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还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创始人
2025-07-08 11:33:01
0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震惊了整个大清王朝。作为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虽然依旧镇定自若,但内心的那份忧虑却呼之欲出。她操办了光绪的身后事宜,确立了新帝溥仪的储位。然而就在同一天,慈禧自己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病魔。她昏迷、苏醒,依旧勉力处理着国事,直至临终前一刻仍在修改自己的遗诏,似乎还有些未了的心愿。这一天对慈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是否真的如她所说那般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切的疑团都将随着这个有争议的一生的结束而逐一揭晓,而她生前最后的举动又将给人留下怎样的终极印象呢?

一、皇权易手,新旧更替之际

1908年11月14日,清帝国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驾崩,这一噩耗如惊雷般在整个大清王朝掀起了滔天巨浪。光绪帝在位时曾发起过戊戌维新变法,意图革新国家,但最终因为慈禧太后的插手而以失败告终。光绪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早已被慈禧架空,无权决策国家大事。

光绪一朝建树不多,但他的离世仍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哀悼。百姓们为之垂泪,视之为一位可亲可敬的君主。而在紫禁城中,光绪驾崩的消息如一记重錘,狠狠砸在了统治者们的心头,权力更迭的阵痛开始逐渐显现。

作为一手把持朝政大权的慈禧,在获知光绪驾崩的消息后,面色依旧沉着冷静。她立刻召集亲信们开始商议处理后事。按照规矩,此时应该由她和重臣们从光绪的宗亲中,选出一位合适人选另立新帝。

在庆亲王、醇亲王等人的参与下,一场关乎皇位传承的权力博弈开始上演。庆亲王力主立溥伦为新帝,溥伦出身于道光皇帝长支,他认为应当将正统皇位重新还给这一家族。而醇亲王赞同立自己的儿子溥仪,更获得了慈禧的支持。

最终,在慈禧的主导下,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成为了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这个结果也很快传递给了临终的光绪皇帝,出乎意料的是,一向寡言少语的光绪对此表示十分赞同,似乎是在最后时刻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妥协和退让。

就这样,在一片喧嚷与争论声中,清朝的皇位转移完成了。光绪帝的时代划上了句号,新帝溥仪继位,皇权易手的浪潮开始在紫禁城中肆虐。这场新旧交替注定将掀起惊涛骇浪,给这个stepaded王朝带来无尽的嘶吼与惶恐。

二、疾病突袭,暗潮汹涌

就在光绪帝驾崩、新皇继位的震荡不安之中,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当日下午,慈禧太后自己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病症袭击。这位曾经权倾朝野、傲视群雄的老佛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却不断受到命运的嘲弄和考验。

根据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普兰德·拜克豪斯的记载,光绪逝世后,慈禧仍一如既往地操办着后事,直到深夜方才停歇。那时的她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看不出任何异样。可到了第二天中午,慈禧的脸色就已经微微有些不对劲了。

11月15日上午,慈禧仍在为光绪的身后事宜操劳,直到中午用膳时分,她的神色突然与往日判若两人。原本精神抖擞的老佛爷,眼见就变得无精打采、面无血色,整个人都疲惫不堪。午饭过后,慈禧更是陷入了昏迷,吓得在场的重臣们纷纷聚集在仪鸾殿,不敢有丝毫怠慢。

慈禧在半晌后苏醒过来,虽然勉强下令将国事全权托付给了新任摄政王醇亲王,但她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命悬一线。这个消息在紫禁城内迅速传开,顿时惊动了所有人。

作为一手掌控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者,慈禧的健康状况关乎着整个朝野的稳定。一旦她出了什么闪失,必将引发新一轮的权力更迭和内乱。在这个节骨眼上,即使已是老迈垂暮之年,慈禧也决不能被疾病所击垮。

可现实远非慈禧所愿。病魔无情地折磨着她,使这个曾几度横扫列强的铁腕统治者,不得不暂时将大权暂时交出。这一幕,在谁的眼中都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冲击,是一个强权衰落的前兆,是一个时代即将更迭的信号。

于是,随着慈禧病重的消息在紫禁城内不胫而走,宫墙内外顿时弥漫起一股暗潮汹涌的氛围。朝野上下都在暗自筹谋着,生怕错过这场大权真空的最后时机。此前被高高捧起的摄政王醇亲王,开始暗中伺机; 彼时风头正劲的袁世凯,也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出手夺权。

