太子,因为在九子夺嫡之后,清楚认知到九子夺嫡之残酷的雍正,决定从此不再立太子,而是驾崩后前将遗诏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由军机处重臣在葬礼上宣布继任者。
而
胤礽这位太子,也曾经被康熙寄予过重望。
胤礽是康熙皇帝,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难产生下的孩子,赫舍里皇后难产而亡,康熙为了发妻没过多久便宣布,立还在襁褓中的胤礽为皇太子。
可是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康熙立胤礽为太子的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
康熙感念原配皇后不假,疼爱幼子少年丧母也是真,但他的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为了安抚朝中的汉臣。
清朝皇室是满族,皇位继承其实一般都是由亲贵大臣共同商议,而汉朝则是重儒家文化,认为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康熙的这一行为其实也是为了让汉臣为自己所用。
而康熙晚年时期,胤礽因行为无状而被康熙废除太子之位,这也是九子夺嫡的开始。
但是当朝臣们集体拥护八阿哥胤禩为新的太子时,康熙却对此感到了危机,
八阿哥贤名远扬,为朝中汉臣所喜,可是这种情况恰恰是康熙不想看到的。
于是他不顾朝臣的举荐,甚至借由此事对当事人八阿哥以及支持八阿哥做太子的大阿哥胤褆大加斥责。
随后康熙又以孝庄太后托梦为由,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他的这一套操作看起来使人迷惑,人们只能纷纷感叹他对胤礽的关怀至极,可是我们去探究这个行为的背后逻辑。会发现复立胤礽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的手段,果然没过不久,胤礽再次被废除太子之位。
而有了胤礽这件事作为夺嫡的缓冲期,当时大出风头的八阿哥胤禩和举荐八阿哥的朝臣们便收敛了许多,这就达成了康熙的目标。
暗中观望
胤礽再次被废除太子之位之后,九子夺嫡也进入了中期各方势力拉锯的阶段,有人曾经评价这段时间的康熙十分昏庸,所以才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情势恶化。
可是这件事情真的是康熙的听之任之所导致的吗?
其实不然,康熙早年间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他除了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胤礽之外,对其他皇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想让众皇子辅佐胤礽开辟一个大清的盛世。
但是随着胤礽的败落,以及其他皇子能力与野心的增强,这个皇位已经不是康熙可以随便指定的了。
在胤礽被彻底废除之后,朝臣们多次提出想让康熙快速选定另一位继承人做太子,可是康熙的态度却一直都是模棱两可甚至拒绝的。
正是因为康熙想要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有了胤礽的经验在前,他意识到,这位继承人不仅要能力出众,还必须能扛得住来自众多兄弟的打压,否则就会如同胤礽一般守不住这个继承人的位置。
打着这样的算盘,康熙这才隐忍不发,在暗处观望,他亲眼目睹八爷党和四爷党的斗争,也对两方势力各有赏罚,他正是要瞧瞧,到底谁才能在这场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能力继承这个皇位。
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康熙正是坐山观虎斗,是对局势看得最清晰明了的人。
一锤定音
在经过多年的考察之后,其实康熙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
雍亲王胤禛。
胤禛性格冷直,虽不如胤禩圆滑,但是做事勤勉,心中也有黎民百姓,再加上康熙属意于胤禛的四儿子弘历,所以他后期已经下定决心要将皇位传给胤禛。
那么他为了胤禛能够坐稳皇位,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众所周知,胤禛在众多兄弟中关系最好的是十三阿哥胤祥,而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他对胤禛十分忠贞,未来一定会尽力辅佐胤禛,保住胤禛的皇位。
而与胤禛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胤禵却亲近八爷党,并且十四阿哥文韬武略十分优秀,后期很难不会成为四阿哥胤禛的强敌。
于是为了能够让胤禛顺利继位,康熙做了两件事,第一是释放被圈禁了十几年的胤祥,第二则是让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远离京城。
前者是为了给胤禛继位提供助力,而后者则是更为意味深长。
当时很多人认为,康熙让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是属意十四阿哥成为他的继承人,否则不会将兵权交于他。
可是康熙的真实目的则是为了麻痹八爷党,让他们误以为康熙内定的继承人是胤禵,引起八爷党内讧的同时,保护胤禛。
而让胤禵远离京城,则是因为康熙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于是让这个皇位的最大威胁远离京城,让胤禛顺利继位。
后续的事情正如康熙所预料的一般,在印象和隆科多的帮助下,胤禛成功继位。而远在西北的胤禵赶回京城时,胤禛已经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雍正皇帝,一切再无转圜。
九子夺嫡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而康熙皇帝看似在这场争斗中毫无作为,实际上他一直都是一位稳坐后方的操盘手,所以说在这场争斗中,康熙皇帝才是那个最精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