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后,将八旗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半驻防在京师称为“京营八旗”或“京旗”;另一半分驻京畿与各省,称为“驻防八旗”。随着全国政权的统一,到了清中期时,驻防地方的八旗军队数量达到了94个。
驻防八旗一般都在各地要冲,戍防腹里和边疆,当然还有一层上不了台面的意思,即监视汉臣与汉民。不过,这些八旗驻防军队在当地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般很少与当地军队发生接触。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驻防城”,也称“满城”。
驻防城是八旗驻军的大本营,担负着军防使命。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八旗驻防城具备以下一个特点:
其一、驻防城需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
建造驻防城之前,是要经过详细规划设计的。多数情况下,首先由八旗长官或地方督抚向朝廷上报,经过批准后方能建造。比如宁夏驻防城于雍正五年正月,由陕甘总督岳钟琪题报,在宁夏建筑满城,盖衙署营房。
驻防城建造计划议准之后,地方官员要进行实地勘察,选择适宜的城址进行督建。比如宁夏建驻防城时,即有年羹尧委任凤翔知府赵世朗等督修建造。
驻防城的城址选择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城址的好坏关系到驻防城存在时间的长短。
许多驻防城的选择是比较成功的,比如西安、杭州等,历经百余年发展稳定,虽然也出现过驻防城空间不足的情况,但地理位置上的缺陷不明显。而荆州、太原之驻防城由于选址不当,曾遭水患,或重修、或迁址。可见,有些驻防城的选择存在不足之处。
驻防城大多内部结构比较合理,布局井然有序,采取了与京师八旗同样的分布方位,即两黄旗北,两白旗东,两红旗西,两蓝旗南。即“制如京师,取五行相克之意”。
除了整体布局外,驻防城内的建置也都十分明确有序。以江宁驻防城为例,设将军衙署25间,副都统衙门20间,协领衙署15间,佐领衙署12间,防御衙署8间,骁骑校衙署6间,此外各类领催、前锋、马甲、营房各2间,各类建置规模相当明确。
其二、驻防城拥有特定的位置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驻防城与其他城市之间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除了热河、察哈尔、布特哈等没有固定城池的驻防城外,其他或在选址上具有独立性,或依附于其他城市,与它们之间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种是与其他城市没有位置上的依附关系。这类驻防城位置上具有独立性,既非处于其他城市内部,也非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离处。属于此类情况的驻防城很多,主要是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南北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直隶等地。
第二种处于府、州、县等地方城市之内。此类驻防城数量也较多,比如山西太原驻防城就位于太原府城西南处,东北二方设立栅栏为界,计南北长260丈,东西宽161尺。
而浙江杭州驻防城也是位于杭州府城内,西安驻防城也在西安府城内。这些驻防城与府城之间形成了显著的相对位置关系。处于府城之内的驻防城与府城之间立有栅栏或界墙,主要是为了与府城其他部分分开,保持旗人的独立性。
第三种是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离处。如宁夏驻防城,于雍正三年五月完工,在府城东北向三里处。后由于乾隆三年发生地震,又在府城十里处另建满城,与府城构成明显的相对位置关系。
此外还有山东青州驻防城位于府城北三里地方,潼关驻防城位于潼关城西一里许,皆与他城紧邻、形成对照。
其三、大部分驻防城都有明确的城墙
为了出于驻防的需要以及与所在的城市分开,驻防城周围都有城垣、界墙等隔离屏障。以湖北荆州为例,驻防城位于府城以东,其东、南、北三面为府城城墙,西面则建有界墙与府城分开;四川成都驻防城,其城垣周长811丈,高1.3丈,底宽5尺,顶宽3尺,城楼4座。
河南开封驻防城周长6里,四面土墙,高1丈,设东西南三门,皆通过城墙作为屏障。
此外位于城外的驻防城也不例外,一般都建有独立的城垣,一些重要的驻防城还设有大型的城楼、瓮城、角楼等军事设施。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清代地方八旗驻防军是独立的一个系统,与地方绿营军队互不干涉,同时也不受地方都督的节制。
不过八旗驻防的兵丁在生活方面与地方又息息相关,他们可以随意进入驻地的汉城。而且从清代驻防史料方面的记载来看,这些八旗兵丁有时也会仗着旗人的身份为祸地方,但总体来说朝廷对八旗驻防军管理较严,一旦与地方发生冲突,会受到在京都统衙门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