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是左权同志革命功绩的证明,谁都不能恶意抹杀!”毛主席指示道。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为了清除盲目个人崇拜的错误,下令一些以人名命名的城市、乡镇改名。但是实施下去没多久,左权县就有许多群众进行联名请求中央保存左权县的名字。
左权将军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将领,也是抗战中牺牲最高官职的同志。那么左权县又是和左权将军有何因缘而被命名?后来事情又是如何得到处理的?
求学之路
左权将军1905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从小家庭贫困,不能接受教育。他的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更加糟糕的是,左权父亲在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本就家境贫寒更是雪上加霜,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左权的母亲身上。但一个母亲独自照顾孩子,要维持全家的生活,在那个动乱时期是很困难的。对于幼小的左权来说,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
于是,当左权长大点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母亲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曾经打过野猪、放过牛,做过各种杂活。
活下去本就困难,想要读书的愿望也只能是一个幻想。但幸运的是,左权8岁时,遇到了一位贵人,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
当他8岁时,一位私塾老师路过了左权的家。他见左权很聪明,就想把左权收入私塾。其实左权母亲一直是想要让左权上学的,但当时的家庭条件实在无法承担左权的教育。
无奈之下,左权母亲也只能拒绝老师。而在得知左权家庭的困难后,老师就提出可以让左权免费到私立学校读书。此后,左权便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左权也并没有辜负老师和母亲的期望。从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左权就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后来,左权顺利进入小学,为了交学费,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去山上砍柴卖钱,外加在老先生的帮助下,他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
这时也正值袁世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有了爱国思想基本概念的左权闻讯后,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愤怒地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勿忘五九国耻”的标语。
1922年,17岁的左权又考入县立中学。这时,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已经开始流行。就这样,左权第一次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立下了改变社会的志向。
1923年,全国革命热情高涨,在与一些朋友商量后,左权决定参军,决心加入革命军队。他们告别了同胞和长辈,从醴陵县出发,登上了赶往革命圣地广州的火车命。
次年,左权考入孙中山军政部主办的广州陆军讲学堂。不久,学校与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合并,左权成为黄埔第一期学员。
在这里,左权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将士,学习了系统的军事理论,逐渐成为一名理论丰富、思想高尚的战士。
当时陈赓、杜聿明等人都是他的同学。后来,在陈赓的介绍下,左权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从此,共产党的革命信仰成为衡量左权将军人生行为的标尺。
革命功绩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同年2月,左权担任黄埔学生军连长,随军北上。随后左权在随军参加了抗击滇军和桂系军阀的战斗后,又参加了平定陈炯明的战斗,期间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因其优秀,左权被组织安排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左权经过三年的深造回到上海。左权回国时,国共两党已经分裂。蒋介石开始独揽大权,开始“围剿”共军。
左权便在此期间很快开始工作,9月进入闽西苏区,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12月初,出任红十二军军长,担负重要职责。
时间很快就到了1934年。此时,左权担任我们党内的参谋长,是毛主席等人的得力助手。但因为王明的左倾路线,毛主席等人都被打压,左权也不例外。
最初,王明曾试图拉拢左权,但被左权拒绝。这引起了王明的不满和仇恨,也因此给左权带来了很多无端的麻烦,甚至被判处“留党察看”。
后来我党被迫开始战略转移,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此期间,无论党交给左权的任务是什么,他都毫无怨言地接受命令,尽职尽责地做好党交给他的每一项任务。为了党和人民,左权忍辱负重,受尽委屈和考验,以大局为重。
而在长征期间,左权将军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为掩护士兵强渡大渡河,左权直接率轻兵偷袭小相岭隘口,占领越西县。随后,他又快速率领将士日行军一百四十里,越过了晒经关,攻占了大树堡渡口,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注意。
这一系列行动为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中央红军甩掉了追击的国民党军队。此后,左权在腊子口、直罗镇等战役中继续立下赫赫战功。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起军事进谏,史称“西安事变”。当时,按照张学良的意思,他们希望我党能够派人来商谈相关事宜。
