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云龙,很多人会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那个正直刚强的男主角,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我军还真有一个和电视剧男主角同名同姓的战将,他就是曾任志愿军高炮第63师政治委员的李云龙大校。
和电视剧《亮剑》中那个男主角不同,李云龙大校是从红一方面军走出来的猛将,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勇斗日本侵略者和美帝国主义,并一度击落敌机233架,是一位杰出的勇将。
李云龙生于1919年的福建省长汀县,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他只能跟随父亲到县城里去做工,当时,长汀当地的资本家不断压榨工人血汗,李云龙在一怒之下参加红军,遂成为了我军的一员。
长汀县是福建一带的边远小县,虽然这里人口稀少,但由于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所以历来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在长汀县的县志上,曾经也出现了多位名将,像开国上将杨成武,开国中将傅连暲,开国少将彭胜标、涂则生等人,就是长汀本地人。
李云龙于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在整个红军阶段,他都是红三军团彭老总麾下的战士,主要负责军团的宣传工作。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娃娃兵,后来竟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奇功,并直接晋升为师政委。
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同年11月,湘江战役在界首打响。
这一阶段,红3军团主要负责中央军委纵队的侧翼安全,为了掩护军委纵队和机关干部尽快渡过湘江,李云龙参加了光华铺阻击战。
在连续两天三夜的战斗中,李云龙所在的团队阻止住了敌人数十次进攻,而自身伤亡也达到了两千多人。当时,李云龙亲眼目睹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而他自己也鼓足勇气,大声的吹着司号鼓舞士气。
12月1日,红5军团援兵交换阵地,李云龙撤出战场,转移至界首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后,李云龙随红3军团连续参加了土城、娄山关和遵义等战役,至次年10月,红3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师,他便成为了红1军团第4师的战士。
红军长征时期,是李云龙由稚嫩走向成熟的标志,他虽然当时只有17岁,却经历了会理、泸定桥、包座等历次大战。随着自身战术素养的不断提高,他很快就成为了我军中一员优秀的职业军人,并深为军团领导所重视。
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李云龙随从李天佑团长到686团任职,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宣传员。同年9月,686团由韩城东渡黄河,李云龙参加平型关战役,再任115师教导2旅5团营教导员。
1938年12月,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统率主力挺进山东敌后,李云龙跟随老六团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晋升为团政治处主任。
115师初进山东时,鲁中地区的形势十分复杂,当时,日军为了阻截我八路军进入山东,专门在各个县建立了保甲制度,如果有群众接触我军,他们会立刻通过汉奸、特务或土匪来进行破坏,所以山东各区的老百姓起初也是人心惶惶。
为了尽快筹建基层党组织,也为了尽快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罗荣桓一到山东,便从部队中挑选出得力的干部到农村活动。经过耐心的说服和指导,1939年,鲁南、鲁西地区的群众终于被发动了起来,如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则成功创建。
鲁南、滨海等党组织建立起来后,日军对我115师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面对着这种形势,李云龙参加了陆房突围战等战役。在战斗中,他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断袭击、迟滞敌人的脚步,终于,在1942年,我115师摆脱了敌人的围堵,部队也发展到了十万人以上。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同年,我115师主力挺进东北,李云龙留在山东担当防卫任务,又任华东野战军34军100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在解放战争中,李云龙参加了两淮、孟良崮、鲁南和淮海等战役。1949年4月,百万大军渡过长江,李云龙参加解放上海、湖州等城市,任上海城防高炮3师政委一职。
李云龙是在1951年3月进入朝鲜参战的,当时,上海所在的城防高炮3师已经改编为高炮第63师,李云龙便率63师一路北上,负责永柔机场的保卫任务。
1951年4月,五架美军B26轰炸机进入我永柔机场领空,为了击落敌机,李云龙亲自指挥高炮部队万炮齐发。在激战中,一架美机机翼被我高炮部队射中,不久,它便一头坠落在一片农田之上,美军飞行员当场殒命。
初战告捷,63师士气大振,为了击落更多的飞机,1952年,63师转战东线,投入到了与敌人的“空中绞杀”之中。同年4月,高炮63师在夏季攻势中再次击落美机六架,刷新了63师自参战以来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李云龙所在的炮兵63师一共击落敌机233架,有力地保障了我志愿军的后勤交通枢纽。1955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李云龙被授衔大校军衔,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大校。
1965年,李云龙因病在南京去世,终年46岁。
李云龙大校是我军一员杰出的战将,特别是在抗美援朝阶段,他所率领的炮兵63师勇斗美机,为我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位共和国大校,值得所有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