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死并非只是一场报仇,更意味着吴蜀之间的恩怨。公元219年,孙权袭击荆州,俘杀了关羽,这让吴蜀两国结下了深仇。随后,曹丕在公元220年登基称帝,接着刘备也在公元221年在益州称帝,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亲自率军攻打东吴。尽管孙权请求和解,刘备不答应。然而,在猇亭战败后,成为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夷陵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关键点之一,对历史和战略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刘备失败后的评价如何?
这场战败给新建的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打击,不仅失去了许多士兵和资源,还有多位将领牺牲。刘备的去世更让这个国家岌岌可危,国内出现了多次叛乱。诸葛亮花了约五年时间重新组建军队、平定叛乱,才使国力恢复到可以再次出兵的程度。在这次战役之后的近四十年里,各国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的联盟也稳固无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三国格局。在夷陵之前,曹丕曾表示:“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备不懂兵法,怎么可能有七百里的防线来对抗敌人呢?”但刘备失败后,曹丕感到得意,吴蜀联盟被刘备自己破坏,为他后来征讨吴国排除了不少困难。
刘备在战前的部署如何?尽管刘备并非军事天才,但他的部署基本上是符合正常战术规则的。刘备的军队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遭到了陆逊大军的阻击,而陆逊的军队则坚守城墙不出。因为蜀军已深入吴境600多里,必须在途中的险要关口布防,并保护后方的补给线,因此分兵布防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乎军事常规的。在猇亭战败后,诸葛亮悲痛地说:“若关羽在此,岂能败北?”在向吴国进发之前,赵云和诸葛亮曾多次劝阻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因为真正的敌人是曹魏,而吴国应该是他们的盟友。但刘备因为过于想报仇,没有听从。
他亲自领兵出征,但如果当时关羽在,情况可能不同。刘备十分器重的谋士有两位,一位是庞统,另一位是法正。可惜庞统在入川途中不幸牺牲于落凤坡,这对刘备来说是个重大损失。法正是谁?为何刘备如此看重他?是因为有了法正,刘备或许不会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诸葛亮曾说:“如果有法正在,就能控制主上,让他不东进;要是他还是东进了,就不会有这样的危局。”这句话表达了对法正才智的敬佩,也说明了法正与刘备的亲密程度,也许甚至超过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