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只是输西洋,自认为在亚洲之内还是能稳坐老大位置的。
可是一场甲午海战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日本这个近千年来都对我们俯首称臣的蕞尔小邦居然击败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并由此开启了疯狂的侵略扩张之路。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清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日本又是如何崛起的。
01
宗藩的瓦解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甲午战争并不是满清王朝在亚洲影响力急剧下降的开头。如果一定要找这个下降过程的开端,那就是宗藩体制的瓦解。
在这里,您可不要把宗藩和藩镇弄混淆了。藩镇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类似诸侯或者军阀割据的势力,但是名义上这些藩镇还是要受天子的直接领导的。
而宗藩则完全不同,所谓宗藩其实是两个主体:宗,就是宗主国即中原王朝;藩,就是藩国,指的是中国周边的这些小国家。
这些藩国有自己独立的内政外交,不用直接听命于中原王朝。但在国内遇到问题或者遇到其他外部势力入侵时,藩国会向宗主国求助。
作为宗主的中原王朝会通过政治施压或者直接军事干预的方式给藩国以保护,帮助藩国渡过难关。藩国要做的,仅仅是定期向宗主国纳贡表示臣服。纳贡的数量不是很大,而且中院王朝往往还会给予等额甚至超额的回礼。
我们可以把这种体制大致理解为一种软性统治,用现在的词来说是宗主国软实力的延伸。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体制下,藩国以极低的成本向宗主国表示臣服,宗主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成为藩国的重要依靠;另一方面,从宗主国的角度来看,看似免费为藩国提供的保护换来两样东西,一是实现了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王道统治;二是藩国为宗主国提供了“入侵预警”,藩也有“藩篱”的意思。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宗藩体制已濒于瓦解。因为满清王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无力再向外辐射影响。在李鸿章的主导下,当时满清王朝针对藩国的政策开始转向孤立主义。
我们也不能责怪李鸿章的这一外交政策原则,在当时的情势下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其时,列强不断在中国边境挑起事端,希望从中渔利:北有沙俄、南有法国、西有英国、东边则是美国和日本。
而清政府在两次鸦片失败之后正在憋大招搞洋务运动,到处需要花钱。李鸿章觉得当务之急是求自强,必须集中一切力量打造出一支近代化的国防力量,所以对藩国事务不再过多介入。
既然作为宗主国的满清王朝对藩国不再尽保护义务,这些藩国就必须独自面对列强的压力,第一个出问题的藩国是琉球。琉球一直是我国的藩国,但日本一直对其垂涎已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日本看出了满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之下已经左支右拙,于是要求琉球王国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控制。
琉球王国按照以往惯例向满清政府求援,可是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日本看到这种情况,修改了之前的策略,直接吞并了琉球设为冲绳县。
琉球事变让其他藩国瑟瑟发抖,动摇了对宗主国的信心,后续的一系列事件更是让各个藩国彻底抛弃了幻想。
02
越南也丢了
1859年,也就是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的次年,法国开始向越南动手,相继占领了西贡和南部诸省,实现了对越南的实际控制。1874年正式以条约形式明确越南独立(实际上是把越南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
这一举动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坚持不承认法国的这一条约,一再强调越南是中国的附属国。清政府清楚地知道,法国把手伸向越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最终目标是中国南部。
但洋务派的领袖恭亲王奕?和李鸿章都觉得,相比法国在中国南部造成的麻烦,日俄在北边的潜在威胁更大。因为满清政府的首都在北边,所以当几个危险同时到来时,肯定要优先考虑京畿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当时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打造近代化国防)。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应该韬光养晦,以谈判为主,为建设近代化国防力量争取时间。
与李鸿章的思路不同,满清政府中却有些人坚持要维护越南安全。有意思的是,主战的大多恰恰是洋务派的对立面——清流派。
