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后期开始,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逐渐加深,同时苏联企图在中国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舰队,将中国绑上自己争霸全球的战车。中苏关系由此破裂。
由此一来,双方之间的债务问题被摆上了明面。那时的中国处于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如何才能还清欠下苏联的86亿外债呢?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仅在1964年还清了债务,还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这为中国在全世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形象。“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了当时一句颇具民族自豪感的口号。
那么,中国是如何欠下这笔巨款的?这86亿元的债务中,都包含哪些部分呢?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又是怎样还清这笔巨款的呢?想探清问题的真相,还要从抗美援朝说起。
蜜月期,苏联援助中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一路势如闪电,将南韩军队压缩在了仅有一平方公里的釜山环形防御圈。如果战争照这么打下去,那么朝鲜军队不日就能收复失地。
然而,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陆仁川,战场形势大变。9月28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准备向三八线挺进。已经失血过多的朝鲜人民军头号首领金日成, 不得不向“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求援。但是,斯大林担心苏美交战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更担心会失去其在欧洲的利益,拒绝了金日成的出兵请求,却转而致电驻苏联中国大史罗申,让他转毛主席或者周总理:“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
10月1日,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提议下,向中国发来了求援信。一穷二白,缺乏工业基础的中国,在经历了18天艰难的决断后,做出出兵朝鲜,保卫国门的决定。志愿军迈出国门之前,中国向苏联请求武器支援。而苏联也想借中国之手,牵制美国的力量。于是,斯大林答应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武器装备和相应的技术指导人员。
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的飞机一趟趟的轰炸志愿军的后勤部队,毫无空中优势的志愿军想要对抗敌人的轰炸,不得不付出难以想象的牺牲。苏联知道后,向中国提供米格系列战斗机,并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这也为后来中国建立空军部队奠定了基础。
另外,中国的小米加步枪和美军的坦克装甲火炮等现代化武器相比,显得势单力薄。为此,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铁柄冲锋枪等装备。
总计下来,苏联一共支援了中国60个步兵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虽然它们大都是苏军二战后淘汰下来的老旧武器,甚至坦克上还有战争中留下的弹孔,但是不可否认,它们依然使志愿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过,苏联不是中国,不像中国一样,对待同志和兄弟,向来是无偿援助。中国原本是打算以租借的方式受援,但是苏联坚持以贷款的方式,把物资卖给中国:1950年提供的物资按照全价计算;1950年之后的物资按半价折算。前后加起来,总计30亿人民币,折合美元13亿。
1955年,面对新中国的寸步不让,苏联终于同意将旅顺口的防务移交给了志愿军第3兵团。这个在沙俄时期被掳走,之后到了日本人手中,又被蒋介石政府以30年期限租给了苏联的天然良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苏军撤退时,有大量的武器无法带走,而中国正处于改善部队武器装备的关键阶段。苏联便以9.8亿人民币的价格,将这批带不走的武器卖给了中国。
除此之外,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苏联根据条约规定向中国运送了部分机械设备,车辆和飞机等物资。在一些苏联援建的企业中,苏联以提供设备的方式入股。中苏关系破裂后,援建的设备物资和股份则都被折合成了债务,共计2071万卢布。
军事支援,出售武器,经济援建,这三部分加起来,共计86亿人民币。
交恶期,债务摆上明面
1960年,党中央正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如何对待中苏之间日益加深的分歧时,突然收到苏联发来的照会,单方面通知撤退所有苏联在华专家。苏联的背信弃义,使得已经在行进中的257个科技合同被迫中止。此举极大的伤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给两国关系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存实亡。
拿人钱财,就要受制于人的国际不成文规则,深深刺痛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毛主席不是一个愿意低头的人,党中央更加深刻得意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自决,必须实现真正的民族自立。
北戴河会议上,当即有人提出:“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同年10月,酷爱吃红烧肉的毛主席,放弃了这个爱好。周总理表示:“借钱要忍,还钱要狠。”
尽管1961年2月,和美国剑拔弩张的苏联为了拉拢中国,主动向周总理示好,表示可以向中国提供米格21的样品和设计图纸,并在同月27日,致信毛主席说,苏联可以在中国经济困难的时局下,向中国免费提供50万吨糖和一百万吨粮食,中国皆婉言谢绝。
至于民间长期盛传的苏联向中国逼债,从目前的考据来看,并没有官方资料证明确有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详细记载着中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并未提及苏联逼债这一事。
另一部对中苏经济博弈记载详细的文献《中苏关系史纲》,同样未提及此事。虽然上世纪70年代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表过《苏修逼债》一文,但是文中只是讲述了苏联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逼债的情况,并未涉及中国。
从相关报道和中央披露的外交档案判断,中国是本着彻底实现独立自主的原则,避免苏联以债务对中国施压,而自觉主动向苏联偿还债务,并没有坊间传闻的逼债一说。
中国在考量了自身各方面情况后,向苏联承诺:将在五年内还清所有款项。
1960年的中国,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叙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在国内的经济状况如此堪忧之际,中国要想还清苏联的外债,非上下一心不可为也。
困难期,勒紧裤腰带还债
如果直接以资金的形式偿还,当时的中国必定是吃不消。最好的方式,则是以附加值高的机械设备等价偿还。然而,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不要说给苏联抵债了,自己国家尚且供给严重不足。最终,党中央选定以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如生猪,粮食,鸡肉,鸡蛋,苹果等作为偿还债务的替代品。因为本国地理条件所限,苏联在农作物和副产品的培育上有很大缺口。于是,苏共中央答应了中国的抵债提议。
为了为国家还清债务,为了不受制于苏联,全国上下都勒紧了裤腰带。仅拿生猪和粮食生产大省--河南来说,郑州肉联厂在冬季前后的半年时间里,平均每天要杀5000头猪。值得一提的是,虽是粮食大省,河南的日子并不好过,她是“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五个省份之一(另外四个是四川,甘肃,安徽和江西)。
随着国内粮食供应的日趋紧张,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国家决定停止用粮食还债的举措,改用可可托海生产的稀有金属矿。可可托海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圣地”。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内富含的钽铌,是人造卫星,火箭,航天飞机等前沿科技必不可少的金属材料。用矿产资源还债,正中苏联的下怀。
这个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的地质宝库,被称为中国寒极,年均气温只有零下2度,冬季气温更是低至零下40度。曾经有建设兵团的士兵,在这样极度严寒的地方,耳朵被冻得硬邦的,撞击到硬物后,直接整个掉了下来。
就是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新疆自治区冶金局局长白成铭带领工人烤化冰雪,用风钻打眼,再一点一点地爆破,他们凭借手工选矿,再用羊皮篓把矿石背到地面以上。参与到这场大会战的工人们,拿出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一片寒天雪地中,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史诗。据统计,紧靠可可托海这一处的矿产,我们就还上了苏联48%的债务。
全国各地共克时艰,最终在1964年还清了所有债务,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随后,中国又还清了国内公债。一时间,“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了内宣外宣中一句让中国人无比自豪的话。中国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还清别人钱的品格,为自己在世界面前树立了公信力。同时,无债一身轻的中国,更不会受苏联的摆弄,为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一个有骨气的国家,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屈辱已是过去,我们不会重蹈覆辙。对中国的话事权,只能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