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多次在蒙藏学校开展工作,并与青年学生交流谈心……”7月23日,在北京蒙藏学校旧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大枣树下,“小小红色宣讲员”曲奕涵为游客讲述“李大钊在蒙藏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雕塑背后的故事,9岁的她声音清脆、吐字清晰、落落大方,显得十分“老练”。
▲在北京蒙藏学校旧址,兴安盟“小小红色宣讲员”曲奕涵讲述李大钊在蒙藏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小朋友,你讲得真好,对这段历史太熟悉了!”不少游客驻足赞叹。
“叔叔阿姨们,别看我年纪小,我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当讲解员已经2年了,讲的就是蒙藏学校的微缩景观。”曲奕涵回答。
曲奕涵是来自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小小红色宣讲员”青少年研学团的一员,此次赴京交流研学,她实地参观了蒙藏学校旧址,并与北京的“小小讲解员”裴嘉齐一起交流讲解技巧,收获满满。
“蒙藏学校旧址比我想象中更古朴壮观,裴嘉齐小姐姐知道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我要向她学习,回去后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曲奕涵说。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自2009年起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近800名优秀“小小红色宣讲员”,成为纪念馆一道亮丽的风景。
乌兰浩特,汉语意为“红色的城市”。77年前,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机构,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诞生。时至今日,这座红色的城市,正在创新方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纪念馆中的千余件藏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取得民族解放的历史见证。“小小红色宣讲员”作为红色文化传承者,是观众和展品之间的纽带。
行走在纪念馆中,不时会有“小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小演员表演“乌兰夫与一车毛柴”的故事。
“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有铁的纪律……”在“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展示空间前,3名小演员将“乌兰夫与一车毛柴”的故事生动演绎,体现了革命军队与老百姓鱼水情深。
扮演警卫员的李炫苇今年9岁,虽然台词不多,但演出了严肃认真的劲头。“革命先辈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有着清气满乾坤的高尚人格,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知道红色故事。”李炫苇说。
“‘小小红色宣讲员’用生动的表演、接地气的语言讲红色故事,深深打动了许多观众,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说。
在纪念馆西北方向约3公里处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观众还能以“参会代表”的身份,“穿越”到77年前,身临其境感受当年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五一会址主题景观雕塑。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宣告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五一会址”。
▲油画《五月的曙光》。
这是一座庄重古朴的二层小楼,小楼门厅东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定格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瞬间。各族代表从四面八方而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
“各位代表一路辛苦了,里面请。”在油画前,兴安盟乌兰牧骑自主编创的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上演,演员与观众化身“参会代表”,互相握手寒暄后,一起前往复原大会召开场景的大厅中间落座。
大厅内,一段黑白影片记录了当时大会的盛况。影片中,来自内蒙古地区部分盟市的代表们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干粮,穿越辽阔的草原和沙漠而来,在大会上投下庄严的一票。
77年后的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坐在这里,再次拿起纸和笔,书写来自新时代的心声。
这样沉浸式“打开”革命旧址的体验,十分“吸睛”“出圈”。2023年,“五一会址”接待团体学习3000余场次、游客26万人次。
“《五一大会》展现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场面,这是我们共同的红色记忆。我们将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兴安盟乌兰牧骑演员白伟光说。
编辑 | 韩焱琳
校对| 张鑫
校审 | 王晨
复审|张策 白云
终审| 尚进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