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身在巅峰时,周边总会有拥戴的声音,然而一旦处于逆境,往往就能见到真实的人性,这是非常无奈的事。
195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将彭德怀彭老总的人生分成了两半,在此之前他主持军委事务,基本上属于军中第一人,可惜在此之后,他失去了军职,开始过上赋闲生活,大运动时期甚至屡遭批判,唉...
由于彭老总是被上级定过调的,所以身份特别敏感,一般人不敢与他接触,生怕被当成“同党”。不过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敢于坚持自我的人,在那场会议的前后,有七个人站了出来雪中送炭,让彭老总心里有很大的慰藉。
第一位是黄克诚,他与彭老总早在红三军团时就开始合作,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那场会议最开始黄克诚还没被当成批判的对象,在局势扩大之前,华东局柯庆施找到黄克诚说:彭德怀之前不是也批过你嘛,他以前的问题,你应该出来说说。
柯庆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级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黄克诚搞点材料“划清界限”,那就可以度过风波。这背后的含义黄克诚很清楚,但他摇头说:我没有石头。即不愿落井下石,所以他后来也遭到猛批。
第二位是邓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邓华长期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协助彭老总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军队行动。
朝夕相处间,邓华对彭老总万分敬佩。那场会议上,他作为沈阳军区司令员被要求发言,但每次他都只说“彭老总也有错误,脾气不好”等无关痛痒的话。
即便有关人员来找过他,他也没改说法,最后就被定为“彭的人”,离开了军队。
第三位是洪学智,他也是抗美援朝时才与彭老总有很多接触的,当时他是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后来还被彭老总“抓壮丁”当了志愿军后勤部司令员,没想到此举反而给洪学智找到了新方向,往后的军旅生涯,洪学智与后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洪学智本在西藏了解后勤供给情况,会议的第二阶段把他叫上了山。一到地方,工作人员给他听了相关录音,让他了解会议第一阶段发生的事。
洪学智是主管后勤的人,很多一线情况他非常清楚,彭老总在信里反映的事他深有同感,所以他当时就说:彭总作为政治局委员,直接给党的主席写信反映意见,是没有问题的!后来的会议上,他又出言力挺彭老总:
我总觉得彭总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敢讲真话、讲实话,是忧国忧民的表现。这个态度,也让他遭到牵连离开了部队。
第四位是万毅,他情况比较特殊,早年是张学良东北军中的一员,跟彭老总基本没有来往。抗美援朝战争中,万毅担任过志愿军炮兵司令员,不过他参加两次战役后就回国了,也没跟彭老总有太多接触,他在会议上的态度,是源于坚持正确的事!
万毅1959年职务是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这个级别本来不用上山,但苏联临时对一些援助项目做了改动,万毅出于职责所在,便去向国防部长彭老总汇报情况,这一去,就陷身其中了。
他到达庐山时会议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小组讨论与大会批判相结合,整日争吵不休。
小组以大军区、兵种、任职部门等划定,总参谋部与军委办公厅在一个小组,万毅是组长。能让他当组长,至少是没把他当成彭的人,随便含糊一下,万毅就能过关,可他偏不!
