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境内,有一个面积17.05万平方公里的自治共和国,名叫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基本完全接受俄罗斯的管辖,而俄罗斯也依赖图瓦共和国的战略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图瓦共和国是个很陌生的名字,它一点都不起眼。然而,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图瓦共和国其实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动荡不安
在归属于俄罗斯之前,图瓦共和国的名字叫做唐努乌梁海。在唐朝时期,唐努乌梁海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然而,这块土地的历史始终动荡不安。唐朝灭亡之后,唐努乌梁海再次落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手中,但随后,在元朝和清朝,又相继被收复。
清朝时期,唐突乌梁海地区渐渐稳定下来,享受了一段短暂的繁荣。
然而,随着近代的到来,沙俄入侵,唐努乌梁海又一次被割让。
直到199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在协议中,中国承认了俄罗斯对于唐努乌梁海的主权。
关于唐努乌梁海的故事,始终有些沉重。
直到现在,图瓦共和国,也就是曾经的唐努乌梁海,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在俄罗斯,它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如今,受到战争的影响,恐怕前途更加渺茫。
这不由得让人大呼可惜,假如这个地区没有在1994年被划分出去,而是始终属于中国,也许,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至于过得如此穷困潦倒。
但是,一切早已成了定局,何况,唐努乌梁海敏感的地理位置,便决定了它很难拥有平静的日子。
通过史书寥寥几笔的记载,就能看出这块土地有多么的命运多舛。
突厥、鲜卑、匈奴都曾经占领过这里,这块土地距离中原地区实在太遥远,所以,经常处在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冲突的中心地带,经年战火不休,民不聊生。
被唐朝纳入版图,是这块土地头一次迎来平静。
然而,唐朝不久之后便灭亡,迎接唐努乌梁海的依然是永无休止的战火。
16世纪,沙俄盯上了这块土地,那时,沙俄正处在疯狂扩张时期。
虽然,那时他们在欧洲已经打下了不少的土地,可是,那些土地常年积雪覆盖,太过贫瘠,为了生存,沙俄开始寻求向亚洲扩张。而这样一来,沙俄和中国之间便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中国东北地区的富庶,让沙俄非常嫉妒,所以,他们开始不断的向远东地区殖民,希望能够逐步蚕食中国的领土。
不过,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并不畏惧仍在发展之中的沙俄。
康熙24年,清朝和沙俄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在战争之前,康熙皇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国内兵力空虚,沙俄正是瞄准了这个机会,希望能够从中国这里占点便宜。
不过,连续的战败很快让他们认清了现实,最终,沙俄和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双方的边界。
暗中蚕食
然而,雅克萨战争之中,清朝虽然胜利,却没能消磨掉沙俄的野心。
因为,在这场边界争端之中,沙俄占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们活动的地带,距离中俄边境非常的近。
而对于清政府而言,政治的核心依然在中原一带。所以,对于北方边境,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沙俄正是利用这种差距,在雅克萨之战结束之后,依然在北部边境盘旋,并且,他们开始在贝加尔湖沿线,暗中侵略那些无人管辖的北方地带,诱骗中国的牧民加入沙俄一方。
这导致当时的中国蒙古,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有不少土地都被沙俄以这种方式非法侵占。
清政府对此非常不满,但沙俄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当时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双方对于蒙古一线的边境始终存在争议,所以,并没有在条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
沙俄正是吃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肆无忌惮。于是,清政府不断要求沙俄前来谈判,尽快的划定蒙古一线的明确疆界,但是,沙俄始终置之不理。
沙俄这种拖延战术起到了效用,因为,很快清政府又陷入了和准格尔部族的苦战之中。
虽然,最后清政府依然成为赢家,但是,战争必将带来消耗,这导致清政府对于边境的沙俄非常担忧,如果两线作战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清政府的崩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选择向沙俄政府妥协。
1727年,清政府和沙俄政府共同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重新划定了两国的边界。
当时,外蒙古一线的很多土地已经被沙俄事实上占领,而清政府又对此作出让步,于是,沙俄堂而皇之的把这些土地收归己有。
而唐努乌梁海这一地区,虽然没有被事实占有,却也岌岌可危。
沙俄不断的煽动唐努乌梁海的部落首领,劝说他们反叛清政府。
然而,清政府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在乾隆当政期间,几度平定了唐努乌梁海的叛乱,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统治,让沙俄的美梦再一次落空。
可没过多久,清政府在大航海时代的冲击下,开始迅速衰落,英国、法国等列强纷纷扣关,清政府被迫割地求和。
这样的大好机会,沙俄当然不会放过。很快,沙俄也气势汹汹的来到了北京,开始与清政府商量割地赔款的事情。
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么强硬。
在谈判的过程中,清政府官员唯唯诺诺,几乎全盘接受了沙俄提出的过分要求。
自1869年开始,清政府和沙俄三次重新划定边界。最终,清政府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罗斯。
不过,唐努乌梁海还没有完全的陷落。因为,在这些条约中也明确规定了,沙宾达巴哈至博果苏克一线以东的唐努乌梁海盆地,为中国领土。
不过,沙俄的野心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被满足呢?
