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最后帮大清打下南明的很多都是汉人,难道明朝真的不得人心?
创始人
2025-07-12 22:33:11
0

其实,明朝最终的毁灭原因在于“不得臣心”。崇祯皇帝错杀了一个文臣和一个武将,导致了明朝的满盘皆输。

崇祯错杀的文臣,是陈新甲。陈新甲是兵部尚书,他算不上清官,但是通晓边事,了解当时对明朝威胁极大的后金。崇祯中后期,由于酷烈的天灾导致国内经济极端困难,应付农民军已经十分吃力,实在是没有余力对付后金了。于是,皇帝便和陈新甲商议,和后金议和。但是,陈新甲办事不密,让相关文件被公布。在那个党争不断、卫道士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明朝末年,陈新甲自然会遭到所有人的唾骂。

但是,作为事件主使之一的崇祯帝,却没有主动站出来澄清,而是和朝臣一起,对陈新甲倒打一耙。事情闹到最后,崇祯处理陈新甲的态度,甚至比其他朝臣还要坚决。最终,陈新甲被斩于闹市。

崇祯错杀的武将,是袁崇焕。袁崇焕是蓟辽督师,挂兵部尚书衔,他为人比较跋扈,杀伐决断,但是在防守上确实有自己的办法。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就是命丧于袁崇焕之手。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也是身先士卒,拼死保卫北京城。

己巳之变,后金没有走袁崇焕的防区,所以虽然北京险些被攻破,但责任并不在袁崇焕。但是,崇祯却想找一个人,来为这次严重的敌军内侵事件负责。而正好,袁崇焕有过和后金议和、救援初期不积极、妄议军饷等一系列错误,所以最终成为了此次事件的替罪羊,被凌迟处死。

陈新甲和袁崇焕,两个人都有各自的毛病,但是罪不至死。更何况,陈新甲执行的是皇帝的意思,而袁崇焕夸下的“5年收复辽东”的海口,也远远没到兑现问责的时候。他们的死,让明朝大臣看明白了,崇祯这个皇帝,脾气暴躁,翻脸无情,随时会将自己当成垫脚石!

所以在此时之后,明朝的将领和文官开始携带了。左良玉明明有能力打垮农民军,可就是不做最后一击,就是怕崇祯卸磨杀驴;北京城告急时,吴三桂缓缓起兵,唯恐去得快了,自己也会遭遇和袁崇焕一样的命令。大臣李建泰,卷走了皇帝的最后一些钱,然后跟在农民军身后不敢作战,也是不想承担失败的责任。

至此,崇祯皇帝失去了所有大臣的支持,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但是,明朝的将领手中,仍然握有重兵。文官的手中,还握有舆论导向的武器。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因此就必然要找一个靠山。而李自成自起事以来,对明朝官僚的争取工作做得很差,动辄打打杀杀。明朝的大臣们,实在是不敢给李自成当臣子。那么算来算去,就只剩下了投降后金,成为清朝的铺路石。

至于明朝的老百姓,未必不怀念前朝,但是,他们是没有力量的。但即使如此,他们仍然组织起了一支支的反清义军,想要将政权留在汉人手中。这种组织闹了几十年,才因为吴三桂削藩而最终被平定。不过,其影响力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这已经足以说明,明朝是得人心的。只不过,人民缺乏组织,也缺乏足够的战斗力,才最终让大好河山被清朝占据。

那么,明朝到底得不得人心呢?那个时代,到底有没有得人心的政权呢?确实,因为明朝偏执地加派“三饷”,确实导致很多老百姓揭竿而起。但是,如果比起清朝的前身后金来,明朝显然还是得人心的一方。后金从始至终,也没有对老百姓有过一点怀柔政策。对于那些敢于反抗的人,他们的做法就是粗暴地杀戮。更何况,他们还是外族,天然和中原民族血脉不合。这样的政权,同样是不得人心的。

在那个时代,唯一还能算有一点民心的,还应该算是李自成的大顺朝。他在遭遇财政危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劫掠老百姓,而是优先抢官员。正因如此,李自成和明朝一样,都是“不得臣心”,引起了地主阶级的反抗与仇视,最后落得一个身死九宫山的下场。

明朝的大臣杨一清曾经说过,老百姓对一个官员的好与恶,记忆不会超过三年。对于一个政权来讲,情况同样如此。老百姓毕竟是弱小的,能有口安稳的饱饭吃,何必要冒险去反抗?只要能满足这一点,政权就不算坏。至于什么“民心所向”,在太平年月,不过是靠士大夫们的宣传来维系的。反之,则是不管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会买账。崇祯年间,天下连续闹了十几年的天灾,老百姓没饭吃,哪怕明朝的皇帝和官员都是圣人,老百姓仍然不会说朝廷的一句好话。而清军入关之后,天灾立刻全部消散,老百姓重新有了饭吃,当然也就不反抗了。天灾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客观条件,这一点,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

民心二字,其实简单也复杂。简单时不过是一顿饱饭,复杂时则和气候、物理、政治、军事、舆论全部相关。明末清初的时代,情况异常复杂,绝不是已经简单的“民心所向”能解释的。

相关内容

原创 ...
顾客违反商家规定且不听劝阻,还伸手将工作人员推倒致其手骨折。 如此...
2025-07-12 08:36:59
原创 ...
1949年5月27日,盘踞上海的国民党军队彻底兵败,解放军队伍开进...
2025-07-12 08:33:50
原创 ...
自从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便从此进入屈辱...
2025-07-12 08:33:36
原创 ...
三家分晋是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老东家晋国...
2025-07-12 08:33:35
原创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告...
2025-07-12 08:33:30
原创 ...
重文轻武的宋朝,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不仅要做生意还要晚婚 【引言】...
2025-07-12 08:33:29
原创 ...
如果不是周边都是同行的游人,站在这家店里,还真以为是穿越到千年之前...
2025-07-12 08:33:24
原创 ...
一九五三年,我国和尼泊尔之间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冲突,原因就是珠穆...
2025-07-12 08:32:49
原创 ...
世界十大古墓中,中国占两个,兵马俑和马王堆,和胡夫金字塔并列。但在...
2025-07-12 08:32:37

热门资讯

原创 鲁... 花和尚鲁智深,武艺高强,马战步战功夫都很高明。步战打平杨志,马战与呼延灼不分胜负,其实力不输五虎将,...
“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 三门峡大坝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 三门峡大坝,这一黄河治理史上的宏伟工程,曾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彻底解决...
原创 中... 说起建设者,其是对工程、事业等进行建设的人。在中文语境中,建设者经常被认为是付出了精力和劳动,并为某...
原创 清... 1912年2月,袁世凯将退位条件告知隆裕太后,隆裕当场哭晕,袁世凯当即也表现出很伤心的样子,他安慰隆...
原创 西... 清朝末年,中国人口达到4亿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清朝养兵数量却少得可怜,只有不足90万人,...
原创 汉... 汉元帝刘奭在历史上并不算太出名,大多对他有印象是因为昭君出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也只是“男配角”,...
原创 浙... 在外国历史网站的调查中,52.75%的人认为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黄帝时期,13....
原创 毛... 前言 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后又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一生结交广泛,既有他湖南老家的亲戚、乡友,又...
126年前,鲁迅在这里成为了“... 1898年5月7日,17岁的鲁迅第一次离乡远行。从绍兴会稽乘坐乌篷船,后来转乘了大船,走了十几天的水...
原创 历... 随着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很多观众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皇帝不论是上朝还是批奏折亦或是参加庆典,为何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