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人口达到4亿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清朝养兵数量却少得可怜,只有不足90万人,但是这90万人却消耗了国家的大半财政支出,重金打造下的精锐部队,却在清末战争中屡战屡败,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彻底动摇了清朝的国本,既然满清时期人口达到4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为何只养兵不足90万人呢?
清朝背巨额战争赔款,养兵难以为继
清朝对外贸易中一直是处于顺差状态,但是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不仅签订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且还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特别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
甲午战争赔款更是高达2亿3千万两白银,而清朝一年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就是4000万两白银。此时满清已经没有多少钱可用于增加兵员数量以及改善军队装备和训练。清政府经济陷入破产。由此引发全国民众的一致反抗。犯了众怒。辛亥革命的一把火彻底葬送了清王朝。
另外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它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作风,一方面它带有关外少数游牧民族的习气,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汉族政权封建统治的权术和保守性,清朝入关时八旗兵,确实强悍势不可挡。
连明朝末年在各地造反中张献忠的部队以强悍著称,但是跟八旗兵交战中根本不是其对手,两军在大雾中相遇,八旗兵的神箭手一箭就把张献忠射下马,张献忠的部队跟八旗兵一接触马上就溃败了。
清朝兵役制度不良基因,只得依靠汉族兵
由于清朝政权固有的一些不良基因,造成它的兵役制度非常奇特的现象,为啥这样说呢?本来清朝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为了适应渔猎的生活环境,实行全体男子从军的兵役制度,入关时满清八旗不足10万人。
连同其家属全部都有朝廷供养,几代清帝为了防止旗人武功退化或被汉人同化,规定旗人都吃皇粮而不许经营他业,长期让满足保留全部男丁为兵的八旗制度。
汉族从军者采取雇佣实际则是子承父业的世袭制,但是自康熙之后清朝进入了长达100年之久的和平时期,在日久和平时期,这种游牧民族建立的兵役制度,迅速被封建农耕社会所侵蚀。
八旗兵经过一两代后完全丧失了原本彪悍的本色,演变成一群既不会骑射也不事生产的寄生虫,终日靠吃朝廷银饷的“铁杆庄稼”而成为看戏玩鸟纨绔子弟。八旗兵失去战斗力,清王朝只得依靠汉族绿营兵为主,而这支军队也在这种风气下逐渐失去战斗力。
比如1839年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有一次他地方微服视察,到了一家茶馆经过闲聊,得知这家茶馆就是几个绿营兵士兵凑钱开的,他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城里的绿营兵几乎都在外面经商,做买卖。
这些士兵平时也不在军营里训练演习,所以说训练等于是废弛了,上级来检阅的时候怎么办呢?而这些绿营兵还真有办法了,他们就到街上雇一些地痞无赖穿上自己的号衣,临时顶替应卯一下,其实就是雇请一些临时工。
当时的士兵已经严重市民化了,很难作战,甚至连调动都成为困难。即使真正冲锋打仗也,这些绿营兵也是雇请一些不怕死的或者一些死刑犯上阵,自己却躲在后面。而造成这种原因的竟是士兵饷银太低了,据说一人一个月饷银只有1两,根本不够一个人吃饭,更不要说养活家人了。
总之,清王朝的财力本是相对富裕,只是这些钱财大部分用于战争赔款以及各级军官的贪腐,而对于军队的装备和士兵的待遇却一直得不到解决。这样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