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贵州、广西以及他们临近的湖南、湖北、四川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心对他们的控制力度各不相同,但大体偏弱。为了实行地方更好的自治,降低中央的管理成本,元代以后实行了土司制度。土司管辖各自民族,世袭罔替。虽然仍然归中央节制,但是在辖区内可以说是一方诸侯,生杀予夺、征纳赋税全凭自定。土司可以制定法令,中央不便过问也不想过问。还有一些地区,连土司都没有,就是当地的部族的领导人统管,称为土舍,一般受到周边有实力的土司管控。
无论是土司还是土舍,都是地方割据。明朝以后,中央尝试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置了相应的府、厅、州协同管理。同时轮流派遣流官前往治理,这就是改土归流。当时的改土归流还是1.0版本,很粗糙。尤其明朝越来越走下坡路,土司割据的本质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明朝土司对中央甚至发动过战争,屠杀汉民,骚扰汉人。土民和汉民之间并无多大的矛盾,矛盾完全是土司撺掇的。土司与地方政府也矛盾重重,强势一点的土司经常收一些逃跑的汉人罪犯,州县官还得花钱从土司手中买回来治罪。强势一点的地方官也经常恶意勒索当地土司,土司继承必须通过中央批准,流转手续必须经过当地地方官,这就成为了地方官敲诈他们的手段。送礼、诬告、勒索的事情在土司和地方官之间屡屡发生,中央很头疼,却也无可奈何。
土司之间,为了夺地盘、人口、牲畜也经常互相厮杀,世代为仇。如广西西隆州古隆地方土司与贵州一地方土司常年争夺歪柒、乌舍等地,雍正二年告到清朝政府,因为涉及两个省,政府也没办法调查清楚到底谁对谁错。这件事就被阴干了,到了雍正四年还没处理。土司内部继承权问题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比如说雍正三年,大小金川土司争夺继承权,发生仇杀。多重矛盾积攒的弊端越来越严重,破坏地方经济文化,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进步。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妨碍了一个蒸蒸蒸日上的统一帝国向上攀登的绊脚石,不解决实在不行了。
历史也给了雍正极大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很多土司辖区的土民早就受不了土司了,有的整村的人主动脱离土司的控制,请求中央政府管辖和保护。地方官也经常建言献策,比如给雍正提出了削夺土司的办法。土司犯罪,削减统治范围,严重的直接干掉。多出来的土地直接归中央管理,如果不便管理的,分给原土司手下、弟子,分散他们的势力。雍正欣然批准,这属于小规模的改土归流2.0版本,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机遇就看雍正敢不敢、能不能抓的住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雍正初年,大小臣工对改土归流的看法不同,有些封疆大吏认为土司制度虽然恶劣,但是还没到非改土归流不可的地步。我个人理解,说这些话的封疆大吏,应该多多少少是在土司中能捞点好处的那一批人。雍正对土司的恶行很清楚,但是他也没办法,给川、陕、湖广、云、贵各处地方官下的谕旨都是朕如何如何知道当地土司恶行,百姓多苦的客套话,说两句督促当地官员加强监管力度的话,但并无实际可操作性的办法,改土归流这件事上又拖拖拉拉了两年多。
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鄂尔泰的出现彻底打开了改土归流的一扇门。冬天,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鄂尔泰的手段非常的强硬,四年春天广顺土舍焚烧清军营房,鄂尔泰请求杀一儆百,雍正全力支持。总兵丁世杰反对,提出三不可剿之说,鄂尔泰当即说了三点反驳,有理有据的三不可不剿观点。雍正为了表示对鄂尔泰的全力支持,把丁世杰臭骂一通。从这里开始,鄂尔泰开启了改土归流的急先锋生涯。
鄂尔泰在长期用兵的经历,意识到对土司采取过去的办法肯定不行。清军一到,乱民就跑了,清军一撤,他们又出来搞事情。真的劳民伤财,想办法一劳永逸才是当务之急。他清楚的知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旧要彻底实行改土归流。强行改土归流一旦失败,鄂尔泰身败名裂,朝臣反对派一定会拿吐沫星子淹死他。即使成功了,作为提出者,日后必须要殚精竭虑实时操心改土归流后续的事宜,不可以有稍微的放松。
顶着巨大的压力,鄂尔泰给皇帝提出了建议。基本方针如下:计擒为上,兵剿为下。让他自动投诚为上,勒令投诚为下。雍正批复:好!雍正这几年并不是没有想过改土归流的问题,他依旧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在调查、摸索,彻底摸清土司制度的来龙去脉,态度也从不赞成变成赞成,一直在研究方略。