短短一天,光景便已judged急转直下。慈禧的疾病,成为了导火索,燃起了一场新的权力更迭的战火。历经五十载的铁腕统治,慈禧的执政之路也就此走向终点,生命的最后一天成为她权力衰落的开端。

三、生命最后的精力

尽管疾病如影随形,但慈禧依然咬牙坚持,勉力维系着最后一丝清醒的神智,继续操办着一切国事大小。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位昔日铁腕统治者展现出了与往日判若两人的柔韧一面。

当天下午,慈禧虽然已是奄奄一息,但她仍是斗志昂扬,对在场的大臣们下令道:"朕今日只是些小恙,大家不必过虑。"言语间,慈禧显然是在故作坦然,掩饰病重的事实,以免引起朝野震动。

接下来,她又着手修改了自己的遗诏。作为一代昌明君主,留下一份见证权力传承的遗嘱,无疑是慈禧此刻心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在临终之际,她亲自修改遗嘱内容,无疑是要将最后的一些嘱托、心愿封存其中。

当时的情景据普兰德·拜克豪斯回忆,慈禧虽然已是气力全无,但她依然斥退了所有的侍从太监,亲自挥笔涂改遗嘱,只有醇亲王一人在侧陪伺。时常,她会突然停笔,冲醇亲王勉强摇摇头,似乎是在征求意见。

两人就这样沉默对视,难分彼此,形同两个将军在商议用人之道。最终遗嘱的内容究竟被修改成何种模样,已无人知晓。但可以想见,慈禧所作的那些删改,必然极为重要,关乎着她一生的心愿和抱负。

而就在遗嘱被修改完毕后不久,慈禧似乎也已是体力不支。她下令请来太医,为自己穿上了洁白的遗衣。这一举动无疑已是临终前最后的准备,她心知大限将至,终于也放弃了所有的抵抗和固执。

传闻,当慈禧身穿遗衣时,曾低声对醇亲王说过这样一番话:"大清已经难以为继,你们就好自为之吧......朕已九十有三了,生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保全大清江山,可惜终究没能如愿以偿。"

这一席话如果属实,那便可见慈禧对于大清王朝的覆灭早已有了觉悟,只是她深知自身无力回天,只得听之任之。身穿遗衣这一宗教仪式,更似乎是她为自己及大清王朝最后的祭奠。

就这样,慈禧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一直勉力维系着仅存的理智,全力以赴地为儿孙后代留下了最后的一些祝福。这位昔日铁娘子,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柔韧一面,令太后宫中的那些激烈岁月,也终于画上了最后的一个圆满句号。

四、一生卓绝的实现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无疑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代昌明君主。尽管如今她的名声早已臭名远扬,但她毕竟还是创立了独特的"慈禧体制",延续了曾经清朝鼎盛时期的辉煌。即便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慈禧对时局的把控和权谋手腕,也依然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出身于旗人世家的格格,慈禧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皇家教育。进宫之后,她勤奋好学、机警过人,很快就脱颖而出,被选中成为谦嫔和同治帝的女官。同治帝去世后,她开始与慈安太后分掌朝政,逐步实现了权力的垄断。

光绪帝在位期间,慈禧开创性地建立了由她一手掌控大权的"慈禧体制"。通过摄政王和军机大臣等亲信的支持,她牢牢控制了朝政大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纵观她50载的统治生涯,虽经历了八国联军的凌辱和甲午战争的失利,但慈禧仍旧成功维护了清朝皇权的统治地位。

即便生命将尽,慈禧对政权的掌控力也从未动摇。就在光绪帝驾崩当天下午,她便敏锐地感知到了一股隐隐暗流正在朝野上下滋生。为了避免大权真空,她毅然将代理朝政大权委托给醇亲王执掌。而醇亲王作为慈禧授意的新摄政王,更是她权力核心的延续和维系。

除此之外,慈禧对光绪帝身后事宜及遗嘱内容的修改,无疑也是她维护王朝延续根基的最后努力。据当时在场的外籍记者普兰德·拜克豪斯回忆,在遗嘱被慈禧亲自修改完毕后,醇亲王长时间俯身向慈禧低语。两人亲如母子,无话不谈,似乎就是在商议着如何稳固王朝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天下午,位于天津的袁世凯等军阀也已得知了慈禧病危的消息,随即各怀鬼胎,开始暗自布局夺权。但慈禧对此依然了如指掌,她不动声色地将袁世凯留在天津,避免他趁乱夺权。这种对时局洞若观火的权谋眼光,可见慈禧内心之决绝。

