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九大前夕,毛主席查看九大代表名单,突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曰“肖力”。
毛主席有些不高兴,当即将肖力的名字划去,原来,这个名字是他女儿李讷的“化名”,对于毛主席的做法,负责审查的人说:“你圈去了李讷,大会就少了一名代表,去补选都来不及了啊。”
毛主席摆摆手:“警卫团的战士们日夜站岗放哨,很辛苦,是不是从警卫部队补选一名?”
就这样,时任警卫团一中队的副区队长耿文喜成为了九大代表。
在查看九大代表名单时,毛主席还发现了没有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名字,对此,他的脸色一沉,当即说道:“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
周恩来深谙毛主席的意思,立刻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紧急会议。
周恩来:“经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建议,徐海东同志应为九大代表,并入主席团。”
特殊时期,有人提出了反对,周恩来厉声道:“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说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至于说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再说。”
过了一会儿,有人发出声音:“同意。”
接着,许多人都开了口:“同意。”
1969年4月1日,九大会议当天早上,两名负责人来到了医院,见到了徐海东。
一人问道:“毛主席提议你参加九大并入主席团,你能参加今天的会议吗?”
徐海东热泪盈眶:“主席提我的名,身体再不行,就是死,我也要去。”
当天,徐海东坐着轮椅被推到了九大的会场,此时的会场静悄悄,毛主席看到徐海东来了,微微点头示意,现场当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毛主席宣布,九大会议开幕。
徐海东为什么会让毛主席如此的看重呢?
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人,1900年出生,徐家在当地,是有名的“烧窑家族”,到徐海东时,徐家七代都是窑工。
那个时期,由于社会太过于黑暗,徐家的长辈虽然常年工作,却从来没有让徐海东吃饱过,稍微长大后,徐海东懂事了很多,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也走上了“窑工”的道路。
在窑工的职务上,徐海东干了整整11年,1925年,徐海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剧变。
红军时期,徐海东敢打敢拼,一路高歌猛进,引起了蒋介石的仇视,为此,蒋介石将徐海东,毛主席,朱德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3个人,其头颅悬赏金额均为25万块大洋。
1934年,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徐海东最早开始了红军的长征,在历尽千辛万苦后,徐海东率部抵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一起创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一年多以后,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由于长途奔袭,长期作战,中央红军的战士们个个衣褛褴衫,无精打采,相对于中央红军而言,徐海东的部队情况要好的太多。
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也终于给了徐海东一个见毛主席的机会。
对于毛主席,徐海东早有耳闻,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见面,而对于徐海东这位能征善战的猛将,毛主席也很有了解。
当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徐海东有些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毛主席笑着,主动上前一步,握住徐海的手,打破了沉默:“海东同志,你辛苦了。”
徐海东紧张地回答道:“还是您辛苦,您辛苦。”
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徐海东紧张的情绪也缓缓的消失。
随后,徐海东向毛主席汇报了战斗的情况和各种形势,毛主席边听边点头,汇报完,毛主席连连称赞:“海东同志,搞得好,搞得好啊。”
徐海东:“我是个粗人。”
毛主席摆摆手:“打仗又不是描眉绣花,粗人好,粗人好。”
毛主席说罢,在场的人再次哈哈大笑,毛主席忽然开口:“海东同志,听说你们还没有电台,我们送你一台。”
徐海东尤其高兴:“真的吗?”
毛主席:“当然是真的。”
徐海东又有些郁闷:“可是我不会用啊。”
毛主席:“再给你留两个电报工作人员。”
徐海东又高兴了起来,当天一起吃过午饭后,毛主席带着周恩来,彭德怀缓缓离开,第一次见面,徐海东与毛主席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久,徐海东又派人送了一些棉衣还有一些营养品给毛主席,其他的,他倒是没有想太多。
陕北的冬天,要来的比较早一些,在经过长途跋涉后,中央红军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购置棉衣让战士们度过冬天。
毛主席苦恼不已,在屋子里踱步来来去去,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似乎想到了什么,当即汇报写下了一张借条,开口道:“我们可以找徐海东同志借钱,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东同志一定会借给我们的,”
毛主席向徐海东借钱,一方面是部队确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试探。
要知道,此时毛主席已经和张国焘闹翻,而张国焘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这时也是徐海东的顶头上司。
毛主席试探徐海东,其实也是问徐海东,是愿意跟张国焘,还是跟自己。
好在徐海东没有让毛主席失望,拿到毛主席的借条后,徐海东内心很愧疚,他当即找到了红十五军团的供给部长查国桢。
徐海东:“咱们还有多少钱?”
查国桢:“还有7000元。”
徐海东大手一挥:“那好,留下2000,送给中央5000。”
查国桢有些迟疑:“军团长,7000元看着很多,但是买药品,买棉衣,部队还有一大部分的伤员.......”
徐海东打断了查国桢的话:“是啊,这点钱我们自己就不够,如果拿出5000块更不够用了,可是你想过没有,毛主席动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要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饿受冻,也要支援党中央,保证他们在陕北度过第一个冬天。”
查国桢也是一位老红军,老干部,听完了徐海东的话,他哽咽道:“我们在陕南的时候,天天想中央,盼中央,哪怕我们几千人都希望了,也要迎接中央的到来,现在送去几千块钱,算什么,今天,我不当守财奴了,我这就去拿钱。”
第二天,徐海东骑着一匹快马,将钱送到了党中央驻地。
这笔钱,后来成功保障了中央红军在陕北度过了第一个冬天。
相对于部队度过冬天,毛主席更加欣慰徐海东的选择,因而后来,毛主席常常公开表示,说徐海东对革命立了大功。
1940年,由于病情,徐海东离开了指挥一线,后来授衔时,毛主席并没有忘记徐海东对革命的贡献,当即表示要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并仅次于粟裕。
徐海东得知后多次推辞,毛主席都不答应。
1969年特殊时期,徐海东虽然长期养病,但是毛主席并未忘记他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大贡献,因而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时隔30多年的风雨,毛主席依稀记得当年徐海东对自己的帮助,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