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元年(238年),曹魏政权内部出现一定问题,后主刘禅给大将军蒋琬写了一封信,让其屯兵汉中,密切关注曹魏政权动向,如时机成熟可出兵伐魏。
这
封信写于诸葛亮去世后4年,与大家所印象中的刘禅不同,在这封写给蒋琬的信中,刘禅对于攻魏事宜考虑周全,而其攻魏的具体计划,也是以诸葛亮《隆中对》为基础,结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具体情况而做出了部分调整。
在《三国演义》中,后主刘禅被塑造成一个无能君主,而关于诸葛亮继任者蒋琬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带过,《三国演义》给蒋琬的笔墨远远不及后来的姜维。
但真实的历史上,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都并非泛泛之辈,
他们对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他们制定战略时都不离诸葛亮的《隆中对》。
今天让我们透过延熙元年,刘禅给蒋琬的这封信,以及蒋琬晚年,向刘禅提出的一个进攻曹魏的新构想,来看看诸葛亮死后,蜀汉君臣对于“北定中原”一事,有那些看法和主张。
继承者
蒋琬是荆州零陵人,刘备占荆州后追随刘备,初期一直默默无闻,建兴元年,诸葛亮开丞相府,蒋琬成为东曹掾。
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蒋琬一直负责为诸葛亮供应粮草,深得诸葛亮信任,甚至到了成为指定的诸葛亮接班人的地步。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在蜀汉威望极高,他逝世后,蜀汉政权内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政治不稳定期。
原本不和的魏延、杨仪二人陷入内斗,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最后杨仪干掉了魏延。
诸葛亮在世时,曾告知后主刘禅,若自己有意外,由蒋琬接任自己之职,但杨仪认为自己功劳甚大,数次对蒋琬出言不逊,最后杨仪被免官贬为庶民,被贬为民的杨仪还上表诽谤蒋琬,最后被下狱,并在狱中自杀。
魏延、杨仪之间的内斗平息后,蒋琬这个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迅速走到蜀汉政权权力的核心位置。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蒋琬为人谦虚,处事稳重,获得了蜀汉政权内部的广泛支持。
但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在北伐一事上,相比于诸葛亮,蒋琬却显得更为谨慎,在掌权时,也曾命姜维率军北伐,但是给姜维的军队都不多,似乎并无一战定乾坤的想法。
而在诸葛亮死后的延熙元年,却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诸葛亮时期对北伐一事显得并不太上心的后主刘禅,竟主动给蒋琬写信,
告诉他如今魏国内部出现变数,要蒋琬为北伐做好准备。
辽东地头蛇
刘禅所说的魏国内部的变数,来自辽东地区。
汉末大乱时,公孙度割据辽东,由于未参与中原各诸侯争霸,辽东地区反而未被战火洗礼,成为了当时的世外桃源。
至魏明帝曹睿时期,公孙家族已经在辽东经营三代,根基深厚,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独立势力。
公孙家族第三代掌权者公孙渊一开始想玩远交近攻,通过海上与东吴政权联系,后又因为害怕激怒曹魏政权,而杀了东吴使臣,劫掠东吴船队,气得孙权想要组建“海军”渡海攻打辽东。
公孙渊杀死东吴使臣的做法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赞赏,但是曹睿要得可不止这些,他想借着公孙渊示好的机会,彻底收回辽东地区,魏明帝曹睿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着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
一心想着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不想束手就擒,他立刻率军击退了毋丘俭,并自立为燕王。
但曹魏方面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收回辽东,又怎么可能因为毋丘俭的一次失败而放弃计划,
延熙元年,魏明帝曹睿派太尉司马懿统兵4万征讨辽东。
后主刘禅看到司马懿亲自领兵出征辽东,认为魏国的北境地区一定出现了巨大问题,于是,他命令蒋琬屯兵汉中,一旦魏国内部出现动荡,就抓住时机挥师北上。
刘禅的《隆中对》
