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头,说到,主人公赵盼儿卷进了一场惊天大案。
剧中的钱塘县令私开海禁,偷偷放南洋番商到杭州做生意,还想方设法钻市舶税的空子谋取暴利。
?那么,这市舶司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它怎么那么能有钱呢?它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还真别说,这市舶司还真是个了不得的大衙门。剧里的情节有其历史真实性。
北宋的对外开放的海外贸易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皇帝赵匡胤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在广州设立一个名为市舶司的机构,全面负责朝廷的对外贸易。
?市舶司的职责,包括了征收关税、接待外邦进贡的使者和监督管理涉外贸易等多个职能,我想,大致类似于现代的海关、外交部和工商局的合体。
由于同时监管了外交、海关和贸易职能,使得市舶司的权力很大,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担任市舶使的大部分都是中央派下来的宦官。
对皇帝来说,宦官就是自己的身边人,派出去办事,放心。
话说回来,为什么赵匡胤会在这样一个时间点,设立市舶司这样的机构呢?
赵匡胤这个时候建立市舶司,实在是迫不得已。
从唐代起,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两条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起初,两条路线的分量一样重,可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各地军阀藩镇割据,陆上交通明显不安全啊。
到了北宋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干脆被彻底切断了。因为这条路经过的那些地区,完全不在北宋的管辖范围之内了,那地方归契丹和西夏!
赵匡胤要弄钱,就要想办法——设立广州市舶司,通过这里开展对南洋各地的海外贸易。
赵匡胤需要钱!
北宋打从建立那天起,花钱的地方就多了去了,跟契丹和西夏打仗,要花钱;打了败仗给人家送岁币,也得花钱;北宋官员待遇好薪水高,要养活庞大的官僚体系还得花钱。
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要是完全依靠农业收上来的那点税,肯定是不够花的。
赵匡胤:朕听说,我们大宋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外国人最喜欢,既然如此,我们就效仿前朝,开放一个港口,欢迎大家都来做生意啊!
事实证明,广州市舶司的建立,确实为北宋朝廷带来了新的财政收入。
在赵匡胤之后,北宋的历代皇帝们,又先后设立了杭州、泉州、明州和温州等8个市舶司,在一些县级和镇级的小港口,则设立了市舶务或者市舶场,全面拓展了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区。
不仅如此,市舶司设立之初,朝廷委任地方官员兼任市舶使,由他们进行代管。
等到了宋神宗时期,朝廷为了发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干脆出台了一个名为《市舶司法》的法规,改变了由地方官兼任市舶使的惯例,改由中央直接任命。
这样一来,市舶司就从原先的地方性行政单位,摇身一变成了中央直管的部门,地位比原先更上了一层楼。
赚钱多多,市舶司的兴旺和繁荣
随着市舶司的建立,北宋朝廷的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尝到了甜头朝廷,想要继续扩大外贸的规模。
在北宋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987年,在当时南洋一带的许多大港口里,出现了一支中原人打扮的商队,他们在这些港口里疯狂购物,什么贵买什么,甭管是象牙、玛瑙还是珍珠,统统拿下。
这个疯狂的买买团,就是北宋朝廷派往南洋地区的官方招商队伍。
官方招商队,不是应该招商引资吗?怎么改成疯狂撒钱去了呢?
当时北宋在位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匡义相比他哥哥他哥哥,更有经济头脑。
他明白,如今市舶司已经建立了,可只有让南洋的商人,都来大宋朝做生意,朝廷才能赚更多的钱。
可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你怎么才能招揽来足够多的商人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广告。
于是,赵光义就派出了这个官方采购团,下南洋一通疯狂购物,为的是营造出这样一种效果:就是宋朝人有的是钱,大宋朝遍地都是财富。
商人们都是逐利的,他们眼见宋朝人这么有钱,自然就动了去宋朝做生意的念头。
靠着这样的广告效应,宋朝招揽了一大批愿意来进行贸易的外国商人。
?只要有人来贸易,这一买一卖,朝廷就能收上税来。
在当时,商人航行在海上主要靠季风,所以他们来了中国,通常都要住上半年,既为了办理相应的业务,主要还是为了等合适的风回去。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商人,宋朝干脆在市舶司所在的城市,开辟出一个专门的“蕃坊”——外国人聚居区。
?对于外籍商人中一些德高望重的,朝廷还授予他们官衔,请他们协助处理贸易事务。
?如此优厚的营商环境,来经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北宋王朝的生意越做越大。
后世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北宋时期,和宋王朝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或者地区,总数超过了60个,市舶司经手的进出口货物数量,超过了410种。
在这些进出口货物中,出口量最大的是瓷器,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当年只广州市舶司,一年出口的瓷器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件!
