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韩国人曾评选出十大亚洲名将,此名单竟然将李舜臣放置在第一位,成吉思汗和孙武排在其后。
要知道,当初成吉思汗可是直接策马扬鞭打到了多瑙河流域。
网上曾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穿越时空,一定要找秦始皇或者是成吉思汗,让他们灭了欧洲,这样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英语也不会成为三大科目之一。
从这样一句简单的玩笑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
韩国人将李舜臣排在成吉思汗之前,足以看出韩国人的私心。
而在2022年,韩国上映的《苏里南》中更是将李舜臣评价为和凯撒大帝、拿破仑并列的世界三大将军。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好奇,这个李舜臣究竟是谁?他真的值得在亚洲名将榜吗?倘若按真实成就排名,他又会位列何处?
疑问颇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李舜臣究竟是何人?
说起韩国所排的亚洲十大名将,大家对于位列第一的李舜臣更多的疑问是,他究竟是谁?
说起名将,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无外乎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这几位,对于韩国人所说的李舜臣,大部分人一无所知。
其实,他还是能与中国的某些人物攀上关系的,倘若用中国人最熟悉的人物来推行人物关系,那便要从努尔哈赤说起了。
16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蚕食海西女真之时,李成梁任辽东将领。
当初李成梁之所以来到辽东,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曾想在他眼皮子底下,努尔哈赤逐步强大起来。
早期的李成梁沉迷于少数民族首领对他臣服的骄傲之中,没曾想过,这些年,努尔哈赤和努尔哈齐表面上乖顺,实际上勾结其他少数民族,早已统一东北大部分地区。
女真族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由原来的东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变成东北第一大少数民族,待李成梁恍然大悟之时,努尔哈赤已然强大。
但碍于李成梁之前多次出兵成功打压少数民族,努尔哈赤选择避其锋芒,对于李成梁的询问,他也只能含糊回答说道是遵循父母遗愿,统一女真部族。
原本按照李成梁的性格,这件事不会轻易罢休,但恰逢当时朝廷上下许多人因为李成梁提议的移民计划对他不满,上书弹劾他。
此时的李成梁自顾不暇,更何谈腾出手对付努尔哈赤了。
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去世,当时的辽东总兵正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万历二十五年,李如松任辽东总兵。
但当时的辽东各部对他并没有对他父亲的那番尊重,正式继任父亲的位置后,李如松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既要处理好与辽东各部的关系,又要与皇帝虚与委蛇。
从中国名将史来看,李如松也算是名将之一,但与自己的父亲不能相提并论。
李如松继位后,对于东北各部更加宽松,努尔哈赤趁此机会进一步扩大部族,招兵买马,只等合适时机,摆脱明朝控制。
李如松当然知道这一切,但对于逐渐强大起来的努尔哈赤,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与其争斗。
万历四十六年,这正是李成梁去世第三年,努尔哈赤修书一封,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很好奇,说了许久李成梁和李如松,李舜臣在哪儿啊?
不要着急,李舜臣马上就来,李家父子可谓一代不如一代,李如松未能压制女真各部,以至于后期女真各部南下。
而本文的主人公李舜臣,正是李如松的副将。
对,大家没有看错,他只是一个副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是彻底的了解了十大名将的荒唐之处,所谓的十大名将之首,仅仅是我朝一个未能压制我朝部族的小将领的副将。
且不论李舜臣的贡献如何,就连他的上司李如松都无法与杀敌百万的秦国战神白起和封狼居胥的汉朝名将霍去病相提并论。
所以李舜臣放置在中国,也只能算是一个守住了边关的副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此类英雄人物。
韩国人一直吹嘘的他,抗战功绩甚至都不如当初年过半百,扛着棺材上战场的左宗棠。
可以说李舜臣在中国也仅仅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罢了。
看到这里,大家的疑问恐怕更多了,为什么在中国一个籍籍无名的将领在韩国能被吹捧为亚洲第一名将呢?他又为何会被韩国人熟知?
