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一代语言大家,胸襟宽广、睿智敏捷,学识渊博。
他非常擅长于与人交流沟通,妙语连珠,幽默风趣。
这在他为别人改名字的事例中,可见一斑。
01、许世友
提起毛泽东为别人改名,首先要提到一代传奇人物,军中悍将许世友。
许世友,乳名三伢子,小名许友德,族名许仕友。
1906年出生在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新县泗水店区田铺乡许家泵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
望子成龙的父亲见许世友如此懂事,于是为他取名许仕友,仕就是当官的意思,这个名字蕴含着父亲对他的期待。
许世友人生经历非常传奇,8岁那年,因为一场饥荒,他徒步千里,跑到河南少林寺出家当了8年杂役和尚。
在这8年时间里,许世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后来,许世友回家失手打死了地主儿子,被迫逃亡。
机缘巧合之下,他投在军阀吴佩孚部队里当兵,开启自己的军事生涯。
1926年8月,许世友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1师1团连长,参加大革命。
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许世友冒着生命危险,光荣入党。
11月,许世友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正式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参加红军后,许世友通过学习知道原名许仕友是当官的意思,他觉得他参加红军不是为了当官,于是他把“仕”改成了“士”,叫许士友。
1933年7月,许世友任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后任红4军副军长、军长。
因为他传奇的经历和彪悍的作战风格,成为红四方面军一个响当当的名将,闻名遐迩。
1935年6月, 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
许世友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两人初次见面,毛泽东就对许世友说:
“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 知道些你的传奇经历, 没有看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这一句话,迅速拉近了毛泽东和许世友的距离,许世友倍感亲切,回答说:
“我的幼名叫友德, 姓是言午许, 家谱上是‘仕’字辈, 父母给取名许仕友。参加红军后, 我有空就学认字, 才发觉‘仕’是做官的意思, 不如把‘仕’改为‘士’。我想, 这一字改后, 当了红军战士就名副其实了。”
说完,许世友有些得意地问毛泽东:
“您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可好?”
毛泽东哈哈一笑,回答道:
“好是好, 不过, 咱们商量一下, 再改个字。一个红军战士嘛, 要看得远一些, 把‘士’字改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许世友, 世界之友了。我们红军战士, 不但要想到全中国, 还要放眼世界哟!”
许世友听出了毛泽东对他寄予的厚望和关怀之情,也为其远大的理想抱负而钦佩。
许世友当场欣然同意,从此改名为许世友。
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
02、何长工
何长工,原名何坤,1900年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
1918年,何长工毕业于湖南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何长工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期间曾在长辛店打过工,这年年底,他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何长工在法国光荣入党。1924年,何长工回国,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5月21日,湖南军阀何健、许克祥发动著名的马日事变,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何长工和毛泽东等人被何健悬赏通缉。
这年7月, 何长工来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
毛泽东对他说:
“你的目标太大, 不能再回去了,更改个名字,转出去学习一段时间。”
何长工也觉得很有改名的必要,于是就问他改什么名字。
毛泽东想了想,对何长工说:
“你不是在长辛店学过工吗?就叫何长工吧!”
接着,毛泽东又风趣幽默地说:
“”长工这名字不错, 要为革命扛长工嘛!”
何长工越想越有道理,欣然接受。
这年9月,何长工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 并为起义军设计制作了军旗,这是军史上的第一面军旗。
而后,,何长工追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 并一直沿用此名,名副其实地为中国革命扛了一辈子“长工”。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龙市镇胜利会师。
何长工就是这次会师的联络人。
此后,何长工曾任红8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红五军团第13军政委等职。
长征期间,何长工任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红一方面军一员大将,也是毛泽东的心腹爱将。
03、阙中一
阙中一,原名阙桂兰,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增瑞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29年,年仅15岁的阙中一参加红军,历任中华通信连班长、特务班长,通讯队分队长等职,1932年光荣入党。
长征期间,阙中一是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员。毛泽东为人健谈,经常和警卫员聊天,忠厚老实、性格腼腆的阙中一更是毛泽东调侃的对象。
毛泽东的湖南口音很重, 在湖南话中,“阙”和“菊”读音非常相似。
有次,毛泽东对阙中一笑道:
“菊桂兰啊, 菊桂兰, 你的名字里有菊有桂有兰, 香得很啊。但就是少点男人气。”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捂嘴偷笑不已,本来就腼腆的阙中一更不好意思了。
这么多年来,因为这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他没少被战友们调侃过。
趁着这次机会,他鼓起勇气请求毛泽东帮他改个名字。
毛泽东想了想, 说:
“就叫阙中一吧, 意思就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兵, ”
从此,阙中一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1955年,阙中一被授予少将军衔。
04、王平
王平,原名王惟允,1907年出生,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人。
1930年,王平参加红军,同年入党。
王平参加红军的时候,连长余钧是广东人。在广东话中,“王惟允”和“王翁翁”同音。
因此,每次连队点名时, “王翁翁”三个字一出,队里的战士们忍俊不禁, 哄堂大笑。
于是,王平和余钧,就商量改个好念的名字。
当时,王平心想,红军战士识字都不多, 名字不能太复杂, 于是便改名为“王明”。
这名字倒是很简单,但和红军著名的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推行者王明(原名陈绍禹)同名。
延安时期, 红军开始批判王明路线。
很多战友总跟他开玩笑道“又来了个王明”。王平饱受其苦,就想改名字。
1936年12月下旬, 王平从红军大学毕业。正好当时军委准备红81师扩充为红27军, 并任命他为政委,不久,毛泽东找王平和红81师师长贺晋年谈话, 通知两人就职。
交代完任务后, 毛泽东见王平欲言又止, 就问他:
“有什么困难吗?”
