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开始,为了铭记先辈们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国家开始筹备授予军衔的工作。
据说当时的评选,有规定,战争时期在部队有职务的,战争结束之后又回到地方任职的,不参加这次的评选,所以当时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次评选,比如李先念、张鼎丞等战争时期立过功的人就放弃了军衔,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毛主席在授衔前夕说道:“陕北师的问题,我当时没有处理好!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
“上将名单要有他”这一句话分量十足。在授衔干部的安排下,阎红彦以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的身份参加了授衔,并且成为开国上将。
1909年,阎红彦出生在陕西安定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一家人靠着种地为生,生活十分艰难。阎父辛苦了大半辈子,自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咬牙决定送阎红彦去上私塾。可无奈家中格外贫困,这私塾也仅仅只上了半年就上不起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穷苦人家是供不起一个“吃白饭”的,即使当时的他才九岁,在父母的安排下,阎红彦进入了一家砖瓦厂当童工。
11岁的那年,阎红彦独自离家谋生,到一个当地军阀的家中干活,因为势单力薄,他经常会受到军阀一家的欺负。
有一次,阎红彦放牛回来,刚好军阀的儿子摔了一跤。军阀为了出气,不由分说对着阎红彦就是一顿的毒打。
一怒之下,阎红彦跑了出去,然后在附近以打短工为生,年纪轻轻就能自食其力。
1924年,15岁的阎红彦因遭遇大旱吃不饱饭,而此时西北军在安定县招兵,阎红彦怀着“当兵吃粮”的朴素想法报名参军。虽然这是一支旧式军队,但当时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也在这支军队中有党员潜伏工作。当时负责招兵工作的李象九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他很注意在招募而来的年轻人中物色潜质好的人才,试图把他们发展成共产党员。几番接触下来,李象九发现阎红彦是一个可造之材,就时常与他交流,很快就使得阎红彦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愿意为党工作。
一年后,阎红彦秘密加入共产党,此后跟着连队私底下打土豪劣绅。纸包不住火,冯玉祥很快发现队伍“不干净”,实施“清党”,在这样的压力下,陕北爆发了第一次革命武装暴动——清涧起义,阎红彦手臂绑着红袖章,全程参与,还捉拿了县长。
因为起义人数较少,很快被镇压,阎红彦不得已渡过黄河加入红军游击队,当了队长。
之后带领游击队在保安和延川一带转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成为当地的传奇英雄。
1931年,在山西省书记刘天章的协助下,创建一支武装力量——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游击大队在阎红彦领导下,在孝义、汾阳、离石、中阳一带活动,筹建农民协会,带领大家打土豪、分田地,经过数月的努力,游击大队发展到一百余人。
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很快引起当局的注意,游击大队遭到敌人重兵“围剿”,队伍中不少同志主张与敌人死拼,阎红彦经上级请示后,决定带领晋西游击队离开山西,撤往陕北,以保存来之不易的革命武装。
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工农红军陕西游击队牺牲了很多人,损失较大,刘志丹,谢长子等人相继牺牲,阎红彦则多次死里逃生,成了陕北红军的标志人物之一。
1936年,为了东征组建黄河游击师,由阎红彦担任师长,在协助主力部队安全渡过黄河后,阎红彦还在兄弟部队的协助下,攻占了大宁县城,同时在永和、大宁一带围歼敌人,保障东征红军与陕北红军后方通道的安全。
在东征红军节节胜利,取得光辉战绩的同时,黄河游击师改编为红30军,阎红彦担任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红彦是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3团的团长,负责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在1942年的时候,阎红彦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前往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中,阎红彦的职务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参加过邯郸、定陶、豫北反攻、鲁南等诸多战役。渡江战役打响后,他率军南下,兵锋直指大西南。
从1951年开始,阎红彦离开军队系统,来到了四川担任省委副书记兼人民政府副主席,负责当地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以阎红彦的资历和职务,在1955年理应授上将。不过在主席提出“转到地方工作的将领不参加授衔”后,阎红彦就失去了参加授衔的资格。
那毛主席为什么如此青睐阎红彦,执意要上将名单中添加上他呢?
当时陕西的红军代表很多例如:高岗、吴岱峰、贺晋年等,为什么会选择阎红彦呢?这跟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陕西红军的创始人大部分已经牺牲。
第二:高岗又因为特殊原因选择自杀,而贺晋年又和高岗关系比较好,因此他受到了高岗的影响只被授予了少将。
第三:吴岱峰又因为已经到地方工作多时,放弃了评选
因此就将这个上将的军衔授予了他,虽然是毛主席亲自指定的,但是他也是完全担得起这个军衔的,无论是他的战功还是他从军的资历,他都可以作为陕西红军的代表了。
在授衔上将后,阎红彦将军还是回到了地方任职,先是担任了四川省委书记和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后来又调任云南,当了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1967年1月8日,阎红彦自杀去世,时年58岁。
1978年,在邓公的关怀下,阎红彦的骨灰被迎回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