纵观慈禧在生命最后一天的一系列举动,她所展现的政治手腕和垂老顽疾中的不屈气节,都堪称人生的最高杰作。她一手创立的慈禧体制,流芳百世;而她对大清王朝的最后垂怜,更将她的人生境界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巅峰。

五、人生终点的坦然归休

就在那一天的深夜时分,当慈禧太后修改完毕遗嘱,穿上寿衣之后,她似乎也觉得自己已是油尽灯枯,生命不久于世。于是,在最后的一些时光里,她终于放下了一生的执着和偏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坦然面对了生命的终结。

根据当时亲身在场的外国记者普兰德·拜克豪斯的记载,在穿上寿衣后,慈禧曾对醇亲王和在场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话:"朕已活到老迈,对生老病死也都有了体会。如今大权已旨意托付于你们,你们就好自为之吧。"

这一席话无疑意味深长。慈禧似乎在这最后的时光里,终于也对大清王朝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她认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再垂衷维系,这个满清王朝也已无力回天,注定就要遭受腐朽的宿命。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顿悟,慈禧在临终之际,终于能够以一副前所未有的坦然之姿,来接受生命的最后安排。当夜,普兰德记载慈禧躺在龙床之上时,虽然略显苍白,但面容安详。那份往日凛然的铁血威严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然的宁静从容。

不难想见,对于一位曾经权倾朝野、耻于退让的老佛爷来说,如此安详接受死亡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独掌朝纶之后,慈禧终于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放下所有的执念和羁绊,舒舒服服地长眠归休。

天亮之前,慈禧在醇亲王和嫔妃的簇拥下,安详离世。就在她咽气前的最后时刻,依然有大臣前来向她汇报朝政。但慈禧早已对这一切熟视无睹,似乎只想尽快结束这一生的征程。这一幕,与之前她铁腕统治朝野的景象截然不同,反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安详感。

就这样,在一场宫廷之变的前夜,慈禧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一生追求的那份钜细无遗的权力,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随之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淡泊宁静,似乎正在诉说着她一生的得与失。

不得不说,这位曾创下"慈禧体制"的铁娘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展现出了一种与往日判若两人的柔韧性格。正是这种柔韧,使得她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不是戛然而止于一个被遗忘的谷底。

相关内容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
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沪上阿姨,近期纷纷呈现出集体大涨的态势!茶...
2025-07-08 12:37:12
原创 ...
腐败、软弱、固步自封的晚清政府,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吗?我们熟知晚清时...
2025-07-08 12:34:14
原创 ...
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洪秀全全面掌握权力的标志,却也是太平天国衰...
2025-07-08 12:33:53
原创 ...
1938年8月的一天,冀北崇礼县喇嘛庙镇伪警察署署长王耀光突然暴毙...
2025-07-08 12:33:45
原创 ...
从上面几文的梳理中,小包萝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是把上古史简单化了,更...
2025-07-08 12:33:36
原创 ...
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关于如何才能成功,毛主席曾这样说...
2025-07-08 12:33:25
原创 ...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时期的政治形态也是异...
2025-07-08 12:33:23
原创 ...
大家都知道伟人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尤其是在公家的立场上,一点儿也不允...
2025-07-08 12:33:16
原创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北洋史上,“水晶狐狸”徐世昌的名号,断...
2025-07-08 12:33:11

热门资讯

原创 伟... 对未来的向往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是未来又往往不可预测,所以有了预言的出现。 然而,绝大多数预言,最...
原创 中...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正式访华,而负责接待的周总理也在机场上与其握手表示欢迎,并且在...
原创 游...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原创 退...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无数的女性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她们敢于突破所有固执的偏见,闯出对自己...
原创 彭... 一提到彭老总,我的心里就有无限的敬畏,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或许都和我一样,彭老总一生大公无私,刚毅坚强...
原创 溥... 1950年,溥仪在旅顺监狱接受改造,褪去皇上的养尊处优努力学习劳动技能。 一日,他糊好一只纸盒兴高采...
原创 对... 喜欢的三国的朋友都知道,魏蜀吴各占了一个优势,魏国占天时,吴国战地利,而蜀国占人和。但是蜀国为什么最...
书于竹木 托载千年(文化中国行... 在纸发明之前,中华文明书于何处?以竹、木为原材料制成的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 这是一...
原创 蒋... 1931年之后的国民党内部有个特别突出又异常无解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政权、党权、军事权、行政权、立...
原创 中...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做家族。在中国和世界上也有很多厉害的家族,其实家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