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如今已经并不存在的苏联,许多国人的印象都是“老大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也的确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大量实打实的帮助。不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那样简单,苏联当年也同样为新中国挖下了大量的坑,而且有不少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从“九一八”开始
抗战爆发之前的远东地区,中、日、苏之间呈现出一种实质上的三角关系。
由于日本陆军内部激进派力主“北进”,苏联也同样面对着与日本开战的可能。对于斯大林来说,最好的如意算盘当然是先让日本与中、美冲突,从而实现置身事外的目标,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于是,当时的苏联采用了与昔日马其顿防线接近的“挤压防堵”策略,通过在远东不断增加武力配置来堵死日本的北进之路,迫使日本选择南下侵华。
苏联的谋算十分清楚:一旦中日关系绷紧,那么当时因为意识形态、历史问题等因素而一度十分紧张的中苏关系必然缓和。苏联自身需要一个坚持抗日的中国,而中国也会越来越需要苏联从内陆方向提供的外援。等到日本陷入中国地区的战争泥沼之后,苏联再对中国施以援助,如此便能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局势发展确实基本如苏联预期的那样进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从东北开始其侵华步伐;1941年4月,在经过若干年的讨价还价后,《苏日中立条约》正式签订,约定为期五年。
关于《苏日中立条约》
“中立条约”的主要约定通常都差不离,如果缔约的一国和其他国家打起来了,那么另一国需要遵守约定,保持中立不参战。日苏两国互相承诺保证中立,彼此都庆幸暂时降低了与对方火拼的风险,但这个条约却是以干涉中国内政为筹码的,也使得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什么说苏联和日本签订的条约,严重损伤中国利益?
因为这两国在签约完成的同一天,还共同发表了一条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所谓“满洲国”的领土完整不可侵犯,日本则对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外蒙”)作出了对等承诺。
这就意味着苏联下一步为了缓和对日关系,必定会减少对中国提供的援助。而且,日苏之间取得这样的共识,本质上拿着中国的领土利益做交易才达成的,也难怪蒋介石一闻此讯,直接就说这是俄方“损人利己之一贯惯技”。
即使难以作出实际有力的反制,民国政府也没办法对这种越俎代庖、“慷他人之慨”的举动听而不闻。时任外交部长的王宠惠在第二天就发出了声明,强调“东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苏日拿着中国的主权订立条约,中国政府是绝对不可能承认的。
当然,苏联要达成自己“促使日本将战争枪口对准中国”的目标,它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纸条约。为了震慑日本,它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就在远东地区进行一系列加强国防力量的操作。各类机械化重武器部队都有扩充,飞机近两千架,太平洋舰队的舰艇近三百艘,驻军力量在50万人以上。
正是靠着这样左右逢源、多方横跳的操作,苏联才在二战期间避开了两线作战的风险,一直有惊无险地撑到了二战结束,而且站上了足以左右世界局势的位置。
“三巨头”与雅尔塔体系
1945年2月,二战的局势肉眼可见地走向尾声。随着苏军在战场上开始逆转反攻,斯大林和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风生水起,他被视为足以左右当时世界局势的“三巨头”之一,与罗斯福、丘吉尔鼎足而立。
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黑海北部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开会的地方属于苏联。这个会议成了斯大林一生功业的顶峰。为了换取苏联在远东出兵、对日本作战,美国在会上不断“代替”中国转让大量特殊利益,苏联从中捞到了大量好处。
苏联并非不想洗雪日俄战争的耻辱,但它仍然留着日本,摆出可以为日本提供“调停”的姿态,也屡屡拒绝出兵远东。这样的姿态实际上是将日本作为筹码,压迫美国让出更多利益,同时也阻止美国援华,防止邻国的实力得到增强。
有英国学者统计,二战期间,仅仅美国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一千七百万吨物资,其中超过八百万吨经由远东运入。然而苏联一方面通过远东接收援助,另一方面却仍然维持“日苏友好”的约定,以此为借口拒绝盟军使用远东基地打击日本的要求,也禁止盟军使用这条通路为中国运送援助物资——无论接收方是重庆还是延安。
苏联的这一番操作果然奏效,美国为了把苏联拉过来,促使其对日宣战,又一次把中国的切身利益作为筹码送给了苏联。
这三个大国在雅尔塔签订的秘密协议中,牵涉到中国的条文主要有以下这些:维持外蒙古的现状不改变、大连港国际化且保障苏联优先权、苏俄海军可以租借旅顺港、苏联插手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在满足以上条目之后,保障了中华民国拥有满洲地区完整主权。
从这些信息中不难看出,苏联在雅尔塔与英美达成共识,与之前和日本签约时的局面也不无相似之处——同样都是通过对中国利益的划分,满足了大国的胃口,接下来其他的事情才能顺畅谈得下去。
外蒙和“不冻港”
为什么苏联对于分裂外蒙如此热衷?如果站在苏联取守势的角度上,是因为外蒙古距离西伯利亚铁路太近,苏联担心这条远东大动脉受到来自中国的武力威胁。
