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代会上,陈果夫、陈立夫领衔的CC系所获颇丰,他们共取得了52席中执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名额,占中执委总数的25.6%,一时风头极盛。
到了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代会,为压倒CC系取得更多中执委名额,三青团系、黄埔系、朱家骅系、孙科“太子系”、新桂系等曾经闹得不可开交的各实力派系罕见地联合了起来,成立了竞选联合办事处,结成了“反CC联合阵营”。
“反CC联合阵营”以陈诚、张治中、朱家骅、吴铁城、白崇禧、康泽等为首,在竞选联合办事处下面又分成三个板块:第一委员会负责军队党员代表,召集人贺衷寒;第二委员会负责国内党员代表,召集人康泽;第三委员会负责海外党员代表,召集人郑介民。
CC得对方的联合阵营成立的消息后,偷偷向蒋校长告发。蒋校长于是在全代会开幕日当晚召集陈诚、张治中和二陈兄弟当面对质。
双方各自揭发并攻击对手,分别遭受蒋氏敲打后也就各自散了,其实并没解决实质性问题。
据情报分析,CC系与联合阵营反面各自所掌控的代表人数基本持平。在这种情况下,陈氏兄弟不得不在内部强制各代表以书面形式承诺听从投票支配。
为增加胜算,CC系又采取了更离谱的行动:他们清楚中执委的选任最终操控在蒋氏之手,于是联合上届中执委及部分代表约300人上书于蒋,表示愿将中执委选举权完全奉献给他。
“反CC联合阵营”闻听后也上书反对,表示“中执委选举权不能私相授受”。
双发的较量愈演愈烈,在5月19日中执委选举前夜进行秘密谈判,由于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谈崩了。
选举当天,蒋校长宣布新一届中执委名额为460人,并说选举办法有二:一是从800名候选人中圈选出460人;二是从蒋氏本人圈定的480人名单中叉去20人,剩余的460人当选。两种办法由与会代表任选一种。
同时蒋氏还强调,已经有300名选举人将选举权交付供他支配,所以以上两种办法不容反对,只能任选其一。由于中执委名额暴增,“反CC联合阵营”的原先布局也被打乱,最终CC、联合阵营都接受了蒋氏的第二种办法。
5月21日,国民党新一届中执委名单正式出炉:CC获得117席,联合阵营虽然获得了68席,可与他们的期望依然相距甚远。
CC系获得的117席中执委名额,占到了总数的25.4%,基本与上一届比例持平,这意味着他们战胜了强大的“反CC联合阵营”又一次取得了在国民党中央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