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为了仁和县的“人丁丝绢税”,奉兴省各级官吏围绕各自利益,明争暗斗。这些官吏中,你可知道他们是几品官,谁官职最高?
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省级行政机构中,设行省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组成省级行政组织,分别主管一省民政、监察、军事,三司分立,互相牵制,有效地预防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丰宝玉和帅家默到奉兴省上述时,庄三惕就提到过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明史.职官四》记载: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明史.职官四》记载: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
《明史.职官五》记载: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从《明史.职官》中可知,行省三司中,都指挥使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相当于省长、政法委书记和军区首长。
《明史.职官四》记载: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
从《明史.职官》中可知,
金安府知府黄凝道正四品,相当于市长。
但是,仁和县知县方懋珍曾说过,黄凝道从京城监察御史正七品到地方正四品,虽然职级升了,实际上是明升实降,这是什么意思呢?
京都是中央权力中枢,天子脚下,一旦远离,就会慢慢被边缘化。黄凝道应该是在京城权力斗争中失利,于是被外放地方任职。如果长期不能回京都权力中心,虽然职级提升了,却会被掌权者遗忘,就成了边缘人物了。
黄凝道看到帅家默的“人丁丝绢税”,就发现存在的问题。但是,地方势力大,关系错综复杂,一个空降干部要想打开缺口,困难可想而知。
黄凝道偷偷将张居正清查田亩的邸报,藏在帅家默给巡按御史刘景的诉状中,就可知他想借“人丁丝绢税”,清查田亩,为张居正改革提供支撑,并借此重回京都权力中心。
金安府通判宋仁,为正六品,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分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
《明史.职官四》记载: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知县,掌一县之政,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
从《明史.职官》中可知,
仁和县知县方懋珍、同阳县知县邓思齐、揽溪县知县毛攀凤均为正七品,
也就是俗称的“七品芝麻官”,相当于县长。
万成县主薄任意,则为正九品
,
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明史.职官二》记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
《明史.职官二》记载: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从《明史.职官》中可知,
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范渊,正四品
,跟金安府知府黄凝道同级。都察院跟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相当于最高人民检察院。
奉兴巡按御史刘景,属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
但是,刘景的职权很大,代天子巡狩地方,六品以下官员可直接处置,五品以上官员奏报天子裁夺。(具体详见:
显微镜下的大明!知道了巡按御史刘景的职权,就明白范渊为何害怕
)
《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出场官员中,论职级和权力,退休前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范渊最高,金安府知府黄凝道第二,奉兴巡按御史刘景第三,仁和县知县方懋珍、同阳县知县邓思齐、揽溪县知县毛攀凤并列第四,万成县主薄任意最末。
更多精彩解析,下期见!
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记得关注“昏鸦的啰里啰嗦”!
往期回顾: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懂人丁丝绢是什么,就知道帅嘉谟为何要较真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懂了“九出十三归”,就知道陈大山的无助悲苦
显微镜下的大明!听懂了程仁清与同窗的对话,才知道他为何做讼师
显微镜下的大明!听懂了邓知县的一番话,就知道丝绢案为何难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