然而实际上,苏联并不是一个时常采取守势的国家,苏联意图对中国保持压制和威胁的态势,外蒙古便凸显出特殊的地理价值和军事价值。这片土地西接新疆、东连东北,而且距离中国首都北京也很近。一旦局势有变,来自苏联的钢铁洪流完全可能用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
这样的危急局面并非杞人忧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陷入紧张,苏联便曾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了近百万大军,对中国整个北方的安全施加巨大压力。
至于苏联对旅顺和大连港的垂涎,更是要追溯到一个历史悠久的苏联(俄国)传统策略问题。
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影响深远的“出海口战略”。这位大帝认为未来时代必定是大航海时代,内陆国家天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致力于大北方战争,将大半个波罗的海变成俄国内湖。此后的继承者和更替者,也几乎人人都继承这个路线。
无论是俄国还是苏联,虽然这个国家国土广大,但却始终没有能够连接全球级主要航海线路的出海口。这也成了该国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它向西南方向扩张、谋求黑海出海口,向东谋求太平洋出海口,向南谋求印度洋出海口。
虽然从满清手上抢到了海参崴,甚至连名字都改成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但由于纬度够高的缘故,这个港口并不是一个不冻港,商业价值受到制约。俄国也曾经占据过旅顺大连,后来因为日俄战争之败,这两个港口又被日本人夺到了自己手上。
旅顺与大连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一方面带有绵亘数代的“不冻港”情结,另一方面又是洗雪“战败”耻辱的象征。可想而知,雅尔塔会议之后苏联控制了这两个港口,是无论如何不肯轻易吐出来的。
铁路“共管”
既然已经说到了苏联对旅顺、大连的觊觎理由,那么这个协定中关于中国的最后一条——苏联对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保持极大控制力度——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雅尔塔会议之后,即使苏联已经实现了染指旅大,但仍然还需要解决一个关联问题:旅顺、大连都在中国境内,与苏联领土并不相连,要长期保证对这两个宝贵港口的控制,就必须保证控制中长铁路。
这条铁路最早动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名叫东清铁路,是沙俄为方便攫取中国东北的资源利益而建的,客观上也拉动了沿线许多城市的交通和贸易发展。后来经过增建、并入其他线路,最终形成一条由苏联境内经哈尔滨、长春直达旅顺的铁路线,它的名称也变成了“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
雅尔塔会议将中长铁路的很大一部分控制权划归苏联,这就相当于苏联在中国国土之内拥有了铁路沿线的势力范围,不但令中国的主权受损,甚至连国土安全都因此岌岌可危。
旅大两港扼守渤海门户,一旦失去对这里的控制,相当于京津重地门户大开,外来军队一旦从大沽口登陆,分分钟威胁首都的安全。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外国侵略者都是从这条路线登陆入侵,一路打到了北京。
如果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考量,这些条文每一条都是大坑,不但在当时难以被社会舆论接受,长远看来更是后患无穷。
但即使如此,在抗战胜利的前夕,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还是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事实上承认了雅尔塔协议的生效。根据前后这一系列条约的规定,长春铁路由两国共管30年、旅顺海军基地的共享年限同样是30年,大连成为自由港,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则由中苏“共同经营”。
结语
条约虽然由蒋介石政府签订,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并不适宜直接废除,而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摆上了共和国领导人的案头。建国后仅仅两个多月,毛主席便率代表团出访苏联,后来周总理也赶了过去。这是新中国建国之后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目标之一便是解决当初中华民国那个条约留下的烂摊子。
经过了极为艰苦曲折的博弈,直到1950年的2月14日,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才终于尘埃落定,毛主席形容这个过程是“让老虎吐出口里的肉”。至此,雅尔塔秘密协定中苏联给中国挖下的坑,也才获得了基本的解决。
参考信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例》签订始末;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12期
试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中的条约继承问题;社科纵横;2016年3期
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变化;九州出版社;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