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上旬的一天,湖南省人民政府。
一份紧急电报摆在了当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监察委员主席谭余保的桌上。
湖南省人民政府:请立即核实茶陵罗克绍的行踪,如有发现,请速速逮捕。
电报上鲜明的落款是三个字:毛泽东。
谭余保是茶陵人,看过电报后,他略微愕然,自语道:“毛主席还记得这个人?”
显然,谭余保对于罗克绍并不陌生,他也知道罗克绍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
然而,谭余保不知道的是,这份要求逮捕罗克绍的电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起草的,第一个明确要求逮捕的对象。
时局未稳,国家安全堪忧。大陆尚未完全统一,土匪特务活动猖獗,朝鲜战场局势紧张,而台湾的蒋介石则梦图反扑大陆。
毛主席百忙之中,特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的行踪,其中必有深意。
罗克绍是谁?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何恩怨?毛主席为何急令逮捕他?
这一切都要从罗克绍的身世说起。
毛主席
罗克绍,湖南省茶陵县江口乡蕉坪村人,生于1877年,是当地客籍人,又称客家人。
所谓客家人,即外来移民,与本地人相对。据传,罗克绍的祖先早在元末明初便迁徙至湖南茶陵避难。
在茶陵地区,本地人占据着适合耕种的平原,而客家人只能依附在相对贫瘠的山地生存,两者之间长期存在激烈的竞争与矛盾。
由于争夺生存资源,客家人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有权势的领袖人物,而罗克绍的祖父便是其中之一。
罗克绍继承了家族产业,家境富裕,年轻时好酒好色,结交朋友,年老后成为罗家族长。在他的领导下,罗家逐渐壮大,成为客家人中的首富。
为了保卫家族财产,罗克绍组建了一支私人武装,拥有实力雄厚的家丁,甚至在湖南混乱期间收编了农民武装,成立了茶陵县十八团团防局,并自封为团长。
虽然罗克绍文化水平有限,但他深知武力的重要性,不断扩充自己的私人武装,短短几个月便将队伍壮大到200多人,并开设了一家兵工厂,生产土枪土炮。
毛主席和罗克绍本来并不相识,然而一切都在1927年10月发生了变化。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残余部队抵达井冈山,从此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井冈山及其周边的宁冈、永新、茶陵等县建立了党组织,壮大了武装力量。
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罗克绍家族也成了他们的攻击目标。
罗克绍当然不甘心,但他一个人难以对抗红军,于是便投靠了蒋介石,获得了茶陵、酃县、宁冈三县团防总指挥的头衔,成为了湘赣边界最大的反动武装民防领袖。
这三个县城位于井冈山附近,使罗克绍与毛主席成为死对头。
此后的日子里,罗克绍至少与毛主席和井冈山结下了三桩深仇。
罗克绍和毛主席的第一次“结仇”发生在1927年12月,这一次几乎让整个井冈山陷入危机。
1927年12月,毛主席派出部队攻占茶陵,建立了工农兵革命政权。
然而,敌人很快发起反攻,尽管我军奋力抵抗,但由于敌人众多,最终被迫撤出茶陵城。
撤退途中,第一团团长陈浩和副团长徐恕等人背离革命,率领600多人的部队准备投靠国民党。
这600多人是革命的精锐部队,一旦投敌,将给井冈山根据地带来巨大损失。
消息传到井冈山,毛主席焦急万分,夜以继日地追赶陈浩。
毛主席决定留下主力吸引敌人,自己带领着仅有的8个人,利用夜色乘木排沿河而下,绕过江口村,直奔湖口乡。
湖口挽澜
这个计划极其危险,但毛主席别无选择,立即带领队伍行动,成功绕过了罗克绍的防线,在第二天黎明时分追上了陈浩准备投敌的第一团。
毛主席果断地下令将部队拉回湖口,逮捕并处决了公然投敌的陈浩等人,成功挽救了这支宝贵的革命队伍,被后人称为“湖口挽澜”。
事后证明,若毛主席再晚到十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罗克绍的敌视行为差点使重大事务受阻,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让毛主席一生难以忘怀。他愤怒地说:“罗克绍可恨之极,差点耽误了我们的大事!”
