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一九四八年,这一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多次召开重大会议,调整作战策略。同年六月十三日,刘邓下令开始部署襄阳战役,向湖北襄阳、樊城地区推进。
歼灭敌一六三旅主力部队后,按照原定计划,一九四八年七月四日至五日,我军趁天黑沿着汉江两岸慢慢向襄阳城摸索过去,这一战由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指挥。
王近山是何许人也?
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由于家境贫穷,王近山8岁放牛,13岁打长工,早早的扛起了养家的重任。王近山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是湖北红安县走出来的223位开国将星之一。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红安县:红安县是“中国第一将军县”,在建国后授衔中,共走出八位上将,十二位中将,五十二位少将,以及李先念、董其武等人。为了抗战,前前后后共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光在册的烈士名单就有两万余人。
再回到襄樊战役上,众所周知,襄阳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极其险要,有“铁打的襄阳城”的美誉。早在公元1267年,这里就经历了一场震古烁今的“襄阳之战”,一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蒙古大军在此地多次吃瘪。整整耗时六年,南宋守将才因孤城无援、城中粮草用尽不得不向蒙古大军投降。
再往前推一千年,三国时期“关羽北伐”指的就是襄樊战役或者荆州争夺战。关羽率军围困襄阳、樊城两地,俘获大将于禁等人,重创曹魏。但随后关羽也被吕蒙偷袭,不得不败走麦城以至于兵败被杀,蜀国损兵又折将还丢了荆州,此战也被称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而发生在1948年7月的“襄樊战役”同样极其重要,被誉为全国“五路大捷”和“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
襄阳城四周高地环绕,自古以来兵家都是先控制高地再去攻城,襄阳城又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城中兵力不少,而王近山的六纵刚从大别山出来,实际上只有三个团的兵力,又没有重型火炮支援,作战十分困难。
作为襄樊攻城战的前线指挥,王近山凭借以往的作战经验,迅速调整了作战策略,一改襄阳城历史上先攻山再攻城的惯例,研究了“刀劈三关”先攻城的方案,以少数兵力牵制住山上高点火力,再以主力攻城。用撇山直接攻城的猛虎掏心的新战法攻城。
王近山这一招可谓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实在是高明,粉碎了敌军企图用高点火力拖住我军主力,拖延时间等待救援的企图。王近山这一方案上报刘伯承后,刘伯承哈哈大笑道:“王近山这一出手,襄阳城已在我手中!”
王近山以17旅为主攻,刀劈三关打开攻城突破口,集中兵力突击西门;陕南12旅和桐柏3分区佯攻南部高地,用来迷惑敌主力;18旅则伺机攻打东关,剩下的16旅做预备部队。在突破阶段全纵队都由17旅旅长李德生指挥,深入阶段由16旅旅长尤太忠统一指挥。
17旅主要以攻琵琶山、真武山为主,整个攻城计划,17旅是最重要的一环,肩负破开敌军防御的重大任务。1948年7月8日,17旅旅长李德生命第50团2营首攻琵琶山高点,该据点敌军防御力量为104旅第15团的一个加强连。
50团2营第一次强攻因组织不到位没有起到效果,9日,李德生撤下50团2营,换49团3营继续进攻。在团长苟在合的带领下,激战15分钟成功全歼敌军,并占领高地,而团长苟在合却因踩中地雷光荣牺牲。
7月10日晚,17旅以49团2营进攻真武山,在炮火的掩护下,采用小兵炸碉堡的策略,不到半个小时接连摧毁敌18个地堡,并于当晚8点拿下真武山高地。另一边的陕南12旅和桐柏3分区的部队也分别拿下了铁帽山和凤凰山高地,迫使敌守将康泽下令不得不放弃樊城,全部撤入襄阳城。
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起了总攻,王近山率领的6纵队将火力全部集中在突破口西门上,并先后摧毁了西门五个炮楼,利用爆破烟雾掩护突击队成功跨过百米大桥,在登城的梯子损坏的前提下,用人梯的方式登上了城楼,成功占领西门。
7月16日上午,我军完全占领襄阳城,包围了敌第15绥靖区司令部杨家祠堂。此时敌司令部军心已完全崩溃,士兵们推举司令康泽与我军谈判,但康泽不为所动,实则已经吓呆了。在一部分人负隅顽抗的前提下,我军用手雷直接炸开杨家祠堂碉堡,吓得里面的人大哭:“缴枪不杀啊。”活捉了敌中将司令官康泽。
襄樊战役历时14天,王近山以牺牲719人的代价歼敌21000余人,缴获各种炮百余门,步枪、机枪5000余挺,以及汽车10辆和法币三百多亿。
此战王近山中将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开国将军轶事——中将少将篇》、《襄樊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