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3日,美国、中国及朝鲜几方的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
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结束了,但全世界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场战争,对参战各国的影响都很大,中国和朝鲜赢得了和平的环境。而对美国来说,这次战败却是奇耻大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那些国家,更不敢相信美国会成为失败者。
谈判拉锯
其实,从1951年开始,中国和美国就已经针对停战开始进行谈判,然而事情却并不顺利。
因为,美国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所以一直拖到1953年,当朝鲜战争胜利的天平,完全向中国和朝鲜倾斜的时候,美国才终于认清现实,同意谈判。
但是,谈判桌上还是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
美国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从1950年战事不利的时候,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经强调过,要保证美国的军队能体面地撤出朝鲜。
可是,已经战败了,体面从哪里来呢?
为此,杜鲁门竟然想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主意,他公开宣称,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这一番惊世骇俗的发言,不仅让中国震惊,也让全世界都陷入了慌乱。
首先对此表示反对的,竟然是美国的盟友英国。
因为英国十分清楚,美国一旦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话,苏联也完全可以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使用原子弹。到时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代价不是欧洲各国能承担得起的。
加上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节节败退,欧洲各国损失很大。所以,英国首相为此连夜飞到了美国,和杜鲁门进行了五次谈判,希望杜鲁门能够接受中国和朝鲜提出的条件,做出让步。
但杜鲁门却表示,自己虽然能够接受和平谈判,接受撤军,但却绝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利益。
为了满足总统的要求,美国派出的代表团也是绞尽脑汁。幸好,这时候,中国苏联也都尽力地想要促成停战,所以,美国代表团通过苏联传话,希望双方停火,并将军队撤出三八线。
中国很快在报纸上公开作出回应,表示同意美国的看法。
双方各退一步谈判,终于看到了曙光,杜鲁门也很快公开表态,愿与中国开诚布公的谈话。
不过,对于美国的反复无常,毛主席早有预料,毛主席提出,对于眼前的情况,我们的策略是:
“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争取和,不怕战,准备拖;谈要耐心,打要坚决,据理力争,直到取得公平合理的停战。”
心理博弈
第五次战争结束之后,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美国再次表达出了强烈的谈判意愿。就这样,双方把谈判的地点敲定在板门店。
但是,一上来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双方必须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划定双方的军事分界线。
中国提出以三八线为界,但美国坚决不肯。因为,一旦以三八线为界,意味着美国之前得到的利益将受损,这违背了杜鲁门之前提出的要求。
双方互不相让,谈判桌上的氛围一下子冷却下来,条件已经亮明了。
于是,接下来谁都没有说话,开始了静坐。这是一种无声的博弈,谁先退却,谁就输了。
于是,这场静坐,竟然一下子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在此期间,虽然双方都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早已经是七上八下。为了防止我方代表沉不住气,带队的李克农悄悄地传出纸条,指示现场的人员,必须保持冷静。
我方全程的镇定,让美国很惊讶。
最后,美方的代表乔伊中将沉不住气,宣布散会,第一天的谈判就这样不欢而散。
可是,只用静坐的方式去拖延是行不通的。第二天,问题依然存在,谈判依然要进行。
第二天,负责主持谈判的是朝鲜方面,双方落坐过去25秒,一言未发,朝鲜代表便宣布,停止谈判,这一下子又将美军的计划打乱了。
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和朝鲜不仅在战场上对美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谈判桌上也同样威慑力极强。
谈判不顺利,双方继续进入战争模式。美军很快又在大战中损失了15万人,这让美国不得不考虑做出更大的让步,也就是同意中国所提出的军事分界线。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李克农非常高兴,认为很快就可以彻底实现停战。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谈判竟然持续了足足747天。
用我方代表团的话来形容,美国是谈起来就想打,而打起来又想谈。他们的态度捉摸不定,他们的野心又始终难以消除,这让双方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
虽然军事分界线这个最严重的问题解决了,但很快,双方又因为对战俘的处置问题产生了冲突。
数据显示,当时双方手中的战俘数量是不对等的,中国这边有美军的俘虏1万多人,而美军那边却有足足13万俘虏。
按照日内瓦国际公约的规定,在停战之后,双方都应该释放全部的战俘。可美军坚持要一对一交换,也就意味着,有12万战俘是放不回来的。
这就太荒谬了,美国这样做,分明是在扣押人质。我方在这个问题上坚决不肯让步,而美国又使出了老招数,一旦谈判不顺,他们就立刻走出帐篷,宣布散会。
这依旧是对我们心理的挑战。所以,代表团事先商量好,面对美军这种行为,一定不能慌乱,相反,要表现得从容自若,谈笑风生。只有这样,才能击垮美军的心理防线。
拖来拖去,拖到1953年,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新一任的总统。
上任之后,艾森豪威尔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的投入已经太多了,现在,越拖下去,对美国越不利,甚至有可能动摇美国政府的统治。
为此,艾森豪威尔希望尽快地结束战争。于是,在当年的二月份,美国向中方传递了信息,同意先交换一些伤病的俘虏。
此时,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去世了,中国也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双方总算又在战俘问题上达成了一致。1953年4月,双方在板门店进行了战俘交接仪式。
随后,双方又定下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署停战协定,美军派出的代表是哈利逊中将,朝鲜的代表是南日大将。
当时,现场的气氛十分尴尬,尤其是美方代表团这边,一片凄风苦雨。
战争结束
自二战之后,美国的路走的太顺利了,他们已经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了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他们满心自信,以为自己必胜,当中国出兵后,美国依然不屑一顾。
但最后,中国才是胜利者。
因此,直到签署协议的一瞬间,美国的代表都仿佛还在做梦一样。
因为美国方面心情沉重,所以整个签署停战协议的过程中,他们竟然一句话都不说,会场上一片死寂。