巨大的贸易量,为宋朝政府带来了海量的税收。为了鼓励和维持这样的贸易规模,市舶司对外商的收税标准也是一再降低。
?宋太宗时期,外商贸易缴纳的税率是五分之一,几年后就降到了十分之一,再后来更是降到了十五分之一,而且只对进口商品收税,如果是出口商品,一律免税出关。
税率虽然一降再降,可税收总额却一点没少,甚至是不断提高的:宋仁宗时期,全国市舶司每年的收入大约是铜钱50万贯,等到了南宋的宋高宗时期,光广州一个市舶司的收入,就超过了一百万贯。
这种关税思路,差不多领先西方国家500年了。
这么庞大的海外贸易,不仅成了宋朝的赚钱利器,也在大宋朝的民间掀起了一股出国经商的热潮,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全民参与,全情投入”。
?就连鼎鼎大名的诗人苏东坡,就曾经入股参与过海外贸易,把东南亚出产的药材苏木,辗转运到了四川,发了一笔小财。
挣钱多了,但钱流失了
宋朝的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外贸经济看上去很美,但是从这个经济模式诞生之初,就已经有隐患埋了下来。
这个隐患就叫做“通货紧缩”,换一个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说出现了“钱荒”。
所谓钱荒的意思,就是朝廷没钱了!当时的钱不是现在的纸币,是铜钱、金银等硬货币。日常生活使用铜钱为主。
朝廷要发行铜钱,就需要开矿、冶炼之后再铸造。
由于当时宋朝的冶金工业水平很高,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也就好,不光宋朝人爱用,周围的外国人也爱用,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北宋周边的契丹、西夏,就连日本、高丽和南洋各国,都开始使用宋朝铸造的铜钱,导致大量的铜钱流出到了海外。
?根据上个世纪末,日本的一份考古报告显示,日本各地已经累计出土了四十六万枚宋朝铜钱,占日本已出土古钱币的80%。
北宋年间,国家本身铸造的铜钱数量就有限,开矿铸造的过程中,朝廷还要担负相应的成本。
如今铜钱都被外国人拿去用了,宋朝自己就不够用了,搞得经济都开始萎缩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朝廷出台了政策,要限制铜钱的外流。
具体来说,就是来大宋贸易的商人,可以带着货物来,卖了货换成钱,再把钱都买成我们这里的货物带走,总之就是一文铜钱都不许出海。
明着不让带,我们就搞暗的,我们可以走私呀!
走私的好处,首先省去了给朝廷交的税;其次,我还能把大量的宋朝铜钱带出海,这种铜钱到了海外就是硬通货。于是,从北宋末期开始,沿海地区的走私现象越发严重。
那么,朝廷就该加大力度打击走私。可问题在于,那年头没雷达没卫星,一条海岸线上万里,没办法处处设防来围剿走私犯。打击走私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北宋后期的腐败现象非常严重,有些走私犯干脆就和市舶司的官员勾结狼狈为奸。
《梦华录》里面的那个大案,就是类似的情况。
走私猖獗加上打击不力,让宋代的铜钱流失越来越严重,经济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
唯一庆幸的是,北宋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刺激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大,来做买卖的外商人数越来越多,促进了一些铜钱的回流,多少遏制了经济的下滑。否则,不等女真人发动靖康之变,估计北宋的经济就要抢先崩盘了。
半壁南宋,靠它撑起150年
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土面积比之前少了一半,生产能力自然也是大不如前。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居然把仅存的半壁江山守了150年,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南宋的国土面积比北宋少了一半,人口也少了很多。
南宋朝廷明白,想要守住半壁江山,处处都需要花钱,可靠着江南这半壁残山剩水,收的税肯定不够,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发挥市舶司的作用,拓展海外贸易,从这上面把钱挣回来。
所以,自从宋高宗定都临安以后,首先就加开了温州、江阴和澉浦三个市舶司,等于是增加了对外开放的口岸。
之后,朝廷更是严格了市舶司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对往来船只公文手续的严格检查,加大了对走私商品的打击力度,说白了就是:杜绝走私行为,把所有的贸易都纳入到市舶司的管辖之下,确保国家该收的税一分不少。
南宋朝廷一边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大宋做生意、甚至任职。
如果能带来大宗贸易,哪怕您是个外国商人,也能够进市舶司当官。
南宋泉州市舶司的第一长官,名叫蒲寿庚,他祖上是大食——今天的阿拉伯人,早些年做生意来到广州,后来又搬到了泉州定居下来。
?蒲寿庚本人是个大商人,会讲阿拉伯语和越南语,还经营着一支庞大的商船队。
朝廷之所以任命他来当泉州市舶司的老大,就是看中他会做生意,还能拉来生意。
事实证明,蒲寿庚确实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他执掌泉州市舶司三十多年,不仅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让泉州港的贸易蓬勃发展。
?蒲寿庚一辈子在泉州做生意,直到公元1276年,南下的蒙古大军攻占了南宋的首都临安。
得知此事的蒲寿庚,立刻选择了投降蒙古人。这个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商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的这次倒戈,也让自己的家族保住了在泉州的地位和生意。
元朝建立后,蒲寿庚继续掌管福建全省的贸易直到去世。
在他死后,他的家族继续在泉州发展壮大,也一直在跟大海打交道。
到了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还专门请来了蒲氏家族的后人来做向导,看中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人会外语、懂航海的特点。
南宋朝廷通过种种手段,扩大了市舶司的规模,刺激了对外的贸易,靠着丰厚的贸易税收,稳定了国内的经济。
可以说,开放的南宋,有腐败滋生,但无疑,南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