当时其他各小组都火热朝天,只有万毅这个小组一连两天也没人出来批评,上级认为他们落后,就施加了压力。再一次开会时,万毅也就开口了:要我们揭发批判,我觉得倒不如认真把彭德怀的‘意见书’学习学习,讨论讨论。
此话一出小组成员都有些惊讶,因为当时主题已非‘意见书’,而是批人了,万毅这个说法,有些不符合整体基调。不过万毅能有这个态度,大家就不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批,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起来。
最后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彭总反映的很多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听到这里,万毅把手里的文件一放:既然大家都有了答案,就没什么可批的,我作为组长,宣布小组解散,大家分头自学。
他的这个做法,使得自己后来被打成“俱乐部”的一员,无奈离开军队。
第五位是钟伟,他也是反应最激烈的人。当年钟伟的级别不够没有上山,他参加的是后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会议,而这时调子已经定下,基本上没人敢为彭老总说话了。
在这次扩大会议上,有人污蔑红军时期,彭、黄枪毙了一名红一军团的干部,是想针对毛主席。钟伟听后马上站起来怒斥那人胡说,直言枪毙那名干部的人就是自己,那名干部想带人临阵脱逃,按军法必须要枪毙。这件事要追究责任也不应该追到这二位首长身上。
说这番话时钟伟特别激动,偶尔还夹杂着几句粗口,上千人的会场因为他的话鸦雀无声,不少人职务、军衔比他高,此刻却带着崇敬的眼神看着他。
钟伟环顾一圈,发现了主持台上的罗瑞卿,当初那件事罗瑞卿也是知情的,钟伟就大喊让罗出来作证。然而罗大将顾虑太多没有回应,钟伟气得要冲上去跟他理论,结果被会场人员架了出去。
即便被控制住了,钟伟嘴里还是没停:我也是你们说的军事俱乐部中的一员!把我也拉出去枪毙吧!将军的勇气,让多少人汗颜!
第六位是罗舜初,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他也没有上山参会,本来他在哈尔滨汽轮机厂视察工作,突然接到命令回京参加党委全会,主要也是讨论彭老总的问题。
一路上罗舜初已经了解完经过,所以党委会轮到他发言时,直接就说:对于彭德怀同志的影响要有正确的估计,过高或过低都是错误的。后来几次开会他都是这个态度,导致海军司令员职务被免,送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了两年。
值得一提的是,罗舜初先前与彭老总也并无私交。1978年末中央为彭老总平反,次年罗舜初也得到平反,有人去向他祝贺时开了句玩笑:现在好了,彭德怀的人总算都被解放了。
罗舜初听后却大怒:谁是彭德怀的人?我跟他没有交情,我谁的人都不是!至于当年我为什么要那样做,一是这样对待彭德怀同志太过分了,不公平。二是我不愿意参加那些活动。
第七位是赵尔陆,他在小组讨论会上就说:彭总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是敢讲真话。因为他跟彭老总没什么历史渊源,也就没人把他们凑一块去,只是赵尔陆之后被反复要求写检讨,这一写就是一年多。
1960年冬,赵尔陆的职务被撤销,后在周总理等人的帮助下,改任为经委副主任。
第八位是张爱萍,那场会议结束后,彭老总已经是大多数人绕道走的处境,张爱萍却丝毫不担心,坚持要跟彭老总同乘一机返回北京,这让彭总特别感动。
1973年彭老总病重住进了301医院,当时张爱萍也在该医院养病,听说这个消息后,立马要去找彭老总。奈何当时看管人员较多,任张爱萍想尽了办法都没能见上一面。
无奈之下,张爱萍就在走廊里大喊:彭总,我是张爱萍,我是张爱萍啊,我来看你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得。
第九位是李聚奎,他与张爱萍的情况有些类似,不过他比彭老总住进301医院的时间要早一些,且当时他自己头上还有“帽子”。
有天护士随口闲聊说近期有个姓彭的大人物要住到医院来,李聚奎隐隐猜到了是彭老总。此后他就每天在走廊里等待,真的看到了彭老总进来,本来他想去跟老首长见见面,可惜被人拦住了。
于是李聚奎就说自己不舒服,要在室外多待一待,其实他就是想等彭老总。一段时间后,他终于等到了,那天彭老总被护士用轮椅推着回病房,李聚奎激动地起身想要走过去,彭老总看到他,却笑笑摆手,阻止了他的动作。
李聚奎明白这是彭老总担心会引发牵连,他也就接受了这份好意。
其实当初也还有很多人在心里支持着彭老总,奈何形势严峻啊,好在后来中央为彭总他们平反了,让他们得到了该有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