双方签署之后,又把协定拿去给彭德怀与美国的克拉克将军签字。
彭德怀元帅签完字,在之后的报告中骄傲的说: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克拉克则感慨:自己是美军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战争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朝鲜战争给美国留下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美国甚至称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
美国报纸称:
“(中国)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这种挫败感又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美国的反华情绪日益强烈,他们将朝鲜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股脑的扣给了中国。
实则是他们在实战中对于中国产生了畏惧。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美国和中国都没有爆发过正面战场上的冲突。这正是因为朝鲜战争让美国意识到,中国虽弱小,却并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欺凌的国家。
毛主席曾说:朝鲜战争,一战打出五十年和平!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前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胜利成果。
影响深远
除了美国这个主角,其他国家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
日本对中国一直都存在强烈的仇视心理,在美国和中国爆发战争的时候,日本是看好戏的姿态,而且,日本在朝鲜战争中捞到了不少好处。
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一直很低迷,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种战败阴影之下,国家陷入了一种扭曲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来了。美国虽然控制了日本,将之作为留在亚洲的傀儡,但日本却对美国这棵大树产生了依赖之情。
日本有着奇怪的心理,在美国的原子弹之下,他们损失惨重,但这反而让他们依从于美国的强大。
在政治和经济上,他们与美国产生了割不断的联系。日本天皇对美国人百般讨好,美国要打朝鲜和中国,日本也自然表现得十分积极。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日本没有办法公开对朝鲜和中国宣战,但是在背后,他们却帮了美国不少忙。
1950年,日本承接了美国6000多辆军事卡车的维修工作,并为美国制造了大量的武器。
同时,仁川登陆期间,麦克阿瑟发现自己缺少人手。美国虽然有充足的兵力,但是,从美洲到亚洲路途遥远,相比之下,日本前往朝鲜就要方便的多。
因此,在仁川登陆期间,美军派出的47艘坦克登陆舰中,竟然有30艘都是由日本人驾驶的。
另外,美国在整场战争期间的物资与人员转运,利用的也基本都是在日本的空军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协助美国运送了300多万兵员,70多万吨物资。
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成为了美国的军事基地与兵工厂。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消耗着另外一个国家的资源,但日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并且,他们的经济也借着发战争财得到了恢复。
1950到1953年数年间,日本依靠向美国出口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赚到了30多亿美元。
1953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约60%的出口都是面向朝鲜战场的。
除去经济出口之外,日本还悄悄往朝鲜战场运送了大量的劳工,协助美军作战。
侵华战争中的一些日本专家也被送到美国,指导美国进行细菌战。同时,日本还派出了大量的歌舞团前往前线,为美军提供娱乐慰问。
日本骄傲的宣称,是朝鲜战争带来的经济崛起,让日军战败之后的阴霾一扫而空。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之后,美国总算中断了和日本的多方经济合作。这时候,日本也已经发够了财,可他们却依然很难接受,甚至面对美国的战败,日本表现的比美国人还要激动。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靠着美国发动的战争,他们才过上了几年好日子,如今美国撤军,日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生存。
于是,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日本就做了好几手准备,拼命加强和美国方面地合作,为战争之后的发财路做铺垫。
同时,这唤起了日本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的恐惧。
当年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就已经掀起了一股自我怀疑的风潮。他们认为大日本皇军是所向披靡的,而中国科技如此落后,国家如此贫穷,为何却反而成为了胜利者?
而现在,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甚至连美国这世界第一都被打败了,日本加深了自我怀疑。
要知道,此时的日本依然没有摆脱军国主义的阴影,甚至随着经济的复苏,军国主义也有逐渐恢复的迹象。
因此,极端的心理使他们更不能接受美国战败。在报纸上,日本对于中国的胜利避而不谈,反而拼命地为美国的失败找原因。
当然,也发生了一点正面的变化。比如,自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日本的书面语言中,“支那”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逐渐消失。
其实,早在1946年,美国就曾经勒令日本不准使用“支那”等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
但是,官方虽然出台规定,日本民间却依然我行我素。
因为,他们改变不了内心对于中国的蔑视,甚至还自大的认为,新中国政府是存在不了多长时间的,直到朝鲜战争让他们认清了现实。
而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意义尤为重要,这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正在崛起。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各国,他们都渐渐意识到,中国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东亚病夫。
在朝鲜战争之后的岁月里,虽然世界依然摩擦不断,中国面对的局势依旧艰难,但就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依然一步步提高。
这一切离不开抗美援朝打下的基础,所以,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值得为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齐德学《傲慢的美国为何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妥协?》
历史中国《孟庆龙:朝鲜战争是美国难以治愈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