雍正对官员的考察是极其严格的,鄂尔泰之前不是没有官员,多方考察雍正觉得他们难堪大用,比如说贵州巡抚石礼哈、提督马会伯,所以一直不敢推行改土归流。直到鄂尔泰出现,对鄂尔泰多方考察,觉得此人忠实、真正、有才干,可堪大用。天时地利人和都到齐了,大事可成。1726年10月,鄂尔泰实授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彻底实行改土归流。鄂尔泰首先在广顺长寨(贵州长顺县)建立根据地,这个地方的土司凶悍,鄂尔泰出兵才彻底拿下。从这里向外扩张,依次收服了两千多个寨子。从这里开启了改土归流3.0版本,全面实施。
改土归流的途中,有不服跟朝廷干的。比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刀瀚等人,乌蒙土知府与镇雄土知府等都操刀跟鄂尔泰干。在四川军的配合下,费了九牛二虎终于取得胜利。也有主动投诚的,比如广西泗城土知府,手下人数非常多,但是鄂尔泰宣布改土归流政策,就立刻投诚。也有梧州、柳州等当地的土民欢迎清军的例子,为清军准备粮草,配合改土归流。
两湖地区改土归流比较顺利,毕竟离汉人聚集区很近,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很多。土司对汉人官僚制度也很熟悉,云贵改土归流实施之后,两湖的大土司基本上都自动投诚要求改土归流。云贵黔东苗岭山、清江流域的改土归流就比较坎坷。苗疆疆域大, 绵阳好几千里,那个时期“苗民凶顽”,鄂尔泰进兵平定抵抗的苗寨,设立了厅、县管理。然而当地土民反复叛乱,屡征不靖,朝廷也很无奈。到了1735年,终于发生了大叛乱。雍正调集了广西、湖南、湖北三个地方的军队,终于平定苗疆。到了乾隆时期,皇帝谨慎的推行少数民族政策,才逐渐稳定下来。
各地的改土归流总体实施比较顺利,算是雍正朝一件大事。但是改土归流的善后才是重头戏,否则前功尽弃。改土归流前前后后持续了六七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些土司、土官。很多人是投诚过来的,处理不好会影响后续政策的推行。政策大体分为三派:①投诚过来的,按照原来的地位,相应给守备、千总等职位,依旧世袭,朝廷大肆封赏。②对于始终抗拒改土、罪行深重的土司,从重治罪。比如说云南镇沅土知府刀瀚,处死以后,没收土地和财产。③土司的手下们或家属,回家乡也回不去了,但是也不方便留他们做官。雍正就把他们安置到各省,比如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陕西、广东等等,给他们非常优待的待遇。严令地方官照顾好这些人,少数因为安排不满逃走的土人,雍正也只是命令抓他们回来重新安置,并没有严苛的惩处他们。
改土归流十几年,皇帝派出最能够吃苦、清廉的官员到云贵、两湖、四川等西南地区担任流官,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土民和汉民融合的越来越好,雍正可以说是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做了巨大的贡献。在日后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中,雍正也合理设置了税赋,极力推行轻税赋的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生产积极性,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比如说四川彝【yí 】 族,改土归流前,本来山里土地就少,好土地都归了土司所有。彝族过得日子非常悲惨,史书记载:形同野兽!清政府派兵深入彝族居住区,建立府州,派驻流官,彻底改善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没收大量的土司土地,分给农民,大力发展水利,开发交通,推广文化教育事业。改土归流前,少数民族没有读书机会,科考更是不现实。土司更是希望他们的子民永远不要学习,世世代代给他们当牛做马。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乡村,清政府在当地开设了很多学校,皇帝特批专属的科举名额,不仅让当地的儿童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更有出人头地的希望。
改土归流算是雍正一朝实行非常成功的一次改革,历时长,涉及面广,影响力非常大,甚至说它的影响持续到今天都不为过。当然,改革总会牺牲和流血,改革中掺杂了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镇压和杀戮,可以理解,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但它的历史成功,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