而主席首先想到的是左权将军,因为左权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并与许多国民党将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国民党内也有很高的威望。又曾留学苏联,是当时党内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
果然,左权履行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在左权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很快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左权则担任副参谋长。
而最初此举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左权所谓的“政治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能委以重任。然而,毛主席最终还是克服了各方意见,做出了最后的决定。32岁的左权成为我军的关键人物,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
1938年,在国共两党的激烈抵抗下,日本“三个月灭华”的计划最终失败。日军不甘心,派出约三万人的大军,开赴中国晋东南地区,向中国晋东南发起猛烈进攻。
其中苫米地的日军部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找不到八路军的踪迹,导致他们的士气似乎有些低落,很多官兵都表现出了厌战情绪。
于是这给了八路军一个反击的好机会。在得知日军士气低落的信息后,彭老总迅速做好了进攻准备,决定先歼灭日军。
此时,左权提出利用八路军熟悉地形的优势,将军队分成三部分,留出一个缺口,形成一个包围圈,引诱日军进入长乐滩,八路军就可以乘势而上。这个想法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认可,所以八路军就静静地在这里,等待日军上钩。
随后,经过老百姓的引导,日军被成功引到了长乐滩。随着左权发起进攻指令,无数八路军战士迅速从黑暗中冲出,日军被切成了几段,很难形成统一指挥,很快被打得落花流水。
日军司令官苫米地虽然幸运逃脱,但手下2000多名日军士兵全部阵亡。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缴获了无数的装备和补给。
但是好景不长,当八路军在前线取得巨大胜利时,蒋介石却心生歹毒。在1939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起义,派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和冀察战区鹿钟麟,石友三率部向太行抗日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
在日军的配合下,八路军一度被困于此。尽管形势危急,战士们并没有放弃。最终战士们在左权将军的带领下,经过与敌激战四天四夜,成功击败国民党军,保住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1940年,著名的百团大战爆发,左权继续跟随彭老总沉重打击了日军,再次声名鹊起。
1941年11月,左权以坚定不移的战术,在黄崖洞战役中击败日军,收复鲤城,歼敌2000余人,杀敌数量是自己伤亡的六倍,中央军委称这次战役是最成功的一场防御战,激励无数战友向他学习。
壮烈牺牲
在日军与我军的作战过程中,由于我军彭老总和左权将军的用兵如神,外加我军极其擅长游击战和老百姓的帮助,所以日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为了弥补这种信息差,冈村宁次制定C计划,特意训练出益子挺进队,混入根据地,抓捕和策反我军人员,打探消息,企图实施对我军高级将领彭老总和左权的突袭计划。
1942年5月的一天,因日军益子挺进队的潜入,导致我军司令部暴露。于是日军派出大量兵力攻击八路军前线司令部,日军包围了山西省辽县。
我军在关键时刻得知消息,立即下令司令部搬迁。不过,由于总部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不是战士,而且还有很多不能扔掉的装备,所以行动相当缓慢,后方的小部队无法抵挡敌人的火力。
形势危急下,彭德怀和左权商量后决定分头出去。他们率领一队翻过十字岭,然后向西北进发,罗瑞卿则率领一队向东前往武安。当时,左权将军请求大军先行,让彭老总和战士先离开,他则留下来分割后方。
左权在保护平民安全的同时,一边命令士兵们有秩序地撤退,然而,在突围过程中,左权将军不幸被流弹击中,当场身亡,年仅37岁。
左权死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的尸体,士兵们只能用竹席包裹埋在地下,原计划是等打回来后,再重新掩埋。可当士兵们赶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左权的尸体已经被挖出来了,这让我军很多将领大为惊愕。
不仅如此,我军发现敌方内部消息,日军甚至将左权将军刊登报纸,通过侮辱将军鼓舞敌方士气。罗瑞卿当时拍着案子怒吼三声报仇,彭德怀甚至亲自组织敢死队发起复仇行动。
首先是苏亭的反击战中,我军杀死了140多名日军。其次是对日军特种部队益子挺进队的斩首行动。因为这支部队是导致左权牺牲的罪魁祸首,也是日军在当地作恶的“尖刀”。
彭德怀打探到在1942年辞旧迎新之际,益子挺进队要参加大德兴酒家的庆功聚餐,所以提前做好剿灭计划。所以当日本人吃完喝完准备休息时,躲在旅馆里的敢死队拿出了武器进行剿灭。
在左权将军去世后,全军陷入悲伤。毛主席等人得知左权牺牲的消息后,是悲痛万分,愤怒不已。整夜无法入睡,茶不思饭不想,身体状况也一度变得虚弱。
后来毛主席亲自召开会议,授予左权极高评价。而且左权还有家人,而为了不让老人过于悲伤,大家也选择隐瞒了左权去世的消息,然后定期以左权的名义给左权的母亲寄钱和信件。
毛主席便经常让人去买一些东西,然后送给左权的母亲;周总理还经常用儿子的语气写信,询问左权母亲的身体状况。即使叶剑英去了香港办事处,他也没有忘记左权的母亲,特地给她送来了金子。
其实左权的崇拜者不仅有我党的同志,还有国军的将领,就连白崇禧,也曾率领大军绕行黄茅岭,向左权同志表示敬意。
左权县
又为纪念左权将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左权将军牺牲地山西辽县更名为左权县。而当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后,严禁个人崇拜。因此,一些以英雄命名的县被取消。
而左权县当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当地群众听说左权县要更名,立即联名请愿。最终,主席同意了左权县人民的愿望,并且指示道这是左权将军存在的证明,是丰碑,是功绩,不得更改。
小编有话说:
左权将军一生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甚至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他的精神永远值得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