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落得商鞅那样,五马分尸的结局?
创始人
2025-07-22 06:33:07
0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莫不想一统天下,成为乱世之霸主,这一重要历史进程最后在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下得以实现,秦国能够结束乱世,一统诸国,离不开秦王嬴政的运筹帷幄,离不开历代秦国先王的苦心孤诣,更离不开精心辅佐君主的贤臣!

这些贤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论历代贤臣,有二人对秦朝功不可没,这就是商鞅和张仪二人,二人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帮助秦国在虎狼之国中脱颖而出,但是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人被五马分尸,一人却得以安享晚年,回归故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这几点原因。

一心为国尽心力,利益纷争最致命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和士大夫已经不再恪守周礼,但是一些传统的分封和宗法制度却根深蒂固地体现在国家制度之中,也根植在人们心中。这些旧有的分封制度,与旧有贵族的势力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谁也不敢轻易改变局面。著名的改革家吴起在楚国就已经进行了变法的尝试,规定贵族已传三代,取消爵禄,也停止对疏远贵族的长远供给,这一举措,无疑让国内的贵族利益深受其害,最终在贵族的密谋之下,吴起被射死。

这一血淋淋的事实,让多数改革家畏惧不前,不敢轻易进言君主,但是商鞅深知,要想让秦国势力迅速崛起,就必须拔除旧有的沉重的贵族供给,于是不顾背后的反对势力,向秦孝公提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的建议,以军功来论奖赏。这一举措让贵族怀恨在心,所以在商鞅受难之时,人人都想除之而后快。

而张仪作为著名纵横家,深知在乱世生存之道,他知道自己生存的优势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拆散各国联合,这样便是为秦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同时国内的贵族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是秦国利益受损,自家也会有所影响。况且在秦国之时,商鞅论军功行赏的制度推行已久,就算张仪有心进行改良,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在没有触碰国内旧有贵族利益的前提下,张仪在国内生活游刃自如。除却在二人所作所为对贵族阶级的影响外,双方对国君的态度也存在着差异。

法理推行不顾君,迎合君意求生存

商鞅之所以有如此结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秦惠文王的报复行为。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秦惠文王在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当年秦惠文王身为太子之时,因不满商鞅推行之新法,带头犯下事端,但是铁面无私的商鞅,心中坚持法大于人情,法大于君主之权力,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于是将太子嬴驷的师父太子傅公子虔判刑入狱,处以劓刑,另一师父公子贾处以黥刑!

在那个文人傲骨的时代,堂堂太子之师被处以如此之刑罚,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据说公子虔因为容貌受损,自知无颜见人,多年未曾踏出家门,而嬴驷也将此等奇耻大辱记在心中,等到即位之时,想要一雪前耻,果然在嬴驷即位之后,商鞅便被处以五马分尸之严酷刑罚。

但是纵观张仪一生从来就没有忤逆君主的行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君主接受自己的建议,君主经过深思熟虑后便也会采纳张仪的建议,当秦惠文王去世后,张仪深知秦武王并不是很看重自己,对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看不惯,于是张仪格外小心,以免被君主抓到把柄,影响今后的仕途,丢了性命。

功高震主太招摇,君主心中暗忌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商鞅和张仪命运之天差地别,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二人的处世态度。商鞅自认为一心为秦国江山社稷着想,此后的历代国君也会视自己为座上宾,但是他忽略了君主的所思所想,君主是国家的一国之主,其权威不容挑战,当时改革推行效果明显,国君大喜之时,也不免担忧,商鞅权势过大,在百姓的心中地位明显高于国君,势必会影响国君的权威!

甚至当时在民间还流行其让国君效仿舜禅位给大禹的做法,认为商鞅有能力将秦国得井井有条,触犯君主逆鳞,等待的便是专制集权的惩罚与报复,就算秦孝公感念其贡献有所容忍,但是等待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国势不稳,又怎会坐视商鞅权力坐大,商鞅也不懂得有所收敛,二人定会剑拔弩张针锋相对。

反观张仪,自为秦国效力后,一直懂得藏拙的道理,明哲保身,在君主面前毕恭毕敬,同时张仪也深知秦王的制衡之术,迎合君主之意思,司马错、甘茂的权力绝不亚于张仪,张仪也从来不为之计较,默默为秦国贡献一己之力,凭借一双巧嘴,拆散诸侯攻打秦国之计谋。张仪在前往楚国游说之时,也成功戏耍了楚国,当时齐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张仪以城池、美女诱惑楚怀王,让楚怀王放弃了攻打秦国的计谋!

就在楚怀王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秦国六百里地之时,却不想此时秦国已经和齐国建立了邦交,楚国没有获得梦想中的六百里土地,张仪一概不认账,事后楚国袭击秦国,但是失去了齐国助力的楚国,只能是孤立无援,接受战败的结局。试想张仪如此狡诈、聪颖的一代外交家,怎能不了解身为臣子之道?于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成功以游说魏国的借口,得以离开危机四伏的秦国,回归故国,落得个落叶归根的圆满结局。

结语:

文能提笔安天下,张仪和商鞅作为历史上一代之豪杰,其所作所为对于当时之政局,以及今日之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无论其结局如何,在后人心中记住的是他们不朽的传奇,商鞅也以自己的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张仪和商鞅您又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呢?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内容

原创 ...
李元霸太厉害了,尤其是在《说唐》中,他是没有敌手的。自从他在晋阳宫...
2025-07-22 04:33:29
原创 ...
作为历史上元末明初数一数二的猛将,常遇春在单老经典之作《明英烈》中...
2025-07-22 04:33:21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多维度解析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元...
2025-07-22 04:33:07
原创 ...
在那遥远的大清王朝,紫禁城内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金碧...
2025-07-22 04:33:01
澎湃气候国际论坛探讨南南合...
9月22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
2025-07-22 04:33:00
原创 ...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
2025-07-22 04:32:58
原创 ...
赵云是一位低调严谨的战将,面对刘备也只会有服从与谨慎,但是在绵竹城...
2025-07-22 04:32:57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1945年4月,德国法西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苏军节节胜利,把战线推到了柏林外围。但此时的希特勒仍然歇...
原创 溥... 溥仪与李淑贤 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倒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退下皇位,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虽...
原创 革... 革命时期延安十大美女:时代背景下的巾帼传奇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延安作为红色圣地,不仅见证了无数...
原创 小... 1971年夏天一个晴朗的下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座墓碑前,一个身穿绿色军装的年轻人在雨中笔挺地...
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运筹帷幄,决... 公元1370年,明太祖大封功臣,封赏与他一起征战天下的有功之臣,其中一共拟定了六位公爵,而李善长则位...
原创 周... 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有很多,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革命战士们、优秀领导人之外,还有许多站在优...
原创 李... 李世民军事才华出众,他既有勇气又有胆量。唐朝建立后的几年里,他率领军队在西方讨伐,在南方进攻,在北方...
原创 蒙... 十六世纪初期,帖木儿后裔巴布尔趁印度德里苏丹国内乱分裂之际,从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攻占德里,开创了蒙...
原创 大... 1955年评出的开国大将中,排在榜首的是闻名遐迩的粟司令。毫无疑问,他是10位大将里面战功战绩最突出...
大清王朝灭亡后,残留的清军去哪... 世人皆知清朝灭亡于1912年,可曾想到在那之后还有一支清军存在于世?这支神秘的部队,既不效忠于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