毛主席深知罗克绍对井冈山的威胁,他曾在一次会上公开说:“在井冈山有两条大地头蛇,东边有肖家璧,西边有罗克绍,不把他们打掉,我们是不得安宁的。”
然而,随着毛主席离开井冈山以及后来革命形势的变化,毛主席的精力无暇再顾及这条“地头蛇”。然而,罗克绍这个名字始终在他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难以忘怀。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195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土匪活动猖獗,解放军在各地展开剿匪行动,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江西是革命老区,这一带的剿匪活动更是牵动着毛主席的心。
1950年11月的一个深夜,毛主席正在办公,突然想起井冈山的土匪罗克绍这个耳熟的名字,他迅速动笔,写下了一封加急电报:
湖南省人民政府:请立即查明茶陵县是否有罗克绍的踪迹,并迅速抓捕。
第二天,电报就到了当地官员的办公桌上。这一幕正是文章一开头的情景。
事实上,如果不是毛主席这封加急电报,罗克绍很有可能逃脱惩罚。
湖南省政府接到电令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茶陵县展开调查,初步摸清了情况。
红军离开井冈山后,罗克绍失去了对手,在当地更加肆意妄为,欺压百姓,作恶多端。
然而,随着解放军力量的增强,罗克绍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对抗,于是解散了联防团,并自愿将武器交给政府。
就在此时,解放军干部抵达江口乡一带,他们并不了解当地情况,误将罗克绍错认为开明绅士,计划依靠他开展群众工作,甚至安排他召集村民开会,进行土地分配。
罗克绍抓住了这个机会,积极表现自己,甚至主动捐出全部财产和土地,一家人搬到了一间破旧的土砖房中,穿着破烂衣服,故意营造出十分可怜的形象。
这一策略奏效了,解放军以为他有些文化素养,表现积极,于是安排他担任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
只有罗克绍自己清楚,自己的手上沾满了红军战士和革命干部的鲜血,每天都活在恐惧中,时刻担心着毛主席的报复。
然而,罗克绍并不知道,1950年11月下旬,他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毛主席已下令逮捕他。
消息的泄漏者是他的亲戚罗天文。
罗天文在江口乡政府任职,一天他到茶陵县办事时,偶然听到县里有关罗克绍的消息,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罗克绍。
罗克绍听闻此事,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然而,他心思敏捷,想到罗天文曾向县里暗示他可能已经去世,于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上演一场假死的好戏。
罗克绍在当天的夜晚,他的家里传来了凄厉的哭声。次日一早,罗克绍的亲属心怀沉痛,向外界宣布了一个惨痛的消息:罗克绍不幸罹患重病,不治身亡。
死因被确认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需要迅速进行埋葬以防止传播。
罗克绍的家人匆匆办理了他的葬礼,罗克绍便以这种方式“去世”。
第三天,当地公安机关得知罗克绍刚刚过世,家人正在举办丧礼时赶到现场。然而,他们不太相信这个消息,于是专门前往罗克绍的墓地查看。他们发现了一座新的坟墓,上面刻着墓碑,只好无奈地返回。
这一事件很快传到了一位资深公安耳中。这位老公安立刻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不可能如此巧合。他们刚刚接到抓捕罗克绍的命令,而他就在这时“死”了,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
老公安告诉下属,“死者留尸”是确定身份的唯一方法,因此必须立即前去开棺验尸,以免受骗。
干警们恍然大悟,他们秘密地赶到罗克绍生前的所在地,打开坟墓,发现里面是空的。他们随即展开了秘密调查,终于确认罗克绍并没有死,而是潜藏到了山上。
为了避免惊动蛇,当地公安局没有匆忙搜山,而是在罗克绍家附近设下了蹲点。他们发现罗克绍的家人每天在固定时间带着饭盒外出,很可能是在给罗克绍送饭。
当条件成熟时,公安干警悄悄跟踪着罗克绍的家人上山,最终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发现了罗克绍的藏身之处。他们一拥而上,将罗克绍擒获。
罗克绍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是徒劳的,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被抓获后,罗克绍被立即押送至当地。
相关消息传到了上级领导处,他们松了一口气。这个作恶多端的罪犯终于被抓获了。
在公审中,法院一审判定罗克绍犯有严重的罪行,判处死刑。
判决结果再次上报,领导亲自批示:“罪大恶极,应当依法处决。”
于是,在某年某月某日,罗克绍被押解到执行死刑的地方,最终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清脆的枪声响起,宣告了罗克绍的终结。
这个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地头蛇”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