这就多少有点投机的意思了,因为这个时候洋务运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成果不大。清流派这个时候力主开战,如果胜了,那是他们清流派的功劳,因为是他们力排众议坚持开战的;如果败了,那锅是洋务派来背,正好可以借机打击洋务派。(关于洋务派和清流派的关系详见之前的一篇文章《举步维艰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和清流派不断博弈,初期是洋务派略占上风,清政府采取了李鸿章“明交暗战”的策略,即表面上不与法国翻脸,把清军的正规军撤的远远的,暗地里却派非正规部队偷偷援助刘永福的黑旗军(这是一个地方武装组织,明面上不属于清政府的正规军)。
这其实是比较好的一个策略,在实践中也确实给法国军队带来很大的麻烦。
但这时候清流派又开始发力,他们四处攻击恭亲王和李鸿章的对策,说洋务派的绥靖会更加鼓励法国人的贪婪,而且他们还高高举起道义的大旗,说如果不把藩属国保护好,就有失大国体面,对不起列祖列宗之类的。
这些话触动了满清统治者,于是1882年,李鸿章不得不在上层的压力下开始出面与法国交涉,交涉的结果就是清政府撤回黑旗军,法国承认越南受中国和法国的双重保护。
一直到这里,事情都还在掌控范围之内,虽然越南不再视中国为唯一的宗主国,但好歹并没有完全脱离宗藩体制,更重要的是中法之间没有正面冲突。
万万没想到的是,1883年,法国政府换届,新上台的政府根本不承认前一届政府与大清的协定,直接开干,在红河盆地大败黑旗军。
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大清政府颜面丧尽,不得不与法国开战,但作战成绩实在惨不忍睹。1884年3月,中法在北宁附近交战,5万清军居然输给了只有1.6万人的法军。同年8月法国海军封锁了闽江口,并突袭了福州的大清海军,击沉了11艘大清兵船,还毁掉了马尾船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马尾船厂还是在洋务运动中法国人帮助清政府建设的。10月,法国又在台湾登陆,宣布封锁台湾。
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满清当局终于认识到凭借还未完成的洋务运动的那点成果想跟法国叫板,还是不够看。所以当1885年3月新任将领冯子材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清政府并没有选择继续推进扩大战果,而是赶紧就坡下驴与法国谈判。
最终谈判结果是法国从台湾撤军,也不再索要战争赔款,作为代价,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所有条约,这就意味着中国彻底丧失了对越南的宗主权。随后,英国出兵侵占了大清朝的另一个藩属国——缅甸。大清王朝的地缘环境进一步恶化。
再回顾一下中法的越南之争,整个过程就是:“中国独立享有宗主国”到“和法国共享宗主国身份”,再到“彻底丧失宗主国的身份”。英国侵占缅甸的过程也与之类似,只是速度更快。清政府宗主权不断被蚕食的过程其实是国力不断衰败在外交事务上的投射。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日本,也开始蠢蠢欲动。
03
黑船事件与明治维新
日本近千年来都视中华文化为正宗正统,将我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所以,当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经济文化冲击时,日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但是这种拒绝在军舰大炮的威吓之下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1853年,美国派出了4艘铁甲船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入港靠岸,与德川幕府交涉,要求德川幕府向日本天皇转交美国的通商申请。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的通商请求其实是带有威胁性质的,因为他们带来的4艘铁甲船全都是军舰,最小萨拉托加号都有882吨的排水量,最大的萨斯喀纳号甚至达到了2450吨。
而且这四艘军舰全都武装到了牙齿,一共有舰载火炮63门。相比之下,日本在江户口岸上能与之匹敌的岸防炮仅仅只有20门。其他的火炮要么射程不够,要么火力不足。
这样悬殊的差距让德川幕府的阿部正弘不敢直接拒绝,只能打了马虎眼,说要等跟天皇汇报之后才能决定,并答应当时的美军司令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一定给答复。
到了第二年,美国如约而至,并带来了7艘军舰,一直从江户深入到横滨才停下来,这样强势的姿态,让日本非常恐慌,不得不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荷、俄、英、法相继援例订约。
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促使日本的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黑船事件之前,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并不是天皇而是德川幕府,中央权力是不如地方的。
