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和优秀品格。
回顾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自1921年我党诞生之日起,一个个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模范不断涌现,使我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形象,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而在这其中,曾先后担任过陕西、宁夏、山西“一把手”、中顾委委员的霍士廉同志,就是为人民称道的典范之一。
那么,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霍士廉,山西忻州人,1909年4月出生。
他早年就读于忻县中学,期间曾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并组建了革命青年团,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革命道路是艰苦而危险的。
1935年秋,由于叛徒出卖,西安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霍士廉也因此差点被敌人逮捕,最后还是在同事和当地群众的全力帮助下才得以脱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霍士廉虽然脱险,但此刻的他身无分文,根本没有能力去找寻党组织。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先当一个“麦客”,沿途给人家割麦子,以赚取盘缠。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霍士廉终于成功进入陕北苏区,并于当年入了党。
在陕北苏区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抗日战争便爆发了。
之后,霍士廉受到党中央委派,前往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他是开辟以清河平原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4年初,霍士廉奉命调任忻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期间大力开展“双减”运动,极大巩固了忻山根据地。
解放战争爆发后,霍士廉领导的忻山根据地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粮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初,霍士廉正式调任华东局秘书长,为解放和全面接管浙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到1965年调往西北工作,霍士廉在浙江工作了整整16年之久,期间历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主席、代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
然而,他虽身居高位,但却始谦逊低调、清廉自守,其为人处事正如他名字一样——以廉为首。
1958年10月,时任浙江省代省长的霍士廉,兼任新成立的省计划委员会主任一职。
众所周知,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物资极度短缺,很多商品都需要凭票据才能购买。
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有一些人会利用手中的职权,帮助自己和他人谋取利益、“开后门”。
有一次,一家工厂制成新产品后兴奋地向省里报喜,并第一时间将新产品送到了省计委。
这看似并没有什么,但霍士廉得知后,却专门派人去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要求计划部门不允许有“开后门”的情况。
因为一旦开了后门,那么不仅会给物资供应增加困难,而且还会腐蚀干部,使其脱离了群众。
于是,省计委根据霍士廉的意见,当即便下达了两条指令:
第一,送来的这批新产品,除了留下必要的展陈品外,其余全部原路退回;
第二,以后任何人不准“开后门”买新产品。
就这样,“开后门”的风气在霍士廉的明确要求下,逐渐得到有效遏制。
除此之外,霍士廉对待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抓得非常紧。
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省粮食部门创造性的采用了“册、证、票”三条管控措施并用的方法,对粮食供应实行了严格管理。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一些基层领导在粮食供应问题上“乱批条子”、“乱开口子”的行为。
在霍士廉的领导下,浙江省的粮食供应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以至于周边的兄弟省份也纷纷前来向他取经。
1965年10月,霍士廉被调到西北局书记处任书记,后又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二政委。值得一提的是,他担任该职位,还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同意的。
1977年1月,霍士廉又被调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任党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军区第一政委。
1981年3月,霍士廉调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尽管此时的霍士年已年逾古稀,但在上任后,他几乎走遍了山西全省所有的市、县进行调查研究,纠正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并大力开展农村改革。
2年后,即1983年,霍士廉同志正式从省委第一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担任山西省省顾委主任。
1996年11月17日,霍士廉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熟话说“虎父无犬女”,霍士廉的女儿霍玲也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她是海军少将,是我海军某实验基地的总工程师。
关于霍玲将军的故事,文史君将在下期内容为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