不要以为后主刘禅提出的这个北伐方案只是心血来潮,他的计划可以说十分周密,他告诉蒋琬北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魏国内部出现大规模起义或叛乱,第二则是东吴方面也要采取行动。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蜀汉政权要夺取天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是天下有变;其二,是荆、益二州两路进兵。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将诸葛亮给刘备的《隆中对》和刘禅给蒋琬的北伐方案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
刘禅和诸葛亮都提到了待“天下有变”的重要性。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强调
“地跨荆、益二州”,二州同时用兵
;刘禅给蒋琬的北伐计划则强调了
“须吴举动,互为犄角”,蜀吴同时出兵。
诸葛亮的“地跨荆、益二州”与刘禅的“蜀吴同时用兵”其实是一个意思,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荆州在刘表手中,刘备集团是机会同时拿下荆州和益州,所以荆、益二州同时用兵的方案是可能实现的。
但随着夷陵之战的战败,蜀汉政权永远失去了荆州,这样一来,地跨荆、益二州已不可能实现,仅凭蜀汉一家不可能做到荆、益二州两路进兵。
而诸葛亮生前的5次北伐,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益州一路进兵的北伐方案难以奏效,所以刘禅认为,要想北伐成功,还得两路进兵,但是此时的蜀汉政权只能提供其中一路,另一路必须由东吴政权提供,这就是他在给蒋琬的命令中特意提到了“须吴举动”的原因。
如此看来,刘禅奉行的北伐的基本原则,仍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且是在新的形势下修改后的《隆中对》。
无疾而终
接到命令的蒋琬按照刘禅的指示,屯兵汉中,但作为诸葛亮时期的北伐后勤负责人,蒋琬深知蜀道之艰难,所以他并未轻举妄动,而是观察魏国境内的局势变化。
魏国的局势变化并未按照后主刘禅预想的那样发展,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历时一年成功剿灭了公孙渊的割据势力,魏国境内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动荡。
显然,辽东公孙渊的公开叛乱给曹魏政权带来的冲击,还远远达不到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到的“天下之变”的级别,
刘禅为蒋琬提出的蜀吴两路进兵的方案,只能作罢。
由于诸葛亮的5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到了蒋琬时期,蜀汉政权对于北伐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蒋琬虽然也多次命令姜维率军北伐,但是给姜维的兵力都较少,有时甚至只有区区一万余人,以如此之少的兵力去撼动地跨九州的曹魏政权无异于痴人说梦。
显然,无论是后主刘禅,还是蒋琬或姜维,都不会指望这种规模的北伐能够取得成功,蒋琬时期的北伐更多只是要维持一种进攻态势,这也很好理解,即便是诸葛亮在世时,出秦川北伐曹魏的努力都未能成功,换成威望、能力均不及诸葛亮的蒋琬,成功的概率只会更小。
然而,有趣的是,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蒋琬,却在自己主政的后期,提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也极为大胆的新的北伐方案。
蒋琬的新方案
蒋琬认为多次北伐失败的经历已经证明,诸葛亮所坚持的出秦川的北伐方案太难成功,且曹魏集团已经有了充分准备,再坚持这样的方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如另辟蹊径,由其他方向发起进攻,杀曹魏集团一个措手不及。
蒋琬的方案是这样的:
发挥蜀汉的水军优势,弃陆路走水路,沿着汉水、沔水出兵袭取魏兴、上庸。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因位于汉中东部,被蜀汉政权称为“东三郡”,原本掌握在蜀将孟达手中。
孟达叛蜀降魏后,东三郡也并入曹魏版图,曹丕改西城郡为魏兴郡。
上庸邻近汉中、襄阳、夷陵等战略要地,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上庸起初在汉中张鲁手中,张鲁降曹后,上庸落入曹魏政权之中,汉中之战后,刘备命孟达夺取上庸,后孟达降魏,上庸再次落入曹魏政权之手。
魏文帝曹丕死后,孟达曾暗中联系诸葛亮,希望率东三郡回归蜀汉,但因情报泄露,司马懿急行军突袭孟达,孟达兵败身死,回归蜀汉的计划化作泡影。
蒋琬在孟达被杀近20年后,再次提出占领占领东三郡,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从诸葛亮时代开始,蜀军北伐的方向都只有出秦川一个方向,魏军在此已经有了充分防备,且事实已经证明,想在这个方向上取胜难度很高。