黑船事件之后,德川幕府的威望急剧下降,下层武士与豪商豪农阶级(其主体为新兴资产阶级)合作,联合与德川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四强藩以及皇室公卿向德川幕府发难。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矛头并不是明确指向德川幕府,提出的口号仅仅是“尊王攘夷”,主要目标是恢复天皇权力,赶走外国侵略者,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当“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这群人立即调整了目标,开始了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最积极的是所谓的西南四强藩:长洲、萨摩、土佐和肥前。
有意思的是,后来幕府迫于国内压力开始“攘夷”,而先前提出“尊王攘夷”的倒幕派反而转变策略为“开港讨幕”,不再提“攘夷”的事。再往后事件的发展更为魔幻,英法两国开始介入日本两派的斗争。法国支持幕府政府,英国支持倒幕派。
1867年,孝明天皇病逝,太子睦仁亲王继位,是为明治天皇。1868年1月,以萨摩、长洲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以5000人大破德川幕府1.5万人的军队。同年5月3日,德川幕府的掌门人德川庆喜交出江户城。次年6月,明治天皇统一日本全境。
图片来自网络
从黑船事件到尊王攘夷再到倒幕运动,明治天皇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实力,感受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于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中国这个近千年的老师,脱亚入欧转向西方怀抱。
明治天皇做事果决异常,1868年刚摆平德川庆喜就立即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一般认为明治维新的开端正是1868年,因为在这一年,明治天皇建立的新政府并没有像传统那样实行封建统治,而是转向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1年,明治政府又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全面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经济运行情况。随后,日本又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随着国力的飞速增强,日本的野心也在极速膨胀
04
朝鲜,朝鲜!
日本转向资本主义,就不可避免的要直面两个问题:原材料与市场。日本国土面积偏小,原材料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就算工业产品生产出来了也没有市场去倾销,除非学习欧美到处去打殖民地。
可当时世界的格局是东弱西强,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是无法与欧美列强直接叫板的。于是他们把贪婪的目光锁定在了中国。
如果我们打开地图不难发现,日本如果想侵略我国,最方便的地方就是从东三省进入华北平原。而如果要进入东三省,必须先搞定中国的藩属国——朝鲜。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他们开始向朝鲜施加影响,在朝鲜培植自己的势力,但朝鲜是铁了心的要跟着清政府走,认为日本脱亚入欧是“化为夷狄”,是在开倒车,所以对于压根不想搭理日本。朝鲜政府甚至还宣布“与日本交际者处死刑”。
日本对此当然不甘心,于是在1875年打算学美国用武力逼迫朝鲜就范。但当时他们对大清还存有一丝忌惮,在动手之前先向大清透露了这个信息,想看看清政府的态度。
李鸿章等人虽然也知道日本向朝鲜出手本质上是觊觎中国本土,但由于大清王朝本就一脑门子官司(当时正在跟法国在越南纠缠),实在无法兼顾,于是告诉日本,朝鲜是独立国家,一切凭其自处。
这让朝鲜非常不爽,因为这相当于宗主国抛弃了他们。但李鸿章也有他的苦衷,他急切地希望先稳固清政府的国防,所以一切可能干扰影响到洋务运动的事务都必须让路。这种思想其实在中法越南之争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所以这次朝鲜的事情也一样。
但他也不是毫无作为,他不愿意直接与日本冲突,但却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劝说朝鲜与其他西方列强也建立联系,对他们开放。希望通过西方列强抵消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
这种“驱虎吞狼”的策略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彼时的清政府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李鸿章的运作之下,1882年朝鲜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后就是英国、法国、德国等。
朝鲜向这些国家开放属于主动开放,并没有引来战争,再加上清政府从中穿针引线,所以各种条约谈得还算合适,并没有特别不平等的条款,而且在后续的实践中也推动了朝鲜的近代化进程,在事实上促进了朝鲜的发展。所以经过这一段时间之后,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又有所提升。
看到中国在日本的影响力再度上升,日本自然是意难平。于是在暗中在朝鲜培植亲日势力,这股势力的领头羊正是当时朝鲜国王李熙的父亲大院君李昰应。
1882年大院君发动了壬午军乱,依靠军队哗变上台。朝鲜原来的国王李熙和王妃立即向大清求助。虽然李鸿章等人不愿意这么早就与日本正面冲突,但大院君的这次政变却逼得大清政府不得不出手。否则一旦让亲日的大院君站稳脚跟,那必将给京畿一带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于是,清政府派出了淮系将领吴长庆出征朝鲜,这次出征让一个人叫袁世凯的年轻人出尽了风头。没错正是那位后来开历史倒车复辟帝制的袁世凯。
