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四大将军,都是被虚构出来的人物,看看都有谁
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作。这一常识,读者和大众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四大将军。
罗成
很多人都知道,在今天的邯郸市肥乡区有个白落堡村,据说这个村是“唐朝名将罗成”战败落难之地,还为之建了庙。罗成庙有两座,一是为纪念罗成修建的“罗成庙”,另一座是为纪念罗成骑坐的白马而修建的“白马庙”,村名也随之改为“败落堡”后来演变成“白落堡”至今。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罗成这个人,查遍《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没有。历史演绎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往往在历史人物身上捕风捉影,罗成的“影子”就是罗士信。
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秦琼的老乡。隋炀帝大业年间罗士信曾和秦琼一起,在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下,年仅14岁。罗士信作战英勇无畏,据记载,在战斗中他曾斩一人头,抛向空中,用枪尖接住,令敌军惊恐。他每斩一人,即割下鼻子揣入怀中,以此统计杀敌数量。
隋炀帝对罗士信非常赞赏,多次亲自慰问、鼓励,并在宫中保存罗士信的画像。后投降唐高祖,任陕州道行军总管,作战更加英勇,以功升绛州总管。后被义军刘黑闼所败,不屈而死,年仅20岁。
唐太宗特用重金购买其尸而葬之。——从罗士信的这些经历看,很像《罗成叫关罗成,尤其在年龄、武艺、勇气等方面,更为相仿。
《隋唐》中说,罗士信是罗艺的儿子,同时还有一个虚构的罗成,这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罗士信确有其人,但他不是罗艺的儿子,两人的籍贯就风牛马不相及。由此看来,肥乡区白落堡的罗成庙还需要尚待考究。
薛丁山
《汾河湾》是一出唐代故事戏,演的是唐代薛仁贵成功封爵后,返故里探亲,行至汾河湾,见一顽童打雁。恰此时有一猛虎至,薛仁贵恐伤顽童,发箭射虎,误将顽童射死。
薛仁贵继至家中,夫妻相会,忽见床下有男鞋一只,疑妻柳迎春不贞,欲杀之。柳氏告以实情,谓乃己子薛丁山所用,薛仁贵始知被射死者乃亲生子薛丁山,夫妻悲痛不已。
这出戏出自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旧时演出频频。历史上并无薛丁山其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薛仁贵开弓射死薛丁山之事。
薛仁贵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薛楚玉,曾做过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但无所作为;另一个叫薛讷,他被认为是薛丁山的原型。
武则天当政时,薛讷颇受重用,做了“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
唐玄宗继位后,薛讷仍做将军,因统兵有方,受到玄宗赏识。晚年,薛讷官至左羽林军大将军、凉州镇军大总管。他70多岁时去世。
杨宗保
应该说,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是有一定的真实人物和情节骨架的基础。在这当中,至少杨业(继业)、杨延昭(戏曲中的杨六郎)、杨文广这三个人在正史上是站得住脚的。
杨文广,卒于1074年,生存年间应在真宗和仁宗时期,一生中曾先后随狄青戍战西南,为范仲淹所用去西北对抗西夏,立有战功,堪称这一时期的北宋大将:正史中载杨文广为杨业之孙、延昭之子,而民间传说则说他是杨宗保之子、延昭之孙,在中间多出了一个杨宗保,从而又多出了一个大名赫赫的穆桂英。
李元霸
李元霸,这位号称隋末第一条好汉的大英雄擅使一对擂鼓瓮金锤。而第二条好汉叫作宇文成都,杀人的兵器是一条凤翅镏金镗。后来知道这些好汉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好多都是民间艺人虚构的,属于市井文学范畴,当不得真。比如李元霸,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李渊的第三子,但很早就因病而死翘翘了。
结语:
虽然上述的四大将军是虚构出来的,但已经造成影响了的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传说也好,戏曲也好,至少都是有某种价值的文化遗产。
不过,时代是前进的,人的认识也在发展,与时俱进,应有的反省和启示,不仅应当,而口还大有益处。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回顾过去,而是指喻现在和启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