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网络上关于明清历史讨论中,总存在一种不良的风气,那就是对于入关前清军的过分吹捧,似乎大清的军队士兵每一个人都是钢铁战士,明军杀不死他们。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不如我们先来看一看,崇祯十二年二至三月份,明清两军发生在松山塔山一带的两次小规模战役。
崇祯十二年二月二十日,清军马步兵三万余人,携带红衣大炮围攻松山城,先使用火炮攻打三处楼台,楼台守军势单力孤,到了二十二日,三处楼台失守。清军随机进攻松山主城,到了二十三号又发动夜袭,将南关城墙毁坏三十七处,又安放红衣大炮三十七门(可见孔有德的叛降给明朝辽东战场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明松山路副将金国风,城守王殿臣,锦右营通判朱廷撇,生员余应试,汤自昭,王三才,宋胤昌等人领兵出城袭击清军,“射死贼夷无数”夺来挨牌(即盾牌)七面,但是清军在战败后再一次逼近城墙,红衣大炮掩护步兵冲锋,松山城的明军工事被毁无数,金国风害怕清军四面攻击城墙,明军奔救不及,于是重新部署城防:金国风带领中军夏成德(此人后来在松锦大战后期裹挟洪承畴投降清朝)千总王应铣,把总郑蛟麟,牛全等人守卫南城墙,锦右营通判朱廷撇,千户金魁,朱文元,崔定国等人守卫东面,中军刘思康,把总耿世科,戴自友等人守卫北面,都司王殿臣,中军刘魁,千总韩天荣,把总王希贤等人守卫西面。到了二十六日清军大举攻城,明朝军民使用火器大炮,弓箭,长枪,火罐等武器奋力反击,清军死伤惨重,明军斩获登上城墙的清军首级六颗,残余清军拖着战友的尸体逃走,明军烧毁云梯十架,缴获云梯五架,以及大量的火药武器以及弓箭还有所谓的"夷器",很明显,在攻城清军溃败后,明军立刻出城发动了反击,否则不可能缴获大量火药武器。二十八日,清军再次发动攻击,但是此次又被明军用火铳大炮奋力击退,但此时松山城的包围仍然没有被解除,清军的大炮仍然再猛烈地轰击南城墙,此外明军还抓获了六名细作,但是由于松山城的平民对于清军的切齿痛恨,立刻将这六个人打死,并且割去首级,此战清军阵亡大约数百人,受伤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
很明显,此战明军暴打了清军。之前清军依靠人数的优势,先攻破了明朝军队的外围阵地,随后大举进攻松山主城,但是由于明朝军队的奋力抵抗,攻击失败,登上城墙的士兵被歼灭,清军在溃败逃跑的过程中还遭到了明军士兵的追击,数百战斗人员阵亡,大量火药武器以及攻城器械被明军缴获,"战无不胜"的大清军队真可谓是灰头土脸。
崇祯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午时,有相当数量的清军深入黑庄寨一带,明军随即出兵迎击,先用骑兵引诱清军,明军主营随后开炮,炮弹落入清军马队中,数名骑兵被打死,其余清军拖着尸体向北逃走。明军也收兵回城,但是到了酉时,清军三千人发动了进攻,明军在城墙上燃放大炮,再次打死清军甚众,大旗也有两面被炸毁,死者又被清军拖回大营,又有二百人前来袭击,明军再次发炮,有一名清军被打落马下,其他人四散而逃。有大约五六十名骑兵从西北方向的山沟冲出,又遭到明军炮火的袭击,又逃回了山沟。清军又向该城堡的西北角发动进攻,结果城上再次开炮,有两人被打落马下,其他人惊慌失措地逃回大营。明军又派遣精锐士卒出城,在交通要道设伏,夜晚清军果真再次来攻城,结果埋伏的明军士兵早就回报主城,明军炮手向着清军炮响处发炮,埋伏的明军也随之冲出,有明军士兵吕如式,刘正二人夺得清军战马两匹,可见双方战斗的激烈,以及明军官兵的勇敢。清军顶不住明军的猛攻,在十三日的凌晨撤退。
清军发动了这场蹩脚的进攻,而明军并非像现在的一些人所嘲讽的那样见到大清骑兵就一触即溃,而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清军先是在白天被明军大炮打得找不着北,然后在晚上夜袭,又遭到了明军的埋伏,最后拉着同伴的尸体灰溜溜地撤走。这场战役明军的大炮火力给了清军很大的打击,而在夜晚的短兵相接中,清军也败下阵来。这两场不大的战役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清军并非不可战胜。如果明军将领都能像金国凤一样,合理安排部属,充分发挥自身的坚城,火器优势,是可以在一场战役中击败清军的。无可否认的是在明末,明朝军队已经相当腐败了,这也就导致明朝军队的组织调度协调能力极差,明军将领士兵自身的勇敢并不能改变战局的颓势(决定战斗胜负因素不是单个士兵的剽悍,而是部队的协调组织能力,武器装备水平,士兵的作战意志,上层指挥者的正确决策,换句话说所谓彪悍者一定能获得战斗的胜利本就是荒谬的)。就以松锦大战为例,洪承畴原先约定八总兵一同突围,但是王朴,吴三桂二人率部先逃,结果导致连锁反应,十余万明朝大军彻底崩溃。在乱军之中,明军大将曹变蛟还能率军一举突击到皇太极的御营之前,几乎杀了皇太极,但是很可惜,曹变蛟和他勇敢的部下并不能改变明军战败的结果。
正是因为如此糟糕的协调组织能力,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次出现惨败,大量官兵被杀死,俘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清军进入关内,遇上了以李定国,孙可望,李来亨等人指挥的以原来的大西大顺农民起义军余部改编的明朝军队以及郑成功军队,全军覆没乃至于将领都被击毙的现象都屡见不鲜,更加说明了清军的战斗力并非有多强,只是因为他们遇上了腐朽的明朝官军以及腐朽到骨子里的明朝朝廷,以及一些带有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比如明朝北京朝廷的突然崩溃,再比如孙可望的突然反戈内向,以及明兴平伯高杰的被刺杀。),清朝统治者就这样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