图片来自网络
但在当时袁世凯并不算什么名人,只是吴长庆身边的一个低级军官。但他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在与朝鲜叛军的作战中身先士卒,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后来吴长庆在奏折中对袁世凯大加赞赏,保举他帮办朝鲜军务并常驻朝鲜。袁世凯也非常争气,在这段时间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积极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活动,获得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日本不甘失败继续在朝鲜内部挑动政治斗争,在1884年又策划了一次甲申政变。为了配合这次政变,日本甚至不惜亲自下场派出军队直接支持发动叛乱的金玉均等开化党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间点选的非常狠辣,让清政府相当难受,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与法国争夺越南最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年,法国毁掉了福州的马尾造船厂、占领了台湾。
这个时候又是袁世凯力挽狂澜,击退了日军,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袁世凯,那么日本可能在1884年就会取得朝鲜的实质控制权,那么甲午海战的发生将会至少提前5-10年发生。
在经历这次直接冲突之后,中日两方的大佬终于坐到了一起谈判。1885年4月,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缔约。为了全力应对法国,李鸿章不得不在朝鲜问题上作出让步,答应与日本共享朝鲜的宗主国权力。请您记住这次宗主国权力的分享。正是这一妥协让步,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了一个大雷。
当时李鸿章的算盘依然是老计划,朝鲜有英美法德多国势力可以牵制日本。只要这些国家能缠住日本一段时间,等越南问题妥善解决之后,大清就可以重返朝鲜。
可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朝鲜局势已经出现了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西方列强的态度,英美日三国逐渐走到了一起,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中国和朝鲜。至于英美为啥支持日本,原因也很简单,英美都是海洋文明的国家,重视海军,在彻底控制一片大陆之前总要找些小岛作跳板。
日本就是英美控制亚洲大陆的跳板,也是牵制亚洲主要强国的重要棋子。所以近代以来,但凡中日发生冲突,他们一定是站在日本这一边的。
第二个变化就是日本对朝政策。在直接插手朝鲜的试探失败之后,日本也改变了策略,决定先积蓄力量,并鼓励中国在朝鲜投入资源扩大影响。
日本的想法是,既然西方列强也在朝鲜搅动局势,那不如让中国冲在前面,直面来自西方列强的冲击。等到条件具备了,再发起挑战,这样就可以只面对中国一个国家,不会牵涉到西方列强,阻力也会小很多。
事实上事态的发展也和日本的计划差不多。袁世凯接手朝鲜事务之后非常强势,一番纵横捭阖之后,彻底稳住了清政府在朝鲜的基本盘,打消了西方对朝鲜的觊觎之心。
当然,我们必须客观地说一句,袁世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其个人确实有很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朝鲜不是西方列强势力扩展的主要或者重要对象。
另一边,日本也没有闲着,继续在朝鲜一边培植势力,一边等机会。终于,1894年,曾经的亲日派金玉均在上海被人刺杀,其尸体还被运回朝鲜凌迟示众。
日本立即借题发挥,鼓动已转入地下的亲日势力东学党策动反政府运动,以求在乱局中浑水摸鱼,取代中国全面控制朝鲜。
东学党也能折腾,1894年的4月就利用底层民众反对贪官的情绪搞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朝鲜政府害怕局势失控,立即向清政府求助。
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的求助后有点犹豫,因为按照之前与日本缔结的条约,现在朝鲜的宗主国是中日两国。中国单方面出兵是否会引起日本方面的不满,这是李鸿章所担心的。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居然表示支持中国采取行动,并暗示日本无意介入此次事件。于是李鸿章派出了军队支援朝鲜政府,并按照之前与日本所作的约定,向日本发出了照会。
令人没想到的是,本来暗示说自己不会插手的日本居然也向朝鲜派出了部队。他们等的就是清政府向朝鲜派兵。还记得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大雷吗?
就是那个分享宗主国权力的协议让日本也有了名正言顺出兵的机会。更恶心的是,日本派出的这个混成旅到了朝鲜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事实上,就在中日两军向朝鲜集结的时候,朝鲜政府已经解决了东学党的问题,国内局势已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