被吹捧出来的亚洲名将
李舜臣之所以能被朝鲜半岛的人记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他出生于朝鲜半岛,是少有的韩国人能拿得出手的将领,第二是因为他成功抗倭,保护了朝鲜半岛。
万历二十年四月,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终于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倭乱。
当时的李舜臣正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庆尚右水使元均率28艘战船在朝鲜南海岸巡航,朝鲜半岛无人可守,倭寇入侵朝鲜犹入无人之境,不到一个月,便成功攻入汉城。
五月七日,日军水师在巨济岛玉浦与巡航的李舜臣相遇,李舜臣率兵痛击日本海军,史称玉浦海战。
此时在外巡航的李舜臣并不知道朝鲜半岛发生了什么,直到5月9日,他才得知,汉城早已失守,得知此事的他痛哭流涕,宣称一定要将其重新夺回。
五月底,李舜臣与李亿祺、元均再次出海抗击,成功大破日军,日本海军的围堵策略宣布失败。
七月初,日本企图兵分三路彻底消灭朝鲜海军,李舜臣与李亿祺、元均第三次出海,至固城见乃梁。
他们先是使计将日军水师引诱至闲山岛,在此处摆下了“鹤翼阵”,日军赶来之时陷入阵中,此次战役,他们大破日军,取得闲山岛大捷。
九月初,李舜臣与李亿祺、元均第四次出海,他们企图袭击驻扎釜山的日军水师,一举夺回釜山,没成想驻守在釜山的日本军队只抵抗不攻击,久攻不下,他们只能败退。
万历二十一年,明军入朝,帮助朝鲜抗击倭寇,明军东援后,在明军的帮助下,他们取得平壤大捷,这才一改朝鲜半岛的战争局势。
李舜臣擅长海战,但日军不出击之时,他也无可奈何,只能等候时机。
可他终究没有等来合适的时机,在明朝的帮助下,倭寇节节败退,主动提出和谈。
从他最大的成就抗击倭寇来看,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一己之力击退倭寇,也是在韩国大肆吹捧下刻意营销的,他的确在抗击倭寇之时有所贡献,但真正扭转局面的是明军。
所以从李舜臣的成就来看,他根本上不了名臣册,倘若他生在中国,顶多只能算一个普通将领。
或许是韩国人骨子里的自我吹捧基因的影响,李舜臣本人也擅长自我营销,他无一败绩的战功就是李舜臣自己营销出来的。
他对外称自己毫无败绩,实际上并不是。
李舜臣擅长的是水战,他一辈子打的最多的也是水战,但就从他最擅长的水战来看,他也不是百战百胜。
他所参与的真正算得上战役的共有五场,朝鲜女真战争,鹿屯岛战争,壬辰倭乱以及两场朝鲜防卫战。
前三场战役均取得了胜利,虽然在战役中他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后两场朝鲜防卫战,他一平一败,哪怕将所有军功归于他一人,他的胜率也只有百分之六十,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
这并不是吹毛求疵,刻意贬低李舜臣,相对于白起屡战屡胜,战胜率100%的功绩来看,李舜臣这点功绩实在上不了台面。
伊阙战争、伐魏战争、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战神白起六战六胜,以百分之百的胜率闻名天下,不论是怎样的开局,白起都会以碾压性的胜利来结束战役。
二者都不用相比,毫不客气的说,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认为,用白起与其他人做比较,未免有欺负人的嫌疑,杀鸡焉用牛刀啊!
那我们且不谈白起,用韩信与之做比较也可。
韩信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平定三秦、睢水之战、井陉之战、灭齐战争、水淹龙且、垓下之战,韩信六战六捷。
相对于李舜臣的只擅长水战,韩信可谓是全面发展,他不仅擅长水战,而且善于抓住每次战役的关键点,哪怕是处于极度不利时期,他也能转败为胜。
而李舜臣却不行,日军不出海之时,李舜臣在只能苦守着,毫无对策。
所以与韩信相比,李舜臣也不过如此。
他无论是从战胜率又或者是作战方式来看,都远不如中国名将。
在中国名将之中,他甚至排不上号。
韩国人吹捧的他“骁勇善战”“屡战屡胜”可谓是可笑至极。
就李舜臣所参与的各项战役来看,屡战屡胜与他毫不沾边,骁勇善战更是无稽之谈。
所谓的骁勇善战主要是从与敌兵对阵斩杀将领数量来看,李舜臣与敌兵对阵五场战役,未曾斩杀一人。
这可并不是因为他的慈悲心肠,主要是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中国的名将大多数从儿时就已经开始习读兵书又或者是学习武术,李舜臣并不是,他是在自己二十二岁那年才开始接触骑射。
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习了十几年的二胡,突然转学古筝,一切从头开始,所以自然不能与从小学习古筝的人相提并论。
没有天赋,没有长期努力,李舜臣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
更可笑的是,韩国人将抗击敌寇的所有功绩归结于他一人。
实际上真正扭转局面的是将领李如松,而李如松对于中国名将史来说也只是普普通通一个人,他的功绩甚至都远不如他的父亲。
且不谈李如松,即便是与他共同抗击倭寇的麻贵,他也比不过。
麻贵领万历皇帝令前去朝鲜战场,王京保卫战之时,他击败小西长行,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攻击策略。
1598年,他又击败加藤清正,扭转了局面,日军败局已定。
而麻贵仅仅只是一个备倭总兵,官居正二品。
韩国人所吹捧的第一名将李舜臣,连明朝的普通二品官麻贵都比不过。
韩国的策论营销
如此籍籍无名之人之所以会被海内外误认为是沧海遗珠,主要是因为韩国人的营销。
韩国通过各类电影、电视剧大肆吹捧李舜臣,在韩国的电影中,李舜臣是所有人都尊敬的名将,甚至在韩国的电视剧中,明朝人要称李舜臣为大将军。
这类情节着实可笑,尚且不论他只是李如松的一个副将,根本没有被称为将军的权力,只从他的名气来看,明朝人压根不知道有这么号人物。
韩国人在各类电视剧中大肆吹捧他,实在有些可笑,这就好比班级第一谎称全国第一之所以能考出全国第一的成绩是自己没有跟他去做争夺,实际上班级第一在全国根本排不上名次。
可韩国人骨子里的虚荣心还是将这一籍籍无名小将捧到了亚洲十大名将之中,而且将他捧为亚洲十大名将之首,甚至位于成吉思汗之前。
舆论是把双刃剑,在铺天盖地的舆论营销下,哪怕一个不成器的将领也会被营销成英雄。
吹捧自己的民族英雄并没有什么错,但过度吹捧只会贻笑大方。
总结
前人的功绩,我们不能忘却,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其词。
李舜臣恐怕也想不到,千百年之后,自己会因为后人的过度吹捧而被再次拉出来,遭受网民的羞辱。
原本李舜臣还有抗击敌寇这一战役可以吹嘘,一番对比下来,他这一小小战役根本不值一提,别说名将榜了,哪怕被称为将,都是对他的高抬了。
如果一定要将它与中国的某位名将所作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中的六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