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九月的一个清晨,国民党匪军突然毫无预警地包围了黄袍山。他们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整个山林都被他们的呐喊声震颤。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捕捉在黄袍山躲藏的红军干部。
当时,毛主席恰好在黄袍山,他正与当地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当得知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消息后,毛主席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明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他的活动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加。
尽管如此,毛主席依然保持镇定,没有因此慌乱。他利用对黄袍山的熟悉,迅速制定了一项逃生计划。他清楚,要在敌人士兵的眼皮子底下成功逃脱,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因此,他迅速走进了一家农户的院子里。
黄菊喜,这家农户的主人,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多年前,她的丈夫去世后,她一直独自抚养着几个孩子。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从未有过怨言,而是用双手和汗水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地。
孩子们现在已经成年,各自开始了他们独立的生活。然而,黄菊喜的次子仍然与她住在一起,两人相依为命。虽然他们的生活仍然清贫,但他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人生阶段。
毛主席与黄菊喜早有认识,黄菊喜一直以来都坚定地支持革命事业,她对革命的忠诚与执着使毛主席对她深信不疑。在敌人紧追不舍的情况下,毛主席决定躲藏在黄菊喜家中以避难。
见到毛主席后,黄菊喜感到既紧张又担忧,但她迅速镇定下来,带领毛主席悄悄来到后院。她清楚,此刻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敌人发现毛主席的行踪。
然而,藏好不久,敌方搜索队便抵达了黄菊喜家门前。他们大声呼喊着,疯狂地敲打着门,要求黄菊喜开门接受搜查。
黄菊喜刚打开大门,便突然高声喊道:“军爷,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就在我家,快过来抓他吧!”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莫非黄菊喜背叛了大家?
黄菊喜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家境十分艰难,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自幼以来,她就经历了时而饥饿时而饱食的生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对于其他任何东西,她都不敢奢求。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垂青这个可怜的女孩。她在12岁时,因家庭贫困,被迫成为吴家的童养媳。虽然这意味着她将开始更加劳累的生活,但至少她不再需要为了一口饭而四处奔波。
在吴家,她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照料丈夫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同时还要忍受婆婆的挑剔和责备。然而,黄菊喜并未因此而发出怨言,她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因为她深知这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黄菊喜的生活贫困,她的身体状况却十分出色。当她的丈夫成年后,她为吴家连续生下了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这些新成员的诞生使吴家迅速繁盛起来,婆婆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友善。黄菊喜望着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黄菊喜的丈夫体弱多病,不久便因一场大病卧床不起。黄菊喜心急如焚,日夜守在丈夫病榻旁,期盼他能度过这次危机。然而,命运又一次残酷地捉弄了她。最终,丈夫终究未能挺过来,永远离开了她。
当黄菊喜的丈夫去世时,五个孩子还很小。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如今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黄菊喜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从未料到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在那个令人窒息的旧社会里,一个女人要想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几乎不可能。然而,她别无选择,只能咬紧牙关,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因此,黄菊喜带着五个孩子开始了艰难的乞讨生活。他们走遍了附近的村庄和城镇,向人们乞讨食物和衣物。她已经记不清自己遭受了多少次谩骂和冷眼旁观,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和冷漠的眼神如同针扎般刺痛了她的心。然而,她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因为她清楚,这是唯一能让孩子们活下去的方法。
最终,在黄菊喜的辛勤付出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熬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时光。随着孩子们相继长大成人,他们开始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黄菊喜也逐渐从痛苦和绝望中走了出来,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
这段经历使黄菊喜对底层的贫困群众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深刻体会到那些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对百姓的无情压榨。因此,她对那些压迫者怀有强烈的愤恨和愤怒。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让所有的穷苦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红军来到黄袍山后,黄菊喜很快发现,这支部队与她之前所见的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他所见过的国民党军队,无一例外都是面目狰狞,对待百姓如同牲畜一般,只会巧立名目,搜刮民财。然而,眼前的红军士兵们却完全不同,他们热情洋溢,待人真诚。
黄菊喜凝视着红军战士们的忙碌身影,他们中有忙着帮百姓维修房屋的,有忙着帮百姓收割庄稼的,还有些人则坐在村头与百姓拉家常,关心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场景,黄菊喜以前从未见过。他在心里感叹,这支红军真是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与百姓亲密无间,宛如一家人。
后来,当黄菊喜了解到红军是一支敢于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不惜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队伍时,她那颗沉寂已久的心立刻被点燃,仿佛找到了新的目标。
当时,黄菊喜的长子已经是家中的得力助手,但她清楚,个人的小家庭虽重要,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她毫不迟疑地鼓励长子参军,投身于国家的解放事业,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菊喜有幸结识了毛主席。两人初次见面便谈得十分投机,仿佛多年未见的旧友。毛主席那激情洋溢的革命情怀深深感染了黄菊喜,使他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