阴谋诡计
即便此时沙俄已经从中国手中抢去了难以估量的领土,但他们的侵略行动仍在继续。他们很快又迫使清政府答应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允许俄国商人在唐努乌梁海一代进行自由贸易。
对清政府而言,唐努乌梁海这样一个偏远地带,根本就没有什么贸易可言,对沙俄来说,却完全不同。
进入唐努乌梁海的不只是商人,还有大量的军队以及俄国移民,沙俄决定用这样钝刀子割肉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把唐努乌梁海变成自己的领土。
清政府软弱无能,而沙俄野心勃勃,生活在唐努乌梁海的人民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大量的俄国商人开始在唐努乌梁海恶意倾销,非法竞争,本土的商人被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迫接受俄国的贸易方式,经济命脉渐渐的把控在了沙俄的手中。
当商人在唐努乌梁海赚够了钱,他们又开始大量的修建庄园,修建商站。
当时,有不少沙俄人来到唐努乌梁海一带采风观赏,他们在文字材料里记录下了那些庄园的豪华精美,并为之赞叹。然而,这一切建立在唐努乌梁海人民的血泪之上。
当然,比经济蚕食更可怕的,是沙俄的民族政策。
从1907年开始,沙俄移民开始疯狂的向唐努乌梁海一带迁徙。
很快,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便被挤压的半点不剩。短短几十年,这块曾经属于中国人的土地,便再也看不出中国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他们在移民的第一年,就在这里建立了68个大规模的移民点。
五年之后,来自俄国的移民便把控了当地所有的重要职位,从商铺工厂,到宗教场所,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容身之地。
被迫离开家园的中国人只能向清政府求助,然而,清政府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他们无力对当地的中国百姓提供支持。
而当清政府灭亡之后,这种状况更加糟糕了,中原大地上军阀混战,没有人再去顾及唐努乌梁海发生了什么。
也就是在清朝灭亡的1911年,俄国沙皇说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发生了一些巨大变化,我们必须更积极地解决这个问题(指侵占唐努乌梁海),否则我们在沿中国边界的任何地方,都不能为自己捞得好处。”
唐努乌梁海为沙俄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他们怎么也不可能放弃到嘴的肥肉。
这一年,俄国移民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当地总人口的51%。
1912年,为了让唐努乌梁海彻底脱离中国政府的控制,于是,沙俄直接宣布,唐努乌梁海这块地区独立了。
而在唐努乌梁海所谓的独立宣言公开之后,沙俄又立刻宣布,从今以后,沙俄将成为唐努乌梁海的保护者,任何人想要进入唐努乌梁海,都必须要经过沙俄政府的同意。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量的俄国旧贵族从莫斯科仓皇逃窜到了边境,以唐努乌梁海作为反攻红军的中心点。
而红军为了彻底剿灭旧势力,也决定进入唐努乌梁海,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中国政府则有心趁着沙俄内乱的工夫,将唐努乌梁海收归。
多方混战之下,唐努乌梁海彻底变成了火药桶,平民百姓只能再一次背井离乡,以逃避战火。
历史遗憾
中国并没能在这场混战之中成为胜利者。
1921年,苏联红军扶持当地贵族,在这里建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并再一次表示了唐努乌梁海的独立。
随后,苏联红军又将此地改名为“唐努图瓦共和国”,这也就是今天图瓦共和国的前身。
虽然政权发生了改变,但是唐努乌梁海的遭遇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被无情的侵占着。
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但实际上,唐努乌梁海从未真正独立过。它使用的是苏联的宪法,接受的是苏联军队的管辖,这块土地上所有的收益,自然也归苏联所有。
此后20年的时间里,苏联一直不断加强着对这块土地的控制。
1944年,时机成熟了,图瓦共和国向苏联发去了一份申请,希望能够让图瓦共和国并入苏联。
而苏联自然欣然接受,从此,图瓦共和国以一个自治省的形式加入了苏联。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中国当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但这个消息还是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
从沙俄到苏联,他们如此无耻的将一块属于中国的土地据为己有,国民政府对苏联提出了抗议,要求他们归还领土。可是,在国家弱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抗议也显得如此无力。
从这一刻开始,唐努乌梁海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的微弱。
俄国的文化不断的侵袭,加上此时,唐努乌梁海地区所居住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是俄国移民,所以,他们的民族认同已经完全的偏向苏联。
只是,加入苏联,并没有为唐努乌梁海带来什么好处,这里依然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地区。
苏联解体之后,唐努乌梁海又一次获得了短暂的独立。但是,就如以前一样,它的独立只是镜花水月,俄罗斯又怎么可能放弃苏联留下的这样一份遗产呢?
苏联解体了,但是俄罗斯联邦还没有解体。
所以,时至今日,图瓦共和国依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员。
它敏感的地理位置让俄罗斯对其严防死守,同时,也导致图瓦共和国失去了发展经济的空间,这样的命运,很难改变了。
再多的遗憾,也没有办法让图瓦共和国回到中国,我们只能以史为鉴,铭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