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盛传的“毛主席坚持给粟裕授帅,而周恩来力主给陈毅”;还有传“李银桥回忆:书记处曾开会讨论粟裕军衔问题,毛主席发表意见,粟裕论功、论才、论历、论德,可以领元帅衔,周总理则表示粟裕已辞帅,主席感慨难得粟裕三次辞帅……”用空穴来风形容最恰当,无论《党史》、档案记录还是《粟裕回忆录》,《粟裕年鉴》《周恩来年鉴》等文献资料没有任何记载,所谓“粟裕辞帅”从何而来?仔细推敲,漏洞百出。
说到评帅,首先咱们得清楚55年授帅标准是什么,粟裕够不够元帅资格两个原则性问题。
元帅是种荣誉,不是职务任命,是为奖励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我党我军创建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 标准综合资历、战功、品德及对革命贡献多项条件,单一军功和资历都不在入选范畴。元帅属于国家领导人,对接政治局委员,授衔时有6个硬性标准:
1,在我军创建时期,发动过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或重要参与者。
2,红军期间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政治部主任或参谋长,红一、二、四方面军方面军及南方游击队创建者和领导人。
3,主要革命根据地创建者、领导者,并建立起了相应的武装力量。
4,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级或副师级以上职务,新四军军级以上职务。
5,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总司令级,大军区司令或政委级。
6,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或各大军区负责人。
咱们逐条对照下粟裕够不够条件,再看看入选10大元帅,就一目了然
1、10大元帅中,领导和参加南昌起义的元帅有: 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广州起义有徐向前,叶剑英;平江起义有彭德怀。罗荣恒是秋收起义的主要参与者。粟裕在南昌起义时是总指挥部一个班长,不是领导者也不是主要参与者,其他重要起义也没有,不符合条件。
2、红军时期,粟裕的最大职务是红七军团参谋长,红七军团属偏师,军团参谋长相当于副军或主力师级,别说达不到军委主席、副主席或方面军级,就算对接大将也很勉强(大将标准:红军期间须担任正军级以上职务)。
其他元帅呢?朱德红军总司令;彭德怀,红一方面军总指挥、红三军团军团长;刘伯承是中央纵队总指挥、总参谋长;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红二军团军团长;陈毅南方八省游击队总指挥;罗荣恒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聂荣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叶剑英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参谋长;林彪红一军团军团长;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3、贺龙是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徐向前是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创建者;罗荣桓是山东和东北两大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粟裕那时在浙西地区领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残部,不属于主要根据地,这条也达不到标准。
4、抗日战争时期必须担任八路军师或副师、新四军军级以上职务。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新四军规模上比八路军小得多,八路军由红军主力改编。粟裕新四军时任一师师长,显然达不到条件,够条件的只有军长陈毅。
5、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中,十大元帅均符合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大军区司令或政委级标准,粟裕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副总参谋长,也没达到这一标准。
6、解放战争时期必须担任四大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不论辞司令也好,谦虚也罢,粟裕职务是代司令员和政委,显然差半级。
我们不否认,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光芒四射,为新中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是冲击元帅最佳人选。中央书记处会上,刘少奇的确质疑过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力茬过粟裕为帅。但提议是一回事,通过又是一回事,毕竟粟裕6个硬件没有一条达标,无论评选基础还是组织原则上来说,通过的可能性都不大,评为元帅的依据在哪?
再考虑一个酌定性条件,元帅对接政治局委员,粟裕只是军委委员,常委都不是,即便有人提议,能通过吗?
有人拿粟裕和陈毅对比,认为粟裕比陈毅更有资格授衔元帅,依据还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功。实际上,粟裕和陈毅根本没办法比。陈毅南昌起义后就开始参加军队创建,井冈山时的3号人物,没有参加长征是真,却是南方八省游击队之父。叶挺被囚后,任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中又是三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怎么比?
粟裕也参加过南昌起义,不过是班长,井冈山时既不是领导也没有参与军队创建。红军期默默无闻,没有参加长征,新四军时只是师长,而新四军师长只相当于八路军旅长,解放战争中,最高的职务是三野代司令员和政委,相比下,陈毅当然比粟裕更有资格代表三野。
横向比较完,纵向分析。辞帅这件事上,徐向前、罗荣恒和叶剑英几位老帅也都辞过帅,大将徐海东和许光达两人提出授衔高了,请求降为上将,中央同意了吗?答案很简单,授衔是件很严肃的事,是经中央书记处多次会议讨论,集体拍板通过的,是辞不掉的,只要粟裕元帅通过了,那就是铁板钉钉。
粟裕第一大将低吗?不高也不低。实事求是说,如果不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大将资格都不够。相比红军时期就是军长甚至方面军将领的许世友和肖克,粟裕的红七军团参谋长没有任何竞争力。之所以最后被授予第一大将,本就是中央的拔高性奖励。按粟裕自己的话说:“评给我大将,已足够高了……”无疑,粟裕的自谦,既是虚若怀谷的人格色彩,也是客观事实。
咱们再做一假设,粟裕有没可能口头辞帅,未采取书面形式?因为粟裕受帅期间(1952年~1955年)职务是第2副总参谋长和总参谋长,毛主席要求粟裕每半个月汇报一次工作,两人有促膝长谈机会。
但即便口头辞帅也要向毛主席和政治局辞吧?所有领导人的回忆中都没有这种记载,只有这样记载:最初的元帅和大将名额都是14人,元帅中还有毛泽东(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大将中则有李先念,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但8位领导都表示“不用了”,所以元帅只有10位,其中没有粟裕。
所以,粟裕两次辞司令千真万确,辞帅逻辑显然不通。至于“毛主席坚持给粟裕授帅被辞”一说,更是没有事实佐证和史料支撑的道听途说罢了。
参考资料:《粟裕传》《党史纵横》《周恩来年谱》《共和国大将与元帅秘闻》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引证事例如有出入,还请师友批评指正。