王平回答说:“主席, 我要改名字。”,然后他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毛泽东听完后,哈哈一笑,幽默地说:
“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 国际代表啊!”
然后,毛泽东顺手从笔架上拿起毛笔, 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
命令贺晋年任27军军长, 王平任27军政委。”
从此, “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
1955年,王平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
05、江华
江华,瑶族,原名虞上聪,1907年出生于湖南江华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25年,江华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加入共青团, 1926年冬,转为党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化名黄琳,任湘南特委政治交通员、萍乡县委秘书、茶陵县委书记等职。
1928年11月,江华到井冈山,历任红4军前委秘书、红4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
当时红4军前委书记正是毛泽东,因此他算是毛泽东的秘书。
1929年冬, 江华本来被调去红二方面军工作, 但因交通原因未果。因此江华回到湖南工作, 为适应工作需要, 他改名为黄春圃。
1938年夏, 中央决定成立山东纵队, 江华被任命为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
为了应对敌后复杂的游击战争环境, 江华从延安去山东前,毛泽东和他进行交流,说起了改名的事情。
毛泽东首先问:
“你是江华县人?那你会说瑶语啦?”
江华回答说:“我就是瑶族人呀!”
毛泽东接着说:
“那你就叫江华吧。以县名作人名, 永远不忘家乡, 不忘家乡人民。”
就这样,江华改名了,此后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江华曾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06、解方
解方,原名解如川,字沛然,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青年时期,解方被张学良派往日本留学,193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毕业后,参加东北军,曾任东北军第51军第114师参谋长。
但解方心向革命,于1936年4月秘密入党,继续在东北军任职,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4月,中央的决定撤出第51军军内的党员。
1941年春,解方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第3局局长。
解方回到了八路军的怀抱,他觉得自己迎来了新生,获得了解放。
因此,他改名解放。
有一次, 毛泽东在同周恩来一起接见解方时, 毛泽东幽默地说:
“解放同志,,你已经回到家里来了,,你的名字就改为‘解方’好了, 不要再‘解放’了。”
从此,解方这个名字,他用了一辈子。
此后,解方历任358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12兵团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值得一提的是,解方是第一个授衔的开国少将,是开国少将之首。
07、天宝
天宝,藏族,原名木尔加·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
1935年,天宝入党,跟随红军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天宝在中央党校学习。党校有一个民族班, 这个班学员有藏、彝、羌族等20多名学员, 桑吉悦希任班长。
后来党校迁到延安, 少数民族班编为党校第七班, 桑吉悦希仍担任班长兼学员党支部书记。毛泽东亲自担任党校校长。有一次毛泽东来给学员讲课,讲完课后,学员们自动列队欢送,天宝就站在大门口。
毛泽东经过他们队伍前停住了脚步, 仔细地询问每个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
当问到天宝时, 毛泽东笑道:
“当官了, 还带了长, 不得了哇!”
接着,他又问:“叫什么名字?什么民族?”
天宝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后。
毛泽东又问:
“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天宝回答说:
“桑吉是佛爷的意思, 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活佛给我取的名字。”
毛泽东听了后不住的点头说:
“不得了哇, 又是佛爷, 又是宝贝。”
然后,他语重心长地说:
“汉族有句古语, 叫物华天宝, 和你那个桑吉悦希的意思差不多, 我看你就叫天宝吧。”
从此,天宝一直叫这个名字。
08、范明
范明,原名郝克勇,
1914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栎阳镇郝邢村。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
1942年12月, 在国民党38军教导队做秘密工作的范明奉命回到延安后, 毛泽东热情地接见了他。
汇报工作期间,毛泽东突然问道:
“郝克勇同志, 你舅舅家姓啥子?”
范明回答说:“姓范。”
毛泽又着问:
“是范仲淹的‘范’还是樊梨花的‘樊’?”
郝克勇接着回答说:“是范仲淹的‘范’。”
毛泽东说:
“好, 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 都必须改名换姓。”
从此, 郝克勇就改名为范明。
新中国成立后, 范明曾申请改用原名, 毛泽东在一次接见他时认真地说:“范明这个名字现在名扬中外, 还是不改为好。”
范明闻言,便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1955年,范明被授予少将军衔。
09、程思远
程思远,1908年出生于广西宾阳县大桥程村,早年就读于宾阳黄安学堂。
1926年,程思远考取国民革命军第7军应试文书第一名,随军北伐。
1930年,程思远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的秘书。
1938年,程思远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办公室秘书。
程思远深受李宗仁、白崇禧信任,被人称为桂系第一大秘。抗战时期,他多次与周恩来接触,深受其影响。
抗战结束后,他热切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1956年4月,程思远应邀回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
此后,程思远受周恩来委托,五上北京,两赴欧洲,推动李宗仁夫妇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大陆。
1965年7月,李宗仁在程思游陪同下,偕夫人郭德洁于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
毛泽东随即接见了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毛泽东问程思远说:
“你的名字为什么叫程思远?”程思远回答说:“思远就是想得远, 正因为想得远, 我才回来跟毛主席和共产党嘛。”
这话说得非常有深意,应答非常应景,大方得体。毛泽东听完后,哈哈一笑,又问道:“你有别字吗?”
程思远回答道:“没有。”
毛泽东说::
那好, 我来给你取个别号。我国古代有个大文豪韩愈, 他的别号叫退之。现在我给你取的别号是‘近之’。”
毛泽东取的这个近之,一语双关,既肯定程思远的功劳和才华,将其和韩愈相比;又有期望程思远和我党保持很紧密联系的意思。
程思远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他就多了一个字——近之。
结语、
文章篇幅有限,仅截取毛泽东为人改名的部分事例。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