其二,蜀军相比于魏军,在水军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如奇袭东三郡,蜀军水军优势便可发挥出来,且蜀军连续数年出秦川的北伐路线会让曹魏政权形成蜀汉北伐必走秦川的思维定式,所以袭取东三郡的打法具有一定的突然性。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若拿下上庸为首的东三郡,并在此站稳脚跟,蜀军就可以威胁襄樊,这无疑为蜀军的北伐赢得了另外一个方向。
但遗憾的是,与刘禅的北伐计划一样,蒋琬的造船强化水军攻打东三郡的计划也因群臣反对而未能成行。
兜兜转转
蒋琬的袭取东三郡的计划,先是因为其本人病重而耽搁,后因群臣皆认为太过冒险而被放弃。
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群臣所言不无道理,蒋琬这个多造战船袭取东三郡的计划确实有几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味道,收益大,但风险同样巨大。
除了众人担心的一旦不能速胜难以返回这个原因外,蒋琬的计划还有另一个巨大的风险:
东吴。
夷陵之战后,孙刘联盟始终比较牢靠的原因,除双方面临曹魏这个共同的强敌外,蜀汉方面不再表现出占领荆州的兴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庸不仅邻近襄阳,同样邻近夷陵,若蜀军突然出现在夷陵附近,对于东吴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如是一来,即便蜀汉政权真的拿下了东三郡,获得了一个新的战略支点,但若因此影响了孙刘联盟,对蜀汉政权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造船袭取东三郡计划被放弃后,蒋琬也因身体原因向后主刘禅请辞,在请辞的同时,蒋琬向后主刘禅陈述了他的北伐主张,
而这个主张又回到了最初诸葛亮的“兵出凉州、缓慢蚕食、蜀吴联动”的北伐方针。
蜀汉君臣兜兜转转,北伐方案还是回到最初的诸葛亮方案。
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走不出的《隆中对》
后主刘禅的方案,与蒋琬的方案从表面上看区别很大,但其内核始终不离诸葛亮的《隆中对》。
刘禅强调北伐必须选在曹魏集团内部出现重大问题时进行,且必须蜀吴两国同时出兵,其依据正是诸葛亮《隆中对》的“荆、益二州两路进兵”和“待天下有变”。
而蒋琬提出造战船,出水军,袭取东三郡的冒险计划,也是为了让蜀汉政权重新拥有两路进兵的能力。
某种意义上讲,即便在诸葛亮死后多年,蜀汉政权北伐的指导思想,依旧不离《隆中对》。
然而尴尬的是,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永远失去了荆州,荆、益二州两路进兵的方案再难实现,从诸葛亮到刘禅,再到蒋琬,以及之后的姜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弥补失去荆州的劣势。
诸葛亮屡次北伐是为了占领凉州,以地跨“益、凉二州”代替原本的地跨“荆、益二州”;刘禅的蜀吴联合行动,则是希望东吴方面弥补原计划中的荆州方向兵力;而蒋琬占领东三郡的计划则是为了让蜀汉政权再次拥有“两路进兵”的能力;到了姜维时代,北伐方式又回到了诸葛亮占领凉州的方案。
蜀汉群臣的北伐方案始终走不出《隆中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魏强而蜀吴弱的背景下,
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政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事实上,蜀汉政权这种别无选择的窘境还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上,诸葛亮时期,蜀汉政权以北伐为主要国策,举全国之力进行北伐,结果北伐未成,蜀汉内部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与负担。
而到了蒋琬、费祎时代,蜀汉北伐的强度明显放缓,蜀中百姓的负担也相应减小,蜀地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这种情况只持续了十几年,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很快陷入了权臣专政,内斗不休,政治腐败的局面,蜀中百姓生活重新陷入困苦。
在魏强蜀汉弱的大背景下,似乎蜀汉政权怎么选都是错的,诸葛亮时代的不断北伐,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蒋琬、费祎时代以发展经济为主,但即便是比发展经济,曹魏的发展潜力也比蜀汉要大得多。
割据川蜀30多年后,蜀汉君臣无奈地发现:
无论是选择战争还是选择和平